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学网看到武夷山博主的一篇博文“青番茄--网上免费图书馆,值得大家关注”,勾起我研究一下这个图书馆的兴趣。青番茄的被追捧已有一阵了,它出现的时候我并没有关注到,是在去年开始陆续在一些图情期刊上看到了相关介绍后才知道了它。刚开始可能与大多数图书馆员的反应差不多,身为图书馆人,深知每年国家投进那么多钱的图书馆运转中尚问题多多,而一个民间的图书馆,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也同样提供免费的借阅服务,这让一直吃财政饭的那些图书馆情何以堪啊?理论上,公共图书馆乃至高校图书馆都可以借鉴这样的模式,而且有经费支持完全应该做得更好的。曾经很冲动的想把这个图书馆推荐给读者,因为青番茄的图书刚好与高校图书馆是互补的,高校多收藏学术型图书,但休闲类读物比较少,而读者对这类图书的需求很大,往往供不应求,以前主要推荐公共图书馆,感觉青番茄这种形式应该更受学生欢迎。不过我一般都是推荐自己用过并感觉好用的资源或网站,而到青番茄的网上看了下,却感觉还需要进一步考察,网站对图书没有分类编目,与网店的形式差不多。当时产生几个疑问:他们的图书按什么规则排放?没有分类和编目对于图书的外借和归还一定效率低下,也许它内部还有一个物流的数据库?另外不可避免的拒借又如何处理?热门图书究竟要准备多少复本?想到图书馆也曾创新过许多形式,像图书下街道,村村有图书馆之类的,但大多热闹一阵、宣传一阵后便无疾而终。所以抱着谨慎的态度没有推荐,后看了一些相关论文。其实大多数的论文都是讨论青番茄的模式对图书馆的启示。其中有一篇发表在《图书馆杂志》上的论文“在线模式下的实体图书馆免费借阅的乌托邦实践:对“青番茄”图书馆的深度思考”谈到了这样的模式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机,给我比较大的启发。
最近我专门对相关文献检索了一下并做一整理。
检索到相关期刊论文45篇,分布于2011-2013年期间,其中2011年的15篇论文中仅1篇是图情期刊所发,其余均为新闻、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期刊,以介绍为主。2012年的25篇中有8篇是发表在图情期刊上的,2013年目前仅检索到2篇文献。所以从图书馆角度对它进行分析的文章只有10篇,以赞扬和肯定为主,大多是介绍性的,材料来自青番茄网站和公开报道的资料,辅以分析图书馆自身的问题或对图书馆的启示,也有对其运行作为商业模式作比较研究的。
检索到报纸上的相关报道82条,分布于2011年3月到现在,网站上的报道则肯定更多了。可见青番茄的宣传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报纸和各大网站无疑给它做了软广告,它的用户能这么快得到扩张,各种媒体的宣传应该是功不可没的,加上青番茄经常利用不同节日策划各种活动,推出一些新的举措,新进入一个城市等都成为报道的好材料。
随后我又到青番茄的网站再次比较认真的浏览,特别是对它的读者指南、检索、咨询等都测试了一下。
因为自己是做咨询的,首先看是否有咨询的途径,发现有一个微博咨询平台,是新浪的。好在自己新浪的微博还在,在平台上提了一个问题,希望测试它的反应速度和如何回复。从这个微博看,它把自己定位为“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翻看现在的许多留言,它的反应速度非常慢,对大多数留言都没有回复。留言中多有抱怨,如“3月19号下订单借的书,到4月15号了还没送到,怎么回事!都一个月了!打热线电话永远打不通!现在的服务比以前差多了!”、“借了一个多月的书都没动静啊?送书的快递说他们都2个月没送青番茄的书了。怎么回事啊。不会跑路了吧”、“青番茄就是个骗人的!!!3月13号提交的订单现在还收不到书,要借的书总是在一周后才告你说没有,电话永远打不通!!愤怒!! ”、“3月13日借的书,一直是备货状态,@青番茄,是卷钱跑了吗? ”。
从读者指南看,突出了如何加入,当然它借书和归还的流程并不复杂,熟悉网上购物的人都能熟练操作。但指南中有意无意淡化和隐瞒了其中拒借、借书尺码限制等风险。而研究了一下它的借阅规则,发现它所设定的阅读尺码不仅包含对借书册数和借书时间的不同,对所借图书也分了等级,低等级的读者对标明阅读尺码为L、XL、XXL的读物是不能借阅的,估计越热门的图书尺码越高,当然,看了下还是列为M的图书占了多数。另外一点,借书平台与网店平台最大的区别是,网店所列货物放到购物车后付款便可买到,青番茄所列图书放入借阅车以后却很可能是别人已经借走的图书。网站提供了一个“书籍预借”的渠道,相当于图书馆的预约,但要视该书有多少人预约而定究竟多久才可能借到书。目前还没法知道读者放入借阅车的图书能马上借到的比例大概是多少?科网有青番茄的用户希望能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检索途径则太简单,只提供了书名、作者、出版社三个途径,高级检索加了ISBN号,基本只适合知道具体书名或作者的检索,不能用关键词检索。另外网站提供了分类浏览的途径,却是介于主题和学科之间的,如有成功/励志、个人理财、美食、美丽装扮等类名,数了下共有37个大类,大类下有二级类目,个别还有三级类目,如外语_行业/职业英语_餐饮旅游业英语。多为通俗读物,每个类目拥有的图书数量不等,如自然科学类目下分了总论、数学、物理学3个小类,总共只有50多本图书,而农业/林业类目下一本书也没有!浏览途径显示的图书没什么排列规律,读者要挑选图书的话比较盲目,估计除第一页的图书外没几个读者会翻页查看后面几页的图书。
几点思考:
1. 自称为“全球最大中文网上实体书图书馆”的青番茄,注册公司名是“深圳市青番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但实质是一个借助互联网和物流网,以图书借阅服务为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青番茄虽然提出“为用户提供图书的终生免费借、阅、送、还上门服务”的口号,而且一直在践行这个口号,但作为企业,它的目的仍是赢利,一定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收入才能保证企业的扩张和运转;
2. 青番茄选择的服务模式对图书馆来说的确是一种创新,更可贵的是这样的模式符合互联网环境下电脑一族的习惯和喜好。许多年轻人,包括现在很多中年上班族都喜欢网购的形式,象我女儿这辈人在居住地和学校都借书十分方便的情况下,平时仍认为网上购书更加方便而宁愿花钱在网上买书看,青番茄的模式与网购类似,若能用买几本书的钱享受无限借书的方便,一定会大加称道并乐于尝试的,这也正是青番茄在短短2年多时间里用户便突破100万的主要原因;
3. 青番茄是存在危机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赢利模式和是否有充足的赢利空间,二是服务支撑,是否能获得更多的“好评”以维系用户的信心并保持其忠诚度。作为企业,公益可以是它的招牌和口号,但如果没有收入是不可能生存的,“青番茄”读者的每一次借阅本身并不能为它带来任何收入,但它却需要为借阅服务支付物流、图书购买以及折旧、人员、库房等成本,它目前的赢利渠道还是有限的,主要靠扩张用户收取押金,据介绍押金的投资收入已够日常运行,不过若细算一下便可知,以100万用户平均收取押金300记,3亿人民币投资收入10%也就3000万,支撑27个点的人员经费每年至少1000万以上,物流更是天文数,怎么算也不够。更主要的是规模扩大后服务便可能打了折扣,从它本身的微博平台上便可看到许多投诉,实际上相当于网店的差评,另外从大众点评网、百度知道等平台都可见对青番茄的批评,这样的差评多了一定影响到新用户的增加和老用户的维系,而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增加人员也意味着成本增加,这可能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而互联网上网店的用户是一群转移阵地最快的用户,下单到拿到图书超过1周便会不耐烦,虽然青番茄的免费服务可获得适当体谅,但等待超过1个月是肯定不能忍受的。一旦不再有新用户加入并且老用户又大量流失的话,青番茄便可能走到难以为继的境地。
后记:图书馆界不应把青番茄仅作为一个研究的样本,或者把它作为一面照出自身缺陷的镜子。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青番茄的运行是对图书馆服务的补充,对推广全民阅读也是有贡献的,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所以对图书馆来说,停留在介绍和理论探讨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寻找哪些地方是可以付诸行动的?比如图书馆与青番茄是否有合作的可能和空间?或者在目前图书馆的服务中也开辟一块如青番茄那样新的服务形式?电子商务的模式除用于实体图书外在电子资源的利用上是否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另外,作为熟知图书馆业务的图书馆人应该与重在宣传报道的记者和媒体有不同的视角。青番茄如仍把关注点放在扩大用户和规模方面,是难以持续发展的,而它现在这样的走势似乎已经露出颓势,或许与图书馆合作会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当我写完这篇博文后就在想:青番茄这个名字不太好,为什么不叫红番茄呢?资料记载:未成熟的青番茄含有一种生物碱叫“龙葵碱”,它与土豆芽眼或土豆的黑绿皮表皮毒性相同,食用过多会引起中毒,中毒症状轻者是头晕、恶心、呕吐或流涎等,严重者可造成死亡。但番茄成熟以后或青番茄放红以后就不含龙葵碱了,那便是人见人爱的西红柿啊,西红柿含有丰富的营养,又有多种功用,被称为神奇的菜中之果。现在有一种小西红柿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圣女果”。不过也许正因为青番茄现在还有种种不足,但如果它能得到更多的呵护和支持,便会成熟变红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