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与中科院擦肩而过的经历
已有 6196 次阅读
2011-7-1 22:37
|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
科研, 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 邹承鲁, 中国农科院
中国科学院在当年我这个80年代末的大学生眼里就是学术圣地。到什么程度了?只记得当时看到这个名字就会莫名其妙的激动一阵子,总想着怎么能跟中科院挂上钩。当时最简单的办法当然就是考研了。可惜的是命运总是和我开玩笑,尽管我试过两次,每次都阴差阳错的与其擦肩而过,一直圆不了和中科院挂钩的梦。
第一次是大学毕业考研。1991年按理说对考研的人来讲应该是幸运的,因为前两届的因政治原因只能保研,不能考研。记得当时大着胆子报了中科院植物所的研究水果蔬菜采后生物学的李钰教授。因为分数大大超过了录取线,当时也好好的高兴了好一阵儿。可惜好景不长,不久收到李钰先生亲笔信说他已经决定要另外一个考生,让我等着调剂,也建议我自己去找单位调剂。拿着这份成绩单,马上就到了北京看看哪里能接受我。碰巧一个远房亲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而且非常热心帮我找地方,没多久原中国农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郑企成教授就同意让我做他的学生。好事呀!郑先生用当时很热的小麦花粉培养搞抗逆筛选和育种,也正是我当时非常感兴趣的。当天我就去植物所讨我的考试档案材料办理调剂手续。接下来的事情让人意想不到,当时植物所研究生处的处长叶和春教授也已决定接收我并建议我留在植物所。叶先生的研究也是非常诱人并有很大应用价值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调控(记得叶先生对新疆紫草的研究有很大贡献)。一时之间到底去哪里成了个大问题。因为同意郑先生在先,我当时顽固坚持调剂到中国农科院。为此还得罪了植物所研究生处老师们,老师们实在没办法了还曾警告我他们有权阻止我转移材料,还逗我说我有可能鸡飞蛋打,哪儿也去不成。最后还是我的倔劲帮我征服了老师们,毕竟我答应去郑先生那里在先,我怎么能不讲诚信呢?就这样第一次遗憾地与中科院擦肩而过。好在在农科院郑先生实验室的经历让我对求实钻研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种精神一直在指导着我此后的科研活动。
第二次是研究生毕业考博士的时候。回到中科院读博士成了我当时的最大梦想。在北京久了,耳濡目染对生物物理所邹承鲁院士的科研精神和工作态度非常景仰,当然希望去做一回邹先生的学生。可是我一个学作物遗传育种的学生怎么能去搞邹先生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呢?要想成功,只有玩命学习了,呵呵。还真算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在当时邹先生的所有考生中,我的专业考试成绩是最好的。记得那个高难度的生物化学我得了95分。因为有了这个敲门砖,所以我有幸能够参加面试,与邹先生和周筠梅研究员见了一面。当时可能高兴过了头,也没提前问问面试怎么搞。邹先生的面试需要用英文问答,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最后失败也属理所当然。谁都怪不着,就怪自己还太嫩。好在我这一辈子净遇上好人贵人,生物物理所的招办老师非常热心地帮我调剂,当时的发育所和微生物所也有老师同意给我个机会去面试一下子。令人遗憾的是我当时还报考了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陈德明教授和徐长法教授,而且面试发生在中科院调剂之前,又有了生物物理所的教训,所以有幸顺利被陈先生和徐先生接收为学生。最后的结果又只能是再次与中科院擦肩而过了。
让人感觉非常有意思的是,虽然没能直接跟中科院挂上钩,但对中科院的关注总是对我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几年前来面试目前这个工作的时候,见到了前系主任,前国际生化分生学会主席,英国皇家学会FRS,迈阿密冬季研讨会创始人William J. Whelan博士。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问我知不知道中科院的邹承鲁王应睐,这样开篇对接下来的面试有什么影响就可想而知了。虽然不是邹先生的学生,但我对他的贡献如数家珍。也可能正是我的这点儿知识让我在面试中获得了某些优势或好运。本来广告只说招一个Tenure-track,到后来变成两个(据可靠消息,我是那个搭上末班车的,呵呵)。信不信由你啦,另外那位和我同时报到的隔壁实验室的老弟的博士学位碰巧也是中科院授予的!到现在谁还会说我和中科院没关系呢?
相关专题: 科网博主建言中科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彦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0130-461374.html
上一篇:
是谁让中科院主办的JMCB身价暴涨? 下一篇:
《科学》:DNA链间交联的修复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