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如何判定科研成果的原创性? 精选

已有 19348 次阅读 2019-3-8 10:0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如何判定科研成果的原创性?


刚才看了刘立老师的博文“新时代科研评价要突出“唯原创性”标准”。博文的基本观点是“国家在大力破“四唯”“五唯”,那么“立”什么?当立“唯原创性”标准。”这个基本观点我是赞成的,但建议最好去掉“唯原创性”那个“唯”字。因为任何“唯”都是有问题的,唯任何东西都不能成为一个标准去执行。

首先“原创性”是有层次,有大小的。以我每年给二十多个杂志审稿上百篇的经验,绝大多数以论文的方式发布的科研成果的创新性与某一个学科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成果比,都是是很小的一点点进步而已。那种石破惊天似的创新非常少。已经发表的这些论文,之所以能发表,还是因为有一定的创新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通常越牛的杂志对论文创新性的要求越高,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这里必须注意把科研成果的原创性的重视与论文发表对立起来是错误的。我们之前之所以反对“四唯”,“五唯”的“唯论文”,主要反对的是那些为发论文而发论文的“假论文”。这样的假论文与原创性毫无关系。任何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要想发表,原创性是第一要义。

第二,我们是不是太心急了?任何原创性的成果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的产生必须有长期的积累。这么说吧,无论中外,无论任何学科,一个人的科研成果,就算是大教授一辈子算起来,能拿得出手的,能经得住时间检验的能有那么两三项已经很厉害了。并且真正重大突破的原创成果都是在之前无数平庸甚至错误的小成果的基础上,一点点成长起来的。要求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一下子就出来重大的成果是不现实的。这就跟踢足球一样,一个前锋要想进球,就必须不停地奔跑耐心寻找机会,即使这样也未必能进球。但不奔跑,没耐心就肯定进不了球。

第三,创新是水到渠成的事,不能当成口号来喊,甚至不能成为目的。什么是创新最重要的要素?能力,科研人员长期积累起来的能力。如果再加上一个那就是信念,这种信念其实是指科研人员的科学精神。所有的外界因素都应该为这两者服务。服务指的什么呢?当然是保障科研人员体面的工作生活条件和自由探索的科研环境。这些都是系统工程,单抓哪一条只会事倍功半。

第四,我在以前的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143164.html)中反复提到过,要想有相对公平的科研评价效果,就要尽可能地融入到全球的学术共同体中。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闭门造车,闭关锁国,只有死路一条。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166375.html

上一篇:做学问如何解决“精”和“广”的问题?
下一篇:人情世故与科研评价国际化
收藏 IP: 134.148.192.*| 热度|

53 刘立 王庆浩 许培扬 苏保霞 赵杰 夏香根 王从彦 柳林涛 熊栋梁 王俊杰 文克玲 郑永军 孟佳 赵丽莹 肖勇 徐峰 彭振华 吴斌 周浙昆 王生亮 张成岗 熊玉兵 张家峰 刘全生 梁微红 姚远 杨正瓴 鲁学星 周春雷 黄仁勇 张强 李斐 李贤伟 梁洪泽 王安良 褚海亮 李陶 孙颉 胡大伟 刘军胜 姚伟 高义 汤茂林 周志刚 李帮建 谢力 何金华 杨金波 曹家樅 孙志鸿 hmaoi liyou1983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1 个评论)

IP: 221.223.235.*   回复 | 赞 +1 [31]刘立   2020-5-20 07:02
学习了大作:从西南联大看大学的“自由”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5/439984.shtm
拙文,请指正: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1233845.html
IP: 180.157.114.*   回复 | 赞 +1 [30]曹家樅   2019-3-25 17:56
非常赞同王老师的观点。其实在靠谱的期刊上能发表的论文绝大多数都有所创新的,或者说提供了一些新的知识。发表论文对一个从事科研的人当然是很重要的事情,对评价他/她自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应该反对的是“唯”字。一旦信奉“唯”了,难免走极端,那不是搞科技的人的方法论。许多期刊要的是“original”的论文,也可以说是“原创的”,但不是指一定要是重大的原创,因为那是非常稀少的,如果期刊非重大原创不予发表,那么一定办不下去。所以科研评价中重视“原创性”,当然还有其他的标准,提出“唯原创”从字面上难道是其他标准一概排除?显然“唯原创”这种提法也是不确切的。
IP: 59.46.171.*   回复 | 赞 +1 [29]季丹   2019-3-10 21:32
原创性的判断标准非常简单,就是如果把一个研究成果剔除后,是否在本领域体系中缺少了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是,那么该成果一定是原创性成果;反之,如果把一个人的研究成果和所发表的所有论文全部剔除后,对本领域的发展几乎没有任何影响,那么该人一定是跟风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充其量就是跟风研究。
IP: 59.71.151.*   回复 | 赞 1 +1 [28]刘庆生   2019-3-9 18:51
“石破惊天似的创新”一般是可遇而不可及。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的工作都是为重大原创成果奠基。
IP: 218.247.135.*   回复 | 赞 1 +1 [27]鲁波娜   2019-3-9 11:10
   ,王老师,讲得真好,学习了!
IP: 218.241.252.*   回复 | 赞 +1 [26]胡大伟   2019-3-9 10:54
原创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基础不成熟,再强调也没有用。中国最多的“原创”在民科领域
回复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和站在科研人员的角度应该说不同的话。你觉得谁不应该强调,谁又应该强调?
2019-3-9 12:1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36.57.128.*   回复 | 赞 +1 [25]鲁学星   2019-3-9 08:35
如何判断原创性的问题,其实和扶不扶的问题是一样的。本来公道在人心,但现在人为干预造成了祸乱,公道已经不起作用了。制度失德,人性丧失。
IP: 79.69.85.*   回复 | 赞 +1 [24]王安良   2019-3-9 08:20
我也借Top呼吁一下教学。高校和研究所要区分开,高校里科研和教学要区分一下。不能贬低“研究员”而抬高“教授”,更不能带上“教授”的帽子才开始“混”教学。作家很重要,但演员也很重要。
IP: 130.219.10.*   回复 | 赞 2 +1 [23]洪宇植   2019-3-9 06:01
完全赞同王老师的观点!我有强烈的共鸣。我就希望退休的时候,有那么两三篇论文让我非常骄傲、觉得不虚度此生足矣,终极目标就一个:等我无法搞科研的那一天,能够彻底解决细菌的致病和耐药问题。
IP: 36.5.179.*   回复 | 赞 +1 [22]宋有洪   2019-3-8 22:04
you have reasons, Shanyong...
IP: 36.57.128.*   回复 | 赞 1 +1 [21]鲁学星   2019-3-8 20:48
我看现在基金委的改革很高明,加上了一个 科学问题属性的选项,这肯定是高人支的招。有这样的高人在起作用,科研评价改革不难。
回复  科学问题属性选项,不知道国外是否有类似的规则,我猜测这是中国人发明的高招,是一个大贡献。
2019-3-8 20:5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科研如同打仗,有坚持革命的反抗的,有坚持妥协的,和谈的,还有坚持逃跑,投降的。
2019-3-8 22:34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这三类就是科研的左中右,是科研中的政治,各有各的道理,除了高明的政治家,普通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决定谁才是真理。
2019-3-8 22:37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科研不要和政治掺和到一块去。
2019-3-9 05:234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我只是强调科研和政治有共性
2019-3-9 09:425 楼(回复 4 楼) 赞 +1 | 回复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20]杨正瓴   2019-3-8 20:37
俄罗斯人对知识、科学和数学的态度一直保持着俄语“Intelligentsiya"的古老传统。这个词是其他语言中没有的,因为没有其他国家有一个类似的由学者、医生、艺术家、教师等组成的阶层,他们永远把为社会作贡献为先,个人名利在后。
  
    俄罗斯数学传统的另一特点是倾向于全面地把数学看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西方学界有可能一个人只是数学上某一方面的专家,而对相邻分支一无所知。一个学者涉猎较广在西方学界被看成一大缺点,而恰恰在俄罗斯一个学者研究领域太窄被看成同样程度的不足。
  
张永祥,2014-06-27,顶级科学大师丝语: 俄罗斯玩不玩CNS?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418-806951.html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19]杨正瓴   2019-3-8 20:36
“唯原创”的进一步发展:
(1)先继承;
(2)后原创;
(3)在核对。
     
仔细重复他人研究结果,在“当前******”条件下,是十分迫切的主要时代课题。
   
   
《自然》社论谈重复实验:研究者要配合公开数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8/354814.shtm?id=354814
   
     围绕着重复性实验,当地时间8月24日,英国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在最新的一期中发表了名为《去重复实验吧!》的社论。
    文章揭示了现在并不良性的、交流重复实验结果的学术系统,“没有科学家愿意对别人颇具前景的项目进行重复研究,相比而言,他们更愿意去了解他人进行重复实验获得的结果。在实验的可复制性或可重复性变成主要争论点之前,科学家们早就有能让自己脱身的策略,比如用闲言碎语。”
  
Go forth and replicate!
https://www.nature.com/news/go-forth-and-replicate-1.20473
To make replication studies more useful, researchers must make more of them, funders must encourage them and journals must publish them.
24 August 2016
   
No scientist wants to be the first to try to replicate another’s promising study: much better to know what happened when others tried it. Long before replication or reproducibility became major talking points, scientists had strategies to get the word out. Gossip was one. Researchers would compare notes at conferences, and a patchy network would be warned about whethe...
IP: 42.245.201.*   回复 | 赞 +1 [18]都世民   2019-3-8 20:34
创新成果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纵向,二是横向。纵向是指本学科纵深方向的新发现,横向是指跨学科成果。这两种创新的评价体系,是不一样的,操纵方式也不同。
要想有相对公平的科研评价效果,就要尽可能地融入到全球的学术共同体中。
这种说法是对的,是否意味着中国人的成果都要外国人承认?特别是在有争议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如果考虑人情世故,融入到全球的学术共同体中,就难免会互相吹捧,拉关系走后门。也难免有学派之争。怎么判定和消除这种状况?
回复  科学是不会因人而异的,是客观规律与客观知识,国际上的引进到中国也是一样,所谓国际学术共同体,就是指的这个。
2019-3-8 20:5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也就是用学术(知识-全人类的)评估学术,不是用人(头衔-等级化的)评估人。
2019-3-8 21:002 楼(回复 1 楼) 赞 1 +1 | 回复
回复 跨学科 - 交叉点上仍然是有学科归属的,而且,任何学科在本质上都是在交叉的过程建立起来。
2019-3-8 21:073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这种说法是对的,是否意味着中国人的成果都要外国人承认?特别是在有争议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突出。都世民” 真正地融入到世界学术共同体中,将意味着不仅中国人的成果要外国人承认,同时外国人的成果也要中国人承认。另外,这个世界并非“中国”和“外国”这单纯的两个group。美国相对于德国也是外国,反过来也是。
2019-3-9 05:264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引进 - 不是创新,引进之后改进了才是创新,
科学论文与技术专利一样 - 在内容上必须是 - 全人类知识库里 - 新的东西。
2019-3-9 18:255 楼(回复 1 楼) 赞 1 +1 | 回复
回复 这就是 - 全球的学术共同体的实质含义,不是转载不是变更语言,只要是任何语言里已经描述了的知识就不是新的知识。
2019-3-9 18:276 楼(回复 5 楼) 赞 +1 | 回复
IP: 218.20.5.*   回复 | 赞 +1 [17]曾杰   2019-3-8 18:59
英国针对大学的 “卓越科研评价框架”(REF),对科研成果的原创性提出了可操作性的界定,原创性指的是某个科研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对某个科研领域的理解和知识作出了创新性和重要性贡献。具体说来,一个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指的是:作出了新的实证发现,或发现了新的材料(案:如考古新发现),以及对这些新发现或新材料作出了新的解释(案:如对清华简的解读);解决了新问题或复杂难题;开发出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方法论和分析仪器设备;拓展出富有想像力和创造性的研究视野;提出了新的论证或/和新的表述、新的解释或/和新的洞见;获得或采集到新的数据;或/和对社会政策和实践提出了新的理论、新的分析或新的表述。

- 摘录自博文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1166194.html

引进国际上的A科学与技术研究,就应该引进相应的B研究体制 - AB兼容才能发展A - 就如美国当初引进德国的研究型大学体制。
回复  在科学网有关期刊因子、有关基金会、有关人才计划,等等,从2011年来到科学网以来,几乎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讨论,而且,几乎一直都是热点话题。
但是,要一步一步进展,就必须考察与研究国际上  -  很少看到这类现象,也远没有这么复杂,为何却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上很有成效?
2019-3-8 19:0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要想有相对公平的科研评价效果,就要尽可能地融入到全球的学术共同体中“

- 也就是这一条。
2019-3-8 19:25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考察与分析 - 因为,国际上直指A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发展(REF就是如此),评估与考核也直指在科学与技术上能否作为,并不考虑其它的B社会关系或熟人社会,C功利或名利只是其带来的社会认可,却不是为了B而去做A,更不是通过B为去获得C。
2019-3-8 19:47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却不是为了C而去做A,更不是通过B去获得C
2019-3-8 19:494 楼(回复 3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拙文编译,仅供参考哈
2019-3-8 20:195 楼(回复 4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很有进展和价值!
2019-3-8 20:236 楼(回复 5 楼) 赞 +1 | 回复
IP: 121.8.209.*   回复 | 赞 2 +1 [16]梁微红   2019-3-8 18:53
以我每年给二十多个杂志审稿上百篇的经验,绝大多数以论文的方式发布的科研成果的创新性与某一个学科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成果比,都是是很小的一点点进步而已。那种石破惊天似的创新非常少。
IP: 202.207.28.*   回复 | 赞 2 +1 [15]刘全生   2019-3-8 18:35
要想有相对公平的科研评价效果,就要尽可能地融入到全球的学术共同体中。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闭门造车,闭关锁国,只有死路一条。这一条至理直至!
IP: 123.150.183.*   回复 | 赞 +1 [14]张成岗   2019-3-8 18:05
内容很好,非常赞同
IP: 61.50.105.*   回复 | 赞 1 +1 [13]刘锋   2019-3-8 17:45
唯其实很重要,这样把重点突出了,人们会知道方向在哪里,在执行中肯定会有偏差,会有缓解,但大家知道尺子和方向在哪里,把“唯”去掉,又会导致重点不清,而且,一个原创成果的价值有时和会变化,突出唯其实就是确立指挥棒的问题。这一点不应含糊
回复  HAHA
2019-3-8 20:1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正解!原则上讲,不能去掉唯,去掉唯就不是真正的科研精神。不唯创新的科研是和稀泥,所以科研评价要强调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
在实践的层面,唯也不能去掉,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上得乎其下,没有此唯就没有科研的味了。
2019-3-8 20:41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鲁高人,何方人士?敢问
2019-3-8 20:52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不是高人,是胖人
2019-3-8 20:554 楼(回复 3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重视原创性,这个科研人员的常识。完全不需要给出一个所谓的指挥棒。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对很多事情是可信的,成功的,值得肯定的。但就创新而言,万众一心做一件事情,很可能会造成“放卫星,亩产万斤”的笑话,这与创新产生需要自由,多样化背道而驰的。所以我反对任何“唯”,跟不能把某个“唯”当初指挥棒。
2019-3-9 05:225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回复  问题在于常识不在是常识。这和扶不扶是一个道理。
2019-3-9 09:426 楼(回复 5 楼) 赞 +1 | 回复
IP: 117.136.5.*   回复 | 赞 +1 [12]张士宏   2019-3-8 17:39
立意非常正确,支持!
IP: 210.72.92.*   回复 | 赞 +1 [11]周浙昆   2019-3-8 17:36
完全同意王老师的观点
IP: 124.16.165.*   回复 | 赞 1 +1 [10]肖勇   2019-3-8 16:17
“因为任何“唯”都是有问题的,唯任何东西都不能成为一个标准去执行”     
IP: 223.104.5.*   回复 | 赞 1 +1 [9]杨会杰   2019-3-8 15:22
言必称牛顿丶爱因斯坦,基本就算虾扯淡。
就象某三本大学,发Nature奖100万元 。老师们还是整天喝酒麻将泡汤,不为所动!
IP: 183.63.97.*   回复 | 赞 2 +1 [8]李东风   2019-3-8 15:21
创新不是口号。但是评判创新一定是很难的。谁来评?谁有火眼金睛?
必须打破现有的篱笆,对那些标新立异的观点正面客观地评价。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回复  评价创新并不难,至多不到创新本身的百分之一。

一个东西是不是真创新,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第一是否是前沿,第二是否新颖(让专家赞叹),第三是否系统,完整,第四影响是否可持续。
2019-3-8 20:4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如果真的是创新的成果,在当下的中国是绝不会被埋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最好的时代。
2019-3-9 06:01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2.184.232.*   回复 | 赞 +1 [7]李浩明   2019-3-8 14:38
   说的很有道理,支持
IP: 222.130.136.*   回复 | 赞 +1 [6]文克玲   2019-3-8 14:06
聚沙成塔。
回复  文老好!如有空,请指正拙文
2019-3-8 20:2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指正是绝对不敢的,我还有这点自知之明。
何况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
硕士论文都要求有创新性的。
至于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创新性,肯定是几百年才有一个。
据我观察,凡是真正有成就的学者,都是非常谦虚的,绝不轻易贬低他人。
2019-3-8 21:54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其实有一个问题很有趣:什么是“原创性”?似乎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2019-3-8 22:023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202.195.159.*   回复 | 赞 3 +1 [5]范文来   2019-3-8 14:02
没有垃圾论文就没有创新论文!今天的创新论文就是明天的垃圾论文!不追求“唯”,才是真正的做学问。再说,有几个人能做出大学问?!但学问还得做。没有一个一个的小论文积累,怎么可能有大的突破!学风己坏!还是做回自己!
IP: 221.7.39.*   回复 | 赞 2 +1 [4]王俊杰   2019-3-8 13:53
同意博主一二条!同意三条的“创新不能当成口号来喊”,但不同意“创新是水到渠成的事”,创新要能水到渠成,科学研究就可以像建楼造机器一样按设计图纸执行了,原创是思维活动,远非线性,往往灵光一现,一解百通,这就要求“多存些难题,让幸运来点炮(麻将和牌)”。四条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应该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所以才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殆的意思是说,不疲惫困乏,战力损失不严重,能够奋起再战。四唯五唯,之所以被众人诟病,关键就是这些非科研的东西已经把学人弄得筋疲力尽,殆怠不堪,谈什么创新原创?
回复  高见!
2019-3-8 20:3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说“创新是水到渠成的事”是强调创新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所谓的“灵光一现,灵感”等都是长期艰苦思考的顿悟。没有长期思考这个前提,灵感没有任何用处。
2019-3-9 05:172 楼(回复楼主) 赞 2 +1 | 回复
回复  原始创新不是水到渠成,而是人到渠成。天体运动,有很多人在思考,哥白尼到了,日心说来了。物质运动,许多人在思考,牛顿到了,三定律和万有引力现身了。生物进化,许多人在思考,达尔文和华莱士到了,自然选择学说拨开了迷雾。光速不变,许多人都知道都在思考,爱恩斯坦到了,相对论展开了神奇画卷。中草药治疗疟疾,许多人在探索在思考,屠呦呦到了,青蒿素兴奋了学界。
2019-3-9 10:25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您说走题了。
2019-3-9 10:324 楼(回复 3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同意这个观点,原创是突变而非渐变,所以科学上会有外行反而提出原创思想的现象。
2019-3-9 10:515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胚的这个突变比喻精到,读来可醍醐灌顶。在下也是生物专业,竟然没有想到这个比喻。可见不唯创新要突变,就是说清一件事情也要突变呢。
2019-3-9 10:566 楼(回复 5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走题?什么地方走题了?
2019-3-9 10:577 楼(回复 4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写错了。朋友错成了胚。对不起!
2019-3-9 10:588 楼(回复 6 楼) 赞 +1 | 回复
IP: 100.11.54.*   回复 | 赞 1 +1 [3]夏香根   2019-3-8 12:11
现在的问题是有太多的论文毫无新意。现在杂志越来越多,论文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有新意的却越来越少。
IP: 100.11.54.*   回复 | 赞 +1 [2]夏香根   2019-3-8 12:07
只要有真正的新意就好,真正有新意的论文多了,自然就会有重要意义的或者叫重大原创的结果出现。
IP: 166.111.102.*   回复 | 赞 +1 [1]刘立   2019-3-8 10:05
Top
回复  TOP来啦
2019-3-8 20:1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刘老师作为科技政策研究的专业人士,应该敢于面对这样的问题,也就是你的博文后面王立新老师提出的“唯原创性”应该由谁来评判,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的问题。英国针对大学的 “卓越科研评价框架”(REF),对科研成果的原创性提出了可操作性的界定,但如何执行的?中国和英国科研体制的共同点和区别在哪里?直接照搬可以吗?这些问题都需要专业人士去做,去调研,去拿第一手材料。真能做到,国之大幸!
2019-3-9 06:102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回复  待继续研究
2019-4-13 14:56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3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1 1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