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面讲过,工程和应用科学研究有四要素:问题、描述、解法、评估。论文也常按这四要素展开。各个领域的论文大多有个常见结构。在我所熟悉的领域,往往包括引言、问题描述、解法、仿真或实验结果,及其分析、评估、结论和参考文献,可能还有附录,就像八股文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那一套。问题本身常常在引言中叙述。除非你是老手,一般就按这个起承转合的“科技八股文”结构就行了。说到结构,要尽可能层次分明、逻辑合理、条理清晰。一句到下一句,一段到下一段,一节到下一节,要力争逻辑清晰、分明,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述之有序,“想实然”、“想所以然”而不“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思路清晰、推理严谨。如果思维清晰,只要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易于理解。T. C. Allbutt 在《Notes on the composition of scientific papers》中说得好:马虎草率的文笔反映粗心懒散的思维,晦涩费解的文笔反映含混不清的思路。(Slovenly writing reflects slovenly thinking, and obscure writing usually confused thinking.)培根有句名言: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要特别追求条理清晰,这非常值得费力斟酌、推敲。这样做大有裨益,它会加深理解,产生新的、更好的结果,等等。每次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时,都是一次提高、升华、甚至突破的绝好机会。写论文不仅强迫自己总结研究所得,而且,不少观点和成果是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逐渐成熟、明确、丰富、完善的,有些甚至是在写作时产生的。写论文是做研究的更进一步,这是很重要的经验之谈。举例来说,线性估计融合的统一模型,我就是在写论文时,发现分布式与集中式有很多相通之处,想要统一描述而总结得到的。总之,花时间认真考虑逻辑条理,是不会后悔的。要使思维清晰,最好是写出来。有一个不错的想法或结果时,就应把它写出来,不要等到最后才写。我做学术笔记记录我的科研想法。此外,我还有不少未完成的论文,有些已经动笔好几年,其中包括不少会议文章,它们是期刊论文的草稿。写过这些草稿后,对相关的问题就会特别敏感,理解也会不断加深。还有一个很有用的策略:
先声夺人:只要结构合理,力争“亮点”靠前。
也就是把吸引人、价值高、引以为豪、重要的新东西或好货尽量靠前。这很自然,大多数评审人员和读者都急于做出一个初步判断——第一印象记忆深刻(First impressions are the most lasting),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锚定”(anchoring)机制,后来不易改变。好东西靠前可以先声夺人,让人觉得值得一读。还有,阅读大都是开始比后来更认真,很多人看了没多少就不看了。你不放前,岂不可惜?当然,不应严重牺牲结构、硬把好东西放前。同理,相对差一点的东西要靠后,但不要放在最后结尾。一般来说,头尾最重要,它们分别对应着“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的突变,而中间过程仅仅是量变,这有生理心理基础。而且,头往往比尾重要。
学:做一个东西,花了不少力气想要把它讲清楚,但还是讲不清楚,怎么办?我们经常碰到这种情况。
李:尽可能讲清楚,
实在讲不清,就该忍痛割爱。
如果想方设法,还是讲不清,自己都觉得没讲清,那别人看肯定很有问题,所以应该删掉,否则是自讨苦吃。如果对是否清楚无把握,就一定不清楚。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得好:智慧之术即明了何者可忽略之术。(The art of being wise is the art of knowing what to overlook.)
李:对,有时单靠文字,确实讲不清楚。画图往往是一个好办法。有时写一大推文字,真的不如一个表、一张图来得浅显易懂简洁。英语俗话说:只图赛千言。(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笛卡尔思维法则12的解释也说,没有什么比看得见、摸得着的图形更合情理,因此这样表达大有裨益。(It is exceedingly helpful to conceive all those matters thus, for nothing falls more readily under sense than figures, which can be touched and seen.)图表的说明最好不用读正文就能明白,不少忙人直接看图表而不看正文。还有时需要用类比、比喻或其他浅易的方式来描述。当然,选用好的比喻不容易,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善于比喻是天才的标志。(A command of metaphor … is the mark of genius.)举例是另一高招,例子要尽可能简单、贴切,如果还能新奇,效果就更好。不过,举好例子也很不容易。总之,要使用各种手段,便于读者理解。
语言叙述准确简洁
教:除结构外,对文章的叙述以及语言的使用有什么要求或讲究?
李:论述要有根有据,不应有太多的推测。我曾经作报告专门谈科技英语写作。科技写作要准确、简洁、清晰、紧凑、流畅,不写含糊不清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论述,少用行话和专业术语,还要避免重复、冗余、架屋叠床。准确大多取决于用词,流畅有赖于句子之间的关系,而其余要素主要取决于句子结构。“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捎痒,语贵洒脱,不可拖泥带水。”(严羽)用比较简单的语言写作,尽可能简练直白。有相当经验之后,再考虑在语言结构上有所变化,避免太单一,增加清新、生动和情趣。有位我熟悉的知名学者,写论文语言生动,富有情趣。但有一次几位欧洲学者审他的文章,对他的语言不满,不太领会其中的情趣,我作为Editor也只好要他忍痛割爱,因为科技论文用语首要的是准确清晰,而不是生动有趣,何况还得兼顾非英语国家的读者。很多人以为,科技英语写作应该多用被动语态,以保证客观性。这是一个重大误区。在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泛滥成灾,因而不必要地臃肿、单调、乏味、缺少生气。我也深受其害,直到几年前才受启发而意识到这一点。其实,主动语态更简洁、灵活、生动。在科技英语写作中,根本无需避免。当然,最好不用“我”(I,me,my),但没必要避免we和our。譬如说our method就比the proposed method更明确而又简洁。还有,科技英语充斥着介词和动作名词,比如,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computation is provided by the proposed method就远不如直接说Our method reduces computation significantly。大多数be provided、be performed、be carried out等,都可以这样简化。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填词用语“不隔”比“隔”好。科技写作更是如此,能用具体明晰之词,就不用抽象浮泛之词。尽量少用“可能、或许、大概、无疑、显然、肯定”等表示主观猜测或判断的词汇。中国学生太爱用长句,特别是嵌套从句,太罗嗦臃肿,比如说It is very important to note that…,As we can see…等等。另外,不要勤于变换语句结构,主句和从句的主语最好一致。平行结构虽然可能略显单调,但十分简洁明了,对于科技英语很有好处。貌似平行而并非真正平行的结构令人迷惑,应该设法避免。还应该养成对首次使用的符号进行定义或说明的习惯,尽可能保持符号和表示在全文中的统一。譬如说,同一个东西(比如同一种方法的结果)在多个图中出现时,应该用同一种线条和颜色。还有,尽可能采用“标准”记号和术语,这样方便大多数读者,用自己独特的记号或术语会给读者带来无谓的额外负担。数学出身的人在此尤其不注意。总之,凡是你觉得读起来可能有困难的地方,应特别注意想方设法写好,方便读者。
李:你这是讽刺呢,还是真心实意?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那是个“1=1”的恒等式,等式两边都做了一大堆数学变换,变得极为复杂。笑话说,要发表文章就得这样。还有一幅漫画,画的是石器时代早期的两个人,在洞壁上写下2+2=4,然后说:这是主要结果。妙趣横生的是:让我们加上大量符号、新定义以及多余的行话,把它搞得费解难懂,使他们直到中石器时代才能破解。(“That’s the main result. Now comes the fun part… let’s obscure it with lots of symbols, new definitions, and unnecessary jargon so it will take ‘em until the mesolithic age to figure it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