|||
杨是个姓,那时我们很熟的一个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主人公杨子荣就姓杨,但这却是小学时候一个很特别的同学的名字,他大概只和我同学了一年,印象中是五年级的时候转学过来的。杨姓翁,这个名字有点奇怪,我猜可能他的母亲姓杨。转学过来的杨从来不上体育课,走路都有点摇摇晃晃的,听别人说,他有软骨病。我一直没有搞清楚软骨病究竟算什么病,但有一次亲眼看到杨走着路便突然自己把自己绊倒了,一头撞在学校楼梯的台阶上。可见这个病应该是比较痛苦的,不仅不能撒丫子地玩,还随时随地可能出什么状况。不过杨的学习成绩不错,他也很见多识广的样子,有时会在下课的时候和一群男生侃侃而谈讲点故事啥的,吸引了一帮同学来听。
杨住在他的一个伯母家,我从没见过他的父母。据说他们家其实很有来头的,他家祖上的什么亲戚是清朝皇帝的老师,后来倒是查到史书上有同治、光绪的老师翁同龢的记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与他们家有关系。我猜他们家大概有什么变故把他寄养在伯母家里了。不久班里小小班调整,我和杨分到了同一个小小班,地点就在杨的伯母家。 他家住一楼,有一个天井,只要天好,我们便在天井里用铺板搭起大大的桌子,对小小班来说那桌子大得都有点奢华。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觉得杨不是个容易接近的人,总给人一点距离感,所以自己与他一直都没有成为特别好的朋友。但在小小班的这个学期,和杨的接触比较多。当时自己正对各种小说着迷得一塌糊涂,差不多天天都捧着一本书,而且希望那小说越长越好,别一下子看完了,像浩然的《艳阳天》那样三部头的长篇小说看起来才过瘾。一次小小班上自己正看着从邻居家借来的《红岩》,他见了突然提出借给他看两天。我因为这本书当时还属于禁书,邻居也关照不能借给别人,便有点犹豫,他主动提出用他的书和我交换看,还说是三本换一本。这让我有点动心,不过还是告诉他,邻居不许我把书借给别人。于是他说:“我明天就还你,你别让他知道就行了,我借给你的书是自己的,随便你看几天都行!” 这么优惠的条件太有诱惑力了,我终于同意。于是他领我到他们家,从一个角落里拖出一个纸板箱,里面装着几十本书。他从里面选了三本拿给我,还说:“这几本都很好看!”
那个时候自己正处于对图书的饥渴期,拿了那三本图书如获至宝。记得其中有一本是《牛虻》,而另外两本都是短篇的,一本是短篇小说集,还有一本属于科技故事类的,当时自己却把它当做科幻小说了。刚开始自己对那两本不是长篇小说的书还有点遗憾,因为那时最喜欢看长长的故事,但看后其实收获很大。那本短篇小说集中有一个故事我至今还记忆很深刻,说的是一对亲兄弟,因家里困难,弟弟很小的时候便送人了,哥哥在弟弟被送走的时候痛哭不舍。几年后哥哥与妈妈一起到上海,在一家有钱人家当保姆,发现弟弟就在那家当小少爷呢!妈妈再三关照哥哥不能告诉别人那是自己的亲弟弟,但哥哥却藏不住对弟弟天然的那种亲情,在无人的地方便叫小少爷“弟弟”,一次被女主人听到后把哥哥痛斥了一顿。随着小少爷长大,哥哥负责每天接送保护少爷,两人一直关系很好。但再后来,少爷开始拉开与哥哥的距离,甚至在不满的时候也会训斥哥哥, 一次在弟弟动手打哥哥的时候,母亲忍不住说了“那是你的亲哥哥”,竟也被弟弟呵斥。最后这两个亲兄弟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记得当时这个故事曾让自己感慨万千。
杨看书真是快,厚厚的一部《红岩》他一天便看完了,第二天如期把图书还给了我。而我却把他借给我的三本书看了好多天。那本科学故事的书都没有封面了,第一个故事已经不完整,记得里面讲了一个到溶洞探险的故事,其中说到地下河的鱼是没有眼睛的。还有一个介绍计算机的故事,说是那机器有思想会说话,另有一个故事说是某个地方的一个水塘里发现了一块浮在水面上的金属,那金属可能是人造卫星还是外星人的飞碟上掉下来的东西。所以我便认为那是科幻小说,但后来想想似乎那些故事都是纪实的。这以后我和杨又交换过几次图书,包括借给他看了《红楼梦》,那是竖排的繁体字版,自己看得也是半懂不懂的,他还是飞快地看完了。记得还书的时候,他问我:书里说的云雨是什么知道吗?当时自己大致知道那意思,但并不是很确切地知道,便见他的眼睛里带着点狡黠,表情坏坏的,就没去回答他的问题。过后我自己猜,他大概也和我差不多,对这个词应该是半懂不懂的。但他其实真的很聪明,也许比我知道得更多一点也未可知。可能我和他一直没达到关系特别铁的程度,所以不可能对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
杨转学过来一年不到便又转走了,在和他同学的那些日子里,我大概把他那个纸板箱里的图书差不多都看完了,奇特的是,他的书基本上不是借给我看的,都是和我交换了看的,这或许表明我和他都是爱看书的人但关系还不算特别近。不知道为什么,我和他交换了那么多书,但真正无拘束的交谈却几乎没有,其实我一直很想问一问他的病,到底为什么会得了这么讨厌的病?是不是到什么医院去看过?可直到他又转学走了,我也没有问他这些问题。他后来转走应该是又回到他父母身边去了吧?那个软骨病能看好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