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zhao

博文

人文社科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精选

已有 10083 次阅读 2013-7-27 09:51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客观性, 人文社科

         写这篇博文好像不太符合我为自己制定的计划,因为本来希望暑假放松一下心情,包括写博客也以风花雪月和唱歌为主,抛开那些沉重的话题,所以当看到有人批判风花雪月太多的时候只能悄悄躲在一边不敢吭声,仿佛做了亏心事。不想今天看到一个报道(详见http://business.sohu.com/20130726/n382636213.shtml)“社科院专家称64.14岁为退休最优年龄”时,却突然想写点什么,好像有些话真的是不吐不快。其实前一阵看到大量报道“中国梦”相关的课题申报、招标、立项的时候便想写,找了不少资料,后感觉此类话题还是少说为妙便压下没写,只抓了一个典型案例写了篇“中国梦和美国梦,专家的解读太有水平了”。今天看到这个退休最优年龄的研究,便想以此为例就社科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家知道,人文社科研究有别于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后者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有相对公认的评价标准,人文社科却多属于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政治文化背下,学者研究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并得到不同的结论,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进行人文社科研究的时候更应该把握公正和客观的尺度,否则很容易便会陷入为权力服务的境地,而实际上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曾听说过某课题是建立一个政府绩效考核方法和指标体系,并按该方法和指标对不同地区的政府绩效进行考核并排序,结果此项目立项的地区排名非常靠前。看到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便弄个“中华民族复兴指数”,看到提“中国梦”,便弄一堆研究中国梦的重大专项。这种拍马式研究和跟风式研究有多少意义呢?

      现在来看看这个64.14岁为退休最优年龄的研究,据报道此结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的一份工作论文中得出的,研究称最佳退休年龄与参加工作年龄、退休年龄、死亡年龄、名义利率、退休前死亡概率、个人效用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假设每个劳动者都在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退休年龄,就可以计算出相应的退休年龄区间。根据公开数据推算,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8.64岁。经过加权可以得到2010年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参加工作年龄大约为18岁。名义利率假设为4.41%。通过模型计算可知,在个人效用最大值处,退休年龄与参加工作年龄、死亡年龄、名义利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将上述三个数据代入到公式中计算,得出最优退休年龄为64.14岁。

       本来,按某种假设弄个模型,作为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报道中的一段话让人看了很难不产生联想:“事实上,随着政府主管部门不断透露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意向,学术界对延长退休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日前的一份工作论文提出,经过数学模型计算发现,虽然不同就业群体最优退休年龄差异很大,但对城镇就业人员整体而言,最优退休年龄为64.14岁,这个数值可以作为我国调整标准退休年龄的参考值”。当该研究成为调整标准退休年龄的参考值的时候,人们便自然会想到这是为特定需要找理论依据呢!但稍微认真一点其实不难发现,该研究把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参加工作年龄定为18岁便是个明显的失误,城镇就业人员参加工作年龄最低才是18岁,此数据至少低估了2岁,所以也许64.14这个数据本身也是因各种原因被低估的。
      我查了一下主要研究者孙永勇所发表的论文,发现他主要研究的方向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策略等,所以推测这个研究其实是从个人支付养老基金的数据出发,以考虑养老金收支平衡为基点得到的结论,与“劳动者个人效用最大化”其实没多少关系。如果利用该研究的结论提醒政府目前的退休年龄是达不到养老金的收支平衡的,其实未尝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政府实际上应该也早已意识到这个危机才一直在考虑提高退休年龄,也更需要抓紧对养老金的管理和增值。
     所以说,人文社科研究如何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是值得研究者深思的,虽然从学科特性看很难让人文社科研究避免倾向性和特定立场,但我们看到多少相关研究成果被质疑,被嘲笑,不同研究单位对同样的问题得出完全不同的数据,不同的结论,或者今天这么说,明天又那么说。人文社科类研究即便难以做到完全客观,但至少别沦落到为特定部门、特定人物、特定事件或特定思想作注或做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474-711530.html

上一篇:好合作唱出好声音
下一篇:征合作:你的眼睛
收藏 IP: 183.157.160.*| 热度|

48 曾庆平 朱晓刚 许培扬 贡金涛 焦飞 武夷山 陈小润 宋健敏 曹建军 罗德海 肖纲领 刘钢 胡水根 陈安 陈贤泽 曹郁 庄世宇 燕文韬 徐晓 梁进 王启云 李伟钢 刘立 王铮 赵凤光 曹聪 李毅伟 王国强 张忆文 王锟 李志俊 李宇斌 肖传国 徐耀 毕重增 汪晓军 李学宽 刘智 孙学军 ztanztan zhouguanghui dulizhi95 zxk730 qqlisten xuqingzheng techne ljg liuleiBlo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