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科学网新闻:“雾霾预警为何总和公众感知‘不合拍’?”,我评论:
“说‘雾霾’是‘复合空气污染’便失去了对‘雾霾’污染特殊性的认识。説‘雾霾’是伦敦烟雾和洛杉矶烟雾的复合,或者说伦敦‘雾霾’或洛杉矶‘雾霾’说明对空气污染的发生发展历史的认识很糊涂。把PM2.5污染和大范围影响能见度的重霾(灰霾或雾霾)污染混为一谈会影响制订正确的治理措施。
污染源强度不可能突然在大范围,长时段突然大大增强,应当进一步在气象方面找找原因!
例如,听到了多次‘逆温层’的引用。但是,逆温层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地形对它有什么影响,逆温层有多厚,强度,接地逆温,低空逆温,混合层和厚度,混合层内空气是稳定的吗?
这次大范围的重霾污染,伴随的是大范围的湿热天气。这个和逆温层的关系?为什么发生?厄尔尼诺还是暖冬?”
这次北京重霾污染时,几次出现超高PM2.5浓度,600~800微克/立方米,很可能和“混合层”厚度很薄有关。因为是近地面的“逆温层”对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和滞留有重要影响,但有“接地逆温”和“低空逆温”的不同形态。特别是那种地面附近有一层中性或弱不稳定的空气层,盖在上面的那种低空逆温,很有可能是造成本次北京超高PM2.5浓度的重要原因。推荐一篇张学文老师2014年1月的博文:“我们发现的近地面不稳定层-霾的摇篮”,这种“混合层”是可以观测到的。再例如,低空逆温是盆地类城市发生严重空气污染的原因之一。常常是盆地内空气处于中性或若不稳定状态,盆地上空盖着一个低空逆温。
北京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像个簸箕。可能出现类似盆地地形的低空逆温和薄混合层的问题。相关解释请参阅我博文:“说说‘污染气象学’(4)---- 混合层厚度”。另外,忘记是哪位博主上传的照片了,天气晴朗,但望远处的建筑和车辆,似乎处在一层薄薄的灰黄雾气中,那个就是薄混合层,上面有逆温层盖着。想想:如果4-500米的混合层(NASA的遥感图中提到过)减小为1-200米,里面的污染物浓度会大幅增加吧。
但发生大范围长时间的暖湿天气,可能要从“厄尔尼诺”现象或气候变化影响来解释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