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与国内师生谈科研输出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精选

已有 18674 次阅读 2012-9-13 15:24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学:对于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我们都很犯憷。您能不能指导指导?


教:我们年轻教师对作学术报告也不很自在。

李:首先,充分准备,肯花时间,这非常值得,也不会后悔。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说,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充分准备比经验、知识和能力更要紧。报告的准备时间至少应该等于所有听众听报告时间的总和,比如给15个人作20分钟的报告,至少应该花15×20 = 300分钟的时间准备。这个“对等原则”比较适用于有经验者,没有经验者应加倍努力。有人建议,每一分钟的报告平均要花半小时准备。尽早开始构思怎么作这个报告、收集材料。不是老手,就得事先多次演练。人们不一定记得住所讲的内容,但对讲的好坏印象深刻。所以说,作报告都是面试。(Everytalk is an interview.)何毓琦先生1999年的IFAC大会特邀报告很成功。2000年我应邀到哈佛讲学时向他请教过此事。他说,那大半年,他差不多每天都花一点时间准备。如此一丝不苟,令我印象深刻,感触良多。

教:据我所知,何先生对作报告如此重视事出有因。他说,学生后来告诉我,他们在哈佛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是报告技巧。(...student return to tell me that the most useful thing they learned atHarvard was the presentation skill.)

李:其次,了解听众:都是些什么样的听众?特别了解他们的学术背景,判断他们对你的报告的期待,最想从你的报告中得到什么,以便有的放矢,确定技术深度,既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又避免不必要的技术细节。成功的报告都有针对性。

教:对此我有特别深的体会。今年夏天我去波士顿的一个公司作报告,事先把幻灯片传给他们。他们的头儿说:我们这里大多是做具体编码工作的,你的报告太数学化,要尽可能增加文字说明。我改了以后做的报告,他们觉得效果不错。所以,对听众的定位很重要。

李:对。一定要清楚听众是谁。如果不清楚,我都会问,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实在不行就求其次,当场问。当然,这样机动性小,幻灯片已经无法改变,只能在说的时候调整一下。起点不可过高:应简述必要的相关、预备知识。

教:您是指大会报告。如果是分组会的话,是不是也要这样?

李:我讲的是在外面作报告。如果是会议报告,对听众的定位比较容易,一般可以假设分组会的众对你的报告有兴趣,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但不一定熟悉。第三,我想特别强调如下的 
黄金定理:少而精,少才好。
包含太多不必要的细节是大多数报告的通病。老子的《道德经》说得好:“少则得,多则惑。”可以说,学而优则通,少而精则明。少可洗练,多则庞杂。西方古谚也说,少即多。(Less ismore.)每一个报告只该有一个主题,多主题即无主题,多中心则无中心。报告主题内容,借用林语堂的俏皮话,像俏女孩的迷你裙,越短越好,而不应像懒婆娘的裹脚布,越长越臭。要突出主旨重点,强调原理思路和直觉,而不是公式。对报告主旨帮助不大的应该略去。有些人想尽可能多讲,以显示和炫耀自己的学识。其实往往适得其反。内容太多就讲不清,因而显得水平不高。定位最要紧,会议报告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教:是把文章讲清楚,让人家知道文章里面是些什么东西。

李:未必如此。会议报告时间都很短,难以讲清,除非听众对你的课题很熟悉。我觉得重要的是点燃火种,唤起好奇心,觉得这文章值得一读。这有点像国画和诗词靠简括的几笔,就能勾画出空灵致远的神韵。所以,传达神韵胜于精描细摹,激发兴趣重于传递信息。最好是听众对你这个课题有兴趣,但不熟悉,你讲得让他想要仔细读。要讲这个东西大致上是什么,有什么好,细节不清楚没关系。与治学一样,讲的时候也要注重问题、描述、解法、评估四要素。作会议报告这种短报告,只能围绕一个要点,宏观把握,不要讲得太细。一旦太细,大都听不懂,就因小失大。想把细节讲清楚是奢望。这使我想起波利亚戏称的所谓“策梅洛法则”:听众之蠢实难以低估,显然之事须浓墨重彩,关键之处应点到即止。(You cannot overestimate thestupidity of your audience. Insist on the obvious and glide nimbly over theessential.)我认为,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说出我上面的意思。思想、主意往往显得很显然。

教:为什么叫“策梅洛法则”?您都是从哪里知道这些东西的?

李:策梅洛(ErnestZermelo)是公理集合论的开创者。波利亚是总结策梅洛关于如何作报告的一些针砭之言、经验之谈。我是从波利亚的《MathematicalDiscovery》(《数学的发现》)中得知的。第四,吸引听众,尽可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先声夺人:准备好开场白,开宗明义,及早切入主题,讲清工作的背景和价值、待解问题及其重要性,以便听众有的放矢。讲问题时,力争具体而不抽象。在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最有价值、重要而又新颖的内容靠前。选用新颖的讲述次序。比如有一次我作会议报告,主题是我所研发的一个算法,我打破常规,先讲仿真结果,后讲研发的算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因为仿真结果出奇地好,这样更吸引人。重点之处,尽量生动,甚至可以适当夸张,最好用比喻、类比、例子、故事或幽默,加深听众的印象。当然也得适当注意,比如有一次我在一个国际专业大会上,指出卡尔曼滤波的种种局限,并报告我对它的重要拓展和推广,为了加深印象,我在结束时故意“危言耸听”地问:既然有我的结果,是否应该禁止使用卡尔曼滤波?会后有位学者很严肃地对我表示“抗议”,在场的另一位知名朋友解释说我这是夸张,他还不接受。还应对内容表现激情和自信,感染听众。与听众互动:注意听众的表情,向听众提问,邀请听众提问、猜想。

学:说到激情,有时我们害怕听众并不觉得咋样,而自己显得太激动,这样似乎不好,不像学术报告。

李:还是应该用激情去感染听众,与听众分享你对课题的热爱,这有百利而无一害。学术报告也应表现激情。还有一些次要的注意事项。结构合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与写文章一样,如果讲不清,就应尽量避免。要注意宏观把握,多解释用意和理由,前后呼应,适当回顾与总结。有人提倡“三明治结构”:先预告要讲什么,再讲,然后回顾所讲内容。(Tell’em what you’re going to tell’em. Tell’em.Tell’em what you told’em.)这样便于突出重点。掌握节奏。深入浅出,举一反三,解释重点。善于用例,比如何毓琦先生说,屡用同一经深思熟虑之例大有俾益:既经济(无需多做解释),又有效(便于强化理解),这确实很有道理。多用视觉效果好的方式,同时加以口头解释。千万别照本宣科。语调要有抑扬顿挫,有强调有带过,切忌平稳不变或强始弱终,那样容易催眠。不要在开场时致歉,比如说,“我的英语不好”,“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是草草准备的”,这给人第一印象不好。实在要说这些谦词,不妨留到最后。

幻灯片制作
李:制作幻灯片,总原则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你听报告时,喜欢什么样的幻灯片?要牢记这一点,时时记着听众。内容要尽可能一目了然,少用公式、记号、语言文字,多用视觉效果好的方式,比如图表。不要太细,更不要充斥着数学。数学公式太多是个通病,要另辟蹊径把思想讲出来,包括打比方。要尽量少用数学和文字。不要追求严谨,便于直观理解远远比严谨重要。如果能用图表或视觉效果好的东西表示,绝对比用数学或文字好多了。这就要求宏观把握: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比如,如果写一个定理,没几个人能看懂,如果用图,就容易说清。一般不需要推导证明之类的细节。不要将过多的内容塞入一张幻灯片,更不该直接拷贝论文中的东西。不要想讲太多的幻灯片,应计划足够的时间,比如平均花至少一分钟讲解一张幻灯片。

教:到底是用图呢,还是用表呢?有时不容易确定。

李:图往往远比表更好、更直观。折线图适合于表示动态关系,比如趋势等。直方图和表比较适合于表示静态关系。如果数据点不多,在折线图中最好把它们标出来,如果很多,就不应标出。如果不清楚哪种方式(比如图或表)更好,不妨先都制出来后再做决定。

教:对英语的使用有什么特殊要求或讲究?

李:用语应尽可能简洁、醒目,越简练越好。不必拘泥于语法,意思不会被误解就行。不需要说话完整,不合语法没关系,只要几个关键词,多用动词,少用动作名词,尽量省掉介词和冠词。想想听报告时,你希望是什么样的。你肯定希望简单的几条、几个词就行,最好是根本不用读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不是一段话。尽量删除不必要的细节。保持表述、符号、术语的一致性,避免追求花俏和多样化,平行结构虽显单调,但可以突出重点。

教:为什么要避免追求多样化?

李:不必要的花样,势必给人带来无谓的困难。口述与幻灯片内容应有重复、有补充。选用醒目、易读的字体、色彩和幻灯片设计,字体要足够大。不要缩写泛滥,要解释听众不熟知的缩写和记号。尽量采用“标准”记号和缩写,以免给听众带来无谓的额外负担,这一点前面提到,但这儿更重要,因为一般人很难记住5个以上的新记号的意义。比如说,线性方程的“标准”形式是Ax=b,而线性回归的“标准”形式是y=Xβ+ε。对不同的听众,要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标准”形式和记号。还有,如果是答辩,最好先弄到打分表,有的放矢地设计报告。
作学术报告大忌
杂乱无章,条理不清。舍本逐末,轻重失宜。照本宣科,死板背诵。
眼高于顶,目不正视。背众而述,咫尺天涯。四平八稳,味同嚼蜡。


回答问题
教:我作报告最害怕的是回答问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提高这方面的艺术?

李:回答问题的水平很能体现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我觉得有几条注意事项。首先,在报告结束前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要放空白幻灯片或者“Anyquestions?”之类的幻灯片,最好放谈“结论”的幻灯片,以便大家有更多时间记住、消化主要结论。第二,如果没听懂问题,就该请提问者再说一遍,如果还是没听懂,最好请他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或者说出你的不解之处,以便他有的放矢进一步阐明。即便你还是没听懂,也比胡乱回答一气要好。第三,不要急于回答,要等人问完,不妨思考片刻后再答。第四,回答之前最好先用你自己的话复述一遍问题,这有多方面好处:①避免误解,以致答非所问,②听众更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考虑。此外,回答之后不妨问提问者你是否回答了他的问题。如果确实不知道答案或者只知道部分答案,就应如实说,这一般只会给人好印象。如果问题有意思,就应如实说会进一步考虑。有些争强好胜之人从不肯公开承认错误或无知,这令人可笑。反之,也不该轻易附和提问者,以免显得缺乏主见。《礼记·学记》说:回答问题最好像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问小答小),叩之以大者则大鸣(问大答大)。”换言之,对于能够回答的问题,也不要卖弄,择要清晰地讲几点最相关的即可。说到底,要回答得好,关键在于厚积薄发,报告的内容有很多支持材料。不熟悉课题,就答不好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力士岂能掷发有声。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与师生漫谈科研

1:我有科研之才吗?                                            2:我该做科研吗?

3:逻辑推理的作用                                              4:人生价值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线式因果思维1                                               2:线式因果思维2

3:线式因果思维3                                               4:螺环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还原病                                                  8:还原论教条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强拆硬分                                                   12:科学的领地

13:科学的致命伤                                               14:科学的致命伤2

15:逻辑之可错                                                 16:逻辑可错之源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19:想不清原理                                                 20:想不清原理2

21:逻辑教的改革                                               22:逻辑教的改革2

23:精确性的终结                                               24:科学哲学

25:务外逐物                                                   26:科学六弊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1:科研的战略、战术和战斗力                                    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5:得题之关键                                                  6:如何应对新潮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1:科研四要素                                                  2:突出重围的法门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5:大道至简,科学之魄                                          6:弃繁就简

7:以特制胜                                                    8:综括

9:反行众道,改形换状                                          10:迷雾中的灯塔

11:技穷时的上策                                               12:驾驭时间之术1

13:驾驭时间之术2                                              14:保质增产之法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1:广度与深度                                                  2:增加深度的窍门1 

3:增加深度的窍门2                                             4:增加深度的窍门3

5:增加深度的窍门4                                             6:增加深度的窍门5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10:阅读策略1

11:阅读策略2                                                  12:博览之术

13:增强记忆1                                                  14:增强记忆2

15:如何听讲                                                   16:最佳捷径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1:何谓弄虚作假                                                2:何谓剽窃?

3:何谓自我剽窃?                                              4:版权

5:谁该当作者?                                                6:署名顺序怎么定?

7: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8:总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7793-612378.html

上一篇:与国内师生谈科研输出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下一篇:与国内师生谈科研输出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26 刘旭霞 翟自洋 柳海涛 张伯武 马春旺 姜宝石 唐小卿 郭宁 唐超 陈筝 于锋 柯浩 周海春 姚凤銮 杨连新 彭真明 刘红义 任胜利 刘晓锋 封托 yunmu dai66 wwwhebeiicom withhighprob Zeng010Bing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