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情世故与科研评价国际化
取这个题目,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你愿不愿意承认,我们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利益高于一切。然而,当我们的人情世故遇到国际化的时候,会有怎么样的碰撞呢?先听我讲几个小故事。
1. 第一个故事要从我女儿说起。我女儿现在澳大利亚一所教会私立学校上小学三年级。班上的小朋友来自全世界各地,但澳洲本地白人小孩占大多数。从女儿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凡是逢年过节那些外国小孩的家长都给老师送礼!大包小包的。这还了得!我跟老婆讲,看见没?跟老师搞好关系,请客送礼,老外也兴这个,咱们决不能落下。于是,一个复活节前几天,我老婆和我也准备了一个精致的礼物 (从国内带来的茶叶)准备给老师送去,心里很是忐忑。为什么忐忑呢?我在大学工作,经常收到大学管理部门有关这样的邮件,就是但凡超过100澳元的礼物是绝对不能收的,否者就认定为行贿受贿,后果严重。所以,为了不出问题,我认真计算了一下汇率,我们准备的那盒茶叶合澳元也就40刀,怎么也算不上行贿!但心里仍然有些担心,毕竟这是头一次给老外送礼!然而实际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老师非常nice,非常感激地(高兴地简直要跳起来了)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并当着那么多学生现场打开了礼物(这也太不小心了,收礼,不偷偷摸摸也就算了,还这么张扬!)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她非常喜欢中国的茶叶,太谢谢你们了!这让我如释重负!原来这样啊!为了检验我们这次送礼的效果如何,没隔多长时间,我问女儿老师最近对你怎么样?有没有格外地照顾?彼时,女儿一脸懵懂地看着我说,很好啊!一直就很好啊?我追问道,跟别的小朋友比呢?女儿仍然一脸懵懂地说,都很好啊,老师对所有小朋友都很好 (equal to everyone)。这样的反馈着实让我有点困惑,这礼送地到底起没起作用?既然送不送都一样,以后还送不送?
2. 无独有偶,我女儿班上有一个小男孩,我经常跟他的父亲聊聊。他的父亲做国际贸易的,经常去中国出差,所以跟我有不少共同话题。这父子俩很有意思,听女儿讲,这个小男孩在班里是那种很聪明但很调皮的孩子,经常挨老师批评,学习也不太好。数学和语文(literacy)都很差。小男孩的父亲呢?我经常看见他一有空就来我女儿她们学校来做义工 (volunteer),干什么呢?就是帮学校剪草,乐此不疲。我开始的判断那肯定是因为自己儿子学习不好,经常挨批评,为了讨好老师,只能通过这方面的表现给自己儿子加点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略带轻视:))。后来,一次我跟他聊天说起给学校做义工的事,他说每次来学校帮忙他都叫上他的儿子一起干,这种做volunteer愿意帮助别人的心要从小就要培养。他一提到volunteer我才恍然大悟!其实该反省的应该是我,我们这些中国家长!我们太注重孩子的学习了,学习以外的东西,都认为无足轻重!因为将来考大学,主要看学习成绩。考上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然而找到好工作以后呢?事实证明,即使是二代移民,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社会仍然有不小的问题。这里父母根深蒂固的中国人的利益至上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3. 自从升了教授开始,除了科研和教学以外,学院又给我安排了不少行政的工作(service),比如说让我负责整个系里160多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这个工作量着实不小,每天都能收到很多学生的各种邮件,各种问题,搞得人焦头烂额。更重要的是,管理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虽然属于service,但也算一门课。既然是一门课,就是要被学生打分的。几年前,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有老教授提醒我学生的评分(feedback)对一个老师以后进职称很重要。我当时还很不以为然,不就是学生打分吗?只要跟学生们搞好关系不就妥了,想拿个高分有啥难的!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这么说吧,不能说搞好关系一点作用不起,而是绝大多数学生不太吃这个。即使关系不错,但在他们给老师评分的时候都还是有自己的原则的。这让我对他们不敢小瞧甚至有点肃然起敬。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才让我打消走捷径的念头,要想拿教学高分,还是要靠硬实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是正途。
4. 刚才提到大学里的教学,科研其实也是一样。评价一个人的科研水平,全世界都一样,无非也是这几个指标,所谓论文发表的篇数,引用数,H因子,和专著,专利,奖项等等。和国内很大不同的是,最后判断一个人的科研水平的是这个领域的内行。这些指标只是参考。什么才叫内行呢?内行们是如何应用这些指标的呢?这是问题的关键。那么,谁才称的上是内行呢?首先,你一个单位同专业的同事。同事这个群体可能是最了解你了。一个系里的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每个人指导的博士生甚至毕业的设计的学生都非常熟悉,答辩也都是同事之间进行评估。这么说吧,一个人的科研到底做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同事心里都有杆秤。当然,一个单位的同事之间因为利益竞争关系,单纯由本单位的同事评,难免有不公平的因素。为了尽可能减少这些可能的不公平因素,怎么办呢?评审人,除了本单位的评审人以外,还要找国内其他大学和国际的小同行来评,这就是国际化的理由。以我的个人经验,当你的大学的校长把你的材料送到国外的小同行手里的时候,通常大学会考虑这个小同行所在的大学会比你现在的大学的水平要稍高,评审人的职称也要至少高一个档次,同时最重要的一条,校长会要求评审人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申请人申请你所在大学的相同职称,以你的判断是否能成功?”。这就要求评审人对申请者有一个全面的评估。怎么评估呢?即使是小同行,具体研究方向评审人和申请人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就科研而言,首先看论文发表期刊的档次还有影响因子,这是常规动作。因为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既然已经发表在了本领域的权威期刊上,就说明已经经过了严格的同行评议。如果连这个共识都没有,所谓地不看发表在什么档次的期刊,是否SCI收录等等空对空的评价理念只会把问题搞得越发复杂,没有任何意义。在这个基础上,评审人还会认真看申请人代表作的具体内容。到底有没有水平,小同行评审人的的判断力一定会有的,这时候也必须相信国内外小同行的判断力。试想一下,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国内外小同行的判断,而是把最终决定权交给单位的行政人员。行政人员不是专业人员,他们不懂专业,他们只能数数,但这不是他们的错,行政人员只是执行者,错在规则的设计。当然,除了科研以外,教学和社会服务也非常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澳洲很多大学职称晋级(注意:每个大学职称晋级评价的规则都不尽不同,更不可能全国一刀切),科研,教学,社会服务这三项,只要有其中两项非常突出(excellent)另一项不是非常突出也可以晋级。老实说,在澳洲要想把教学和社会服务做到顶级也是非常难。每个人的天赋不一样。
5. 最后说说科研评价国际化的可行性。我前面几个例子我已经说了很多,我们的最大问题,其实是利益(准确地讲是短期利益)驱动下的人情世故。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以前很崇尚国外的人人平等理念,非常反对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设主席台,人为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然而,当有一天我自己坐在了主席台上,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真是很舒服!我偷眼看了一下那几个装点门面的老外也都是很享受的样子。所以,面对科研评审的国际化进程,虽然是大势所趋,但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担心的不是中国的人情世故是否会被世界所改变,而是中国的人情世故可能会改变世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