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我们想要写一篇论文时,经常不知道如何下手。各部分的写作顺序如何?先写哪部分,后写哪部分?
李:万事起头难,大多数人写文章一开始动笔难。我建议从简单部分开始,先写容易写或实质技术部分。我往往是先写正文主要技术部分,后写前言、结论和摘要,最后反复斟酌定标题。当然,一开始应该有个明确的主题。
教:有人说论文标题是影响录取率的最重要因素,怎么确定标题比较好?
李:是啊,标题确实重要。我说几条。首先,标题必须切合文意,能提纲挈领地反映主旨甚至重要特色。看了标题,人们对主要内容的猜测不应该与实际内容相去甚远。另一方面,知道内容的人应该认为它是切题的,而不是题不对文或文不对题。第二,标题要力争“夺目”。标题又叫题“目”,其作用是画龙点“睛”。所以标题要尽可能引人入胜,将整篇文章“点”活。吸引力往往有赖于新颖和独创,比如用这种形式:“吸引眼球的主标题:更具描述性的副标题”,或者标题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句。国内的人常用“A study of…”、“Investigation
of…”、“Research on…”、“Development
of…”之类非常老套、浮泛而毫无吸引力的标题,应该避免。new、novel、innovative等词也用滥了。“Improvement on…”和modified、revised、improved的东西也都多少显得新意不足。还有,标题最好含有描述内容的关键字眼,便于检索,从而有更多的读者。关键字眼往往是名词,所以,引人入胜多半靠别出心裁,用不同寻常的结构、形容词或动词。当然,不能盲目地以立异为高。关键词(keyword)和标题最好没有重复,否则是个浪费。标题要简洁,自不待言。一般来说,为大同行着想,标题要回避缩写词。最好给自己的东西起个叫得响的名,既突出新意,又便于引用,利于简洁。
教:我有一个困惑。摘要和结论很接近,前言也要提文章的结论。这三部分有很大的重叠,不清楚应该如何把握。
李:绝大多数人只看标题和摘要,不看其他部分。一般还可以假设:读者先读摘要,再读正文,最后读结论。这些都是摘要和结论应该有所区别的根源,也是为什么英文摘要一般用现在时,而结论则常用现在完成时的根源。摘要的本义是“摘”“要”——抽取提炼出要旨、要义、要点。它一般是对全文内容的简明总结,不加评论和解释,不该有正文所没有的内容;它应尽量突出论文的价值,吊起读者的胃口,因而易读性比精确性更重要;它经常被独立于正文之外而使用,所以应该尽量独立而自明,不该引用文献或采用含义不清的术语和缩写。前一段时间我写一篇论文,摘要写得别出心裁,结果吃力不讨好,正好遇到一个刻板的副编辑,被他指责了一通,质问我为什么要偏离主流写法。写摘要有一个通病,就是太笼统、含糊、空泛,缺乏实质内容,比如说,“……is
developed/described/ presented/given”而不说如何“developed”。比如说:This paper deals with
problem A (不说problem A实质是什么), The problem is formulated rigorously (不说如何描述),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olutions are considered (不说哪些因素、如何考虑), A new solution is presented (不说新在哪里、实质是什么), Illustrative numerical examples
are given (不说何种数值例子、它们意在何为)。结语就是最后的话,可以有各种写法。我觉得,把它写成结论(conclusions)比写成总结(summary)好,因为总结和摘要除字数外,基本上没有区别,而结论可以有明显不同。不少人在结论部分简单明了、精确客观地总结正文的重要结果及其意义。它对结果的阐述比摘要容量大、精度高,但无需再论及问题和背景,也不必写得使读者读后愿意看正文。比如说一个重要结果的条件,应在结论中说清,但不必在摘要中说清。不应在摘要中提及相应的未来工作方向,但往往在结语中指出。前言的主要作用是铺垫,解释背景,引导读者顺利阅读、欣赏正文主体。前言的立题部分要阐述清楚的是论文的主要价值和贡献,而不是具体结果,要指出跟其他工作的关系,在文献中应处的位置,讲清主要思想和想法,特别强调新意,明确指出新在哪儿、价值何在。高水平的内行读了前言之后,无需读正文就应该能对文章有个正确的宏观把握。也正因为如此,评审人往往特别重视前言,论文的成败往往在此一举。简言之,摘要提纲挈领,突出吸引力;结论总结工作所得,注重精确;前言指明相关联系、强调想法和新意。还有,摘要的读者群最大,前言次之,结论最小。所以,摘要应避免行话和费解的句子,特别是长句,前言要尽量少用行话,便于更多人看懂。
教:听说有些杂志不允许摘要中有第一人称的话。
李:是有这个说法。除了数学领域外,也确实不常在摘要中见到第一人称。但我认为,不必有此约束,哪个更自然合适,就用哪个。
教:对我个人,最难写的部分是引言。
李: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爱丁顿说过一句真假参半的笑话:我认为理论的导引部分更难,因为在此我们老得用脑,而后面却可以用数学。(I regard the introductory part of the theory as the more difficult,
because we have to use our brains all the time… Afterwards we can use
mathematics instead!)引言有特殊的要素,包括立题,即论文的动机和目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课题?怎么提出这个课题?用什么方法解决?课题的背景、历史与现状,本文的贡献,特别是新意以及应用前景,等等。引言部分要面向更多的读者,而不是小同行。尽量少用行话,对于专业概念和术语,最好是通过上下文自然流畅地交代清楚,而不是一本正经地加以解释。介绍背景时,要把问题放在至少更高一个层次来说。比如做一个变结构多模型算法,背景至少要在多模型方法这个层次来介绍。概述历史与现状要着眼于密切相关的重要文献,对其利弊做出综合简评,不必涉及不大相关的文献,以避免枝节。简述已有结果时,应注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该只罗列而不分类归纳概括,也不要浓缩得只有专家才看得懂。至于自己的方法,画龙点睛、讲清基本原理即可。我清楚地记得在美国写第一篇文章时,引言简直难得出奇,差不多写每句话都觉得没把握,幸亏有导师在。有些地方他看后笑笑,“你要这么说也行”。之所以难,是因为对领域的了解很有限,对已有结果的评判不到位、没把握,倒不是难在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他人的工作。对领域比较了解后,引言也就不难写了。我最快的速度是一天十来个小时写了一篇会议文章,就是关于最优滤波可递推性的那篇,IEEE标准双列格式,共6页。赶在截稿前一两小时内投了。那篇文章的水平并不低。当然,这么快地写出来,就不可能在写作过程中提高了。
教:您说的就是IEEE-CDC的那篇?!
李:就是那一篇。我写文章的速度应该算快的。所以,改学生的文章真累,没办法,框架、结构摆在那,只能在里头改动一点。这比语文老师修改作文还难得多,因为结果要拿去发表。改作文是语文老师的一大头疼事。但是,不修改学生的论文,不是好导师;看不懂学生的论文,不配当导师。
学:写文章之前要不要有个大纲(outline)?
李:有比没有好,特别是对于新手来说,这迫使你构思逻辑思路,避免脉络不明、轻重失衡、次序混乱、丢三拉四,但是在写的过程中可以也应该调整、修改提纲。水平高了以后,提纲的作用就下降了。
学:参考文献的引用有什么讲究?
李:所有相关的重要文献都得引用,但只该引用重要而相关的,不要堆砌参考文献。谈及广为人知的知识时,不必引用,如果要引用,最好引用教科书;谈及小同行熟知的内容,最好引用综述文章;谈及重要结果时,最好引用原始文献。现在是网络时代,引文和被引文往往有相互链接,便于人们顺藤摸瓜,所以引用经典论文可以得其“润泽”。用我的话说,这是“绿叶扶持的红花格外艳丽,扶持红花的绿叶倍显青翠。”为读者方便,引用要有针对性,而不是[1]-[12],这种引用往往体现了写作的懒散。引用书时,最好注明章节或页码,除非所引内容可以直接从索引找到。还有,不该引不相关的文献,也不该引而不用——引的文献要起作用,比如要把自己的新结果与参考文献的结果相比较,缺乏这种比较可能会惹恼审稿人,引而不用它也多少反映学风的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