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与国内师生谈科研输出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精选

已有 20440 次阅读 2012-9-5 10:30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学:我们想要写一篇论文时,经常不知道如何下手。各部分的写作顺序如何?先写哪部分,后写哪部分?

李:万事起头难,大多数人写文章一开始动笔难。我建议从简单部分开始,先写容易写或实质技术部分。我往往是先写正文主要技术部分,后写前言、结论和摘要,最后反复斟酌定标题。当然,一开始应该有个明确的主题。

教:有人说论文标题是影响录取率的最重要因素,怎么确定标题比较好?

李:是啊,标题确实重要。我说几条。首先,标题必须切合文意,能提纲挈领地反映主旨甚至重要特色。看了标题,人们对主要内容的猜测不应该与实际内容相去甚远。另一方面,知道内容的人应该认为它是切题的,而不是题不对文或文不对题。第二,标题要力争“夺目”。标题又叫题“目”,其作用是画龙点“睛”。所以标题要尽可能引人入胜,将整篇文章“点”活。吸引力往往有赖于新颖和独创,比如用这种形式:“吸引眼球的主标题:更具描述性的副标题”,或者标题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句。国内的人常用“A study of…”、“Investigation of…”、“Research on…”、“Development of…”之类非常老套、浮泛而毫无吸引力的标题,应该避免。new、novel、innovative等词也用滥了。“Improvement on…”和modified、revised、improved的东西也都多少显得新意不足。还有,标题最好含有描述内容的关键字眼,便于检索,从而有更多的读者。关键字眼往往是名词,所以,引人入胜多半靠别出心裁,用不同寻常的结构、形容词或动词。当然,不能盲目地以立异为高。关键词(keyword)和标题最好没有重复,否则是个浪费。标题要简洁,自不待言。一般来说,为大同行着想,标题要回避缩写词。最好给自己的东西起个叫得响的名,既突出新意,又便于引用,利于简洁。

教:我有一个困惑。摘要和结论很接近,前言也要提文章的结论。这三部分有很大的重叠,不清楚应该如何把握。

李:绝大多数人只看标题和摘要,不看其他部分。一般还可以假设:读者先读摘要,再读正文,最后读结论。这些都是摘要和结论应该有所区别的根源,也是为什么英文摘要一般用现在时,而结论则常用现在完成时的根源。摘要的本义是“摘”“要”——抽取提炼出要旨、要义、要点。它一般是对全文内容的简明总结,不加评论和解释,不该有正文所没有的内容;它应尽量突出论文的价值,吊起读者的胃口,因而易读性比精确性更重要;它经常被独立于正文之外而使用,所以应该尽量独立而自明,不该引用文献或采用含义不清的术语和缩写。前一段时间我写一篇论文,摘要写得别出心裁,结果吃力不讨好,正好遇到一个刻板的副编辑,被他指责了一通,质问我为什么要偏离主流写法。写摘要有一个通病,就是太笼统、含糊、空泛,缺乏实质内容,比如说,“……is developed/described/ presented/given”而不说如何“developed”。比如说:This paper deals with problem A (不说problem A实质是什么), The problem is formulated rigorously (不说如何描述),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olutions are considered (不说哪些因素、如何考虑), A new solution is presented (不说新在哪里、实质是什么), Illustrative numerical examples are given (不说何种数值例子、它们意在何为)。结语就是最后的话,可以有各种写法。我觉得,把它写成结论(conclusions)比写成总结(summary)好,因为总结和摘要除字数外,基本上没有区别,而结论可以有明显不同。不少人在结论部分简单明了、精确客观地总结正文的重要结果及其意义。它对结果的阐述比摘要容量大、精度高,但无需再论及问题和背景,也不必写得使读者读后愿意看正文。比如说一个重要结果的条件,应在结论中说清,但不必在摘要中说清。不应在摘要中提及相应的未来工作方向,但往往在结语中指出。前言的主要作用是铺垫,解释背景,引导读者顺利阅读、欣赏正文主体。前言的立题部分要阐述清楚的是论文的主要价值和贡献,而不是具体结果,要指出跟其他工作的关系,在文献中应处的位置,讲清主要思想和想法,特别强调新意,明确指出新在哪儿、价值何在。高水平的内行读了前言之后,无需读正文就应该能对文章有个正确的宏观把握。也正因为如此,评审人往往特别重视前言,论文的成败往往在此一举。简言之,摘要提纲挈领,突出吸引力;结论总结工作所得,注重精确;前言指明相关联系、强调想法和新意。还有,摘要的读者群最大,前言次之,结论最小。所以,摘要应避免行话和费解的句子,特别是长句,前言要尽量少用行话,便于更多人看懂。

教:听说有些杂志不允许摘要中有第一人称的话。

李:是有这个说法。除了数学领域外,也确实不常在摘要中见到第一人称。但我认为,不必有此约束,哪个更自然合适,就用哪个。

教:对我个人,最难写的部分是引言。 

李: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爱丁顿说过一句真假参半的笑话:我认为理论的导引部分更难,因为在此我们老得用脑,而后面却可以用数学。(I regard the introductory part of the theory as the more difficult, because we have to use our brains all the time… Afterwards we can use mathematics instead!)引言有特殊的要素,包括立题,即论文的动机和目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课题?怎么提出这个课题?用什么方法解决?课题的背景、历史与现状,本文的贡献,特别是新意以及应用前景,等等。引言部分要面向更多的读者,而不是小同行。尽量少用行话,对于专业概念和术语,最好是通过上下文自然流畅地交代清楚,而不是一本正经地加以解释。介绍背景时,要把问题放在至少更高一个层次来说。比如做一个变结构多模型算法,背景至少要在多模型方法这个层次来介绍。概述历史与现状要着眼于密切相关的重要文献,对其利弊做出综合简评,不必涉及不大相关的文献,以避免枝节。简述已有结果时,应注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该只罗列而不分类归纳概括,也不要浓缩得只有专家才看得懂。至于自己的方法,画龙点睛、讲清基本原理即可。我清楚地记得在美国写第一篇文章时,引言简直难得出奇,差不多写每句话都觉得没把握,幸亏有导师在。有些地方他看后笑笑,“你要这么说也行”。之所以难,是因为对领域的了解很有限,对已有结果的评判不到位、没把握,倒不是难在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他人的工作。对领域比较了解后,引言也就不难写了。我最快的速度是一天十来个小时写了一篇会议文章,就是关于最优滤波可递推性的那篇,IEEE标准双列格式,共6页。赶在截稿前一两小时内投了。那篇文章的水平并不低。当然,这么快地写出来,就不可能在写作过程中提高了。

教:您说的就是IEEE-CDC的那篇?!

李:就是那一篇。我写文章的速度应该算快的。所以,改学生的文章真累,没办法,框架、结构摆在那,只能在里头改动一点。这比语文老师修改作文还难得多,因为结果要拿去发表。改作文是语文老师的一大头疼事。但是,不修改学生的论文,不是好导师;看不懂学生的论文,不配当导师。 

学:写文章之前要不要有个大纲(outline)? 

李:有比没有好,特别是对于新手来说,这迫使你构思逻辑思路,避免脉络不明、轻重失衡、次序混乱、丢三拉四,但是在写的过程中可以也应该调整、修改提纲。水平高了以后,提纲的作用就下降了。

学:参考文献的引用有什么讲究? 

李:所有相关的重要文献都得引用,但只该引用重要而相关的,不要堆砌参考文献。谈及广为人知的知识时,不必引用,如果要引用,最好引用教科书;谈及小同行熟知的内容,最好引用综述文章;谈及重要结果时,最好引用原始文献。现在是网络时代,引文和被引文往往有相互链接,便于人们顺藤摸瓜,所以引用经典论文可以得其“润泽”。用我的话说,这是“绿叶扶持的红花格外艳丽,扶持红花的绿叶倍显青翠。”为读者方便,引用要有针对性,而不是[1]-[12],这种引用往往体现了写作的懒散。引用书时,最好注明章节或页码,除非所引内容可以直接从索引找到。还有,不该引不相关的文献,也不该引而不用——引的文献要起作用,比如要把自己的新结果与参考文献的结果相比较,缺乏这种比较可能会惹恼审稿人,引而不用它也多少反映学风的肤浅。
 
评论他人工作,要慎重公允
教:在引言中,要对他人的结果进行评论。这个分寸也不好把握。 

李:在批评他人的东西时,要慎重,不说无把握之话。首先,要保证正确理解他人的东西。其次,要确保批评是正确中肯的,千万别太苛刻、言过其实。最好是以一种无损作者的方式指出缺陷,对事不对人,比如,可以说某人的观点有逻辑缺陷,但不该说他思维不够严谨。第三,语气要温和,实事求是,充分肯定他人的成绩。失礼说明不够成熟,甚至有违职业教养。对他人的工作太苛刻是青年人的常见病,我也一样。早年听学术报告时,我提问题太冲,直愣愣的不留情面。有一次一位教授报告他的成果,我在大庭广众之下证据确凿地说,他的工作从根本上错了,严重冒犯了他,导致他一两年不理我。后来还是我又见到他时,因忘了此事而跟他打招呼,才逐渐恢复正常。有人教我说,批评他人时应采用“三明治法”:批评部分夹在前后的溢美之词之间。这很有道理,但我一般做不到这么完美,特别不会说那些溢美之词。有些新手在评论他人的工作时,理解片面,措辞激烈,甚至歪着脑袋看人——把人看斜了。当然,我有时也如此,特别是年轻时。有一次我认识的一位作者打电话给我,指责我评论说前人(包括他)的方法缺乏系统性,强调他的方法是严谨的。其实,系统性和严谨是两码事,但我恐怕没在文中说清。严复对于西学东渐功不可没,但钱锺书在其名著《谈艺录》中却说严复“本乏精湛之思,治西学亦求卑之无甚高论者,如斯宾塞、穆勒、赫胥黎辈;所译之书,理不胜词,斯乃识趣所囿也。”还说著名诗人黄遵宪“差能说西洋制度名物,犄摭声光电化诸学,以为点缀,而于西人风雅之妙、性理之微,实少解会,故其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后来容易居上,这些评价虽有道理,但“狂妄至极”,全然不顾时代、环境的不同,抹杀先驱的作用。在强调自己工作的价值时,不要把前人的工作批倒批臭,主要应强调自己工作的长处和新颖。我过去所在的电力领域,对他人的批评,用词比较苛刻。多年前,我刚从电力领域转到控制系统时,由于惯性,有一次我在一篇文章中说一个知名人物的某个相关工作很“原始、粗糙”(primative)。结果同领域另一位名人打抱不平,表示不满。我得知后特地打电话感谢他的指出。他被我的诚意打动,后来还主动找我合作。这就把坏事变成好事,这主要是心诚所致。 

教:如果有个现成的方法是你的方法的竞争对手,而你的方法又没有明显的优势,那怎么办? 

李:当然得实话实说。承认其他方法的存在和可行性,这会提高读者对你的人品和文章的可信度的评判,尽管文章的重要性有可能会下降。还有,对于你的结果中个别并不十分重要而出乎意料的现象、数据中的卡壳之处,不要强作解人,给出牵强的解释,那是自愿露怯、自讨苦吃,会贻笑大方,可以直接说明你正在设法弄清为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7793-609390.html

上一篇:与国内师生谈科研输出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下一篇:与国内师生谈科研输出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收藏 IP: 137.30.141.*| 热度|

37 孙根年 黄华军 李永壮 赵丽莹 高绪仁 陈向荣 赵军 任春年 张文义 张波 翟自洋 骆家亮 许有瑞 翟志臣 李本先 秦雪梅 杨生茂 郭永亮 唐常杰 周素勤 吴锦宇 唐小卿 张伯武 付宁 刘红义 万润兰 刘桂秋 唐久英 陈学伟 xchen aybbobo zhongmiaozhimen ML2008 ahsys carpenters xiaomaixc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1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