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ie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bies

博文

植物分类学人轶事(20180615)

已有 3044 次阅读 2018-6-15 22:35 |个人分类:生活随笔|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植物分类学, 学者, 轶事, 命名法规

我想把一些事情记录下来,但有的时过境迁,记忆模糊,姑且当成轶事。自从阅读了小可大师写的观音给唐僧的36封回信,我对大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差点用双草鞋套在手上行匍匐拜礼。套用他老人家的话,“若有雷同,纯属虚构。”

这几天在山上少有闲暇都文章,平常可是把文章当段子看,只看我能理解的,或者按我的方式理解,其他的先撂在一边。

先说分类是干啥的,祖先的典籍说分是分开,类是归类。植物分类不外乎鉴别种类,给予命名,按照一定方式把他们分别排座次好查找比较;生物其他类群分类大同小异。能干这些事的都叫分类学者,有时候把英文的taxonomist翻译过来就成分类学家了,我同学常说成“分类雪茄”。

干这些事也有规范,老祖宗有不同的玩法,能分出的种类太多,得参照森严的等级体系君臣佐使和黎民百姓。西人老林(Carl Linnaeus)他老人家想出了植物分类最基本的等级种的命名方式,由属名和加词构成,为了尊重起名字的版权,命名人要跟在名称的后面。写到这里我不敢肯定由种往上的分类等级(属、科、目、纲、门、界)是老林一个人想出来的,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我能肯定他老人家至少是有属的概念;还有植物学教科书常说的“二界”系统言之凿凿的说是出自老林,如果其他等级不是他老人家发明的情何以堪?等退休后考证考证。

后来发现的植物分类群太多,名称越来越爆炸,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很难避免,土豆洋芋马铃薯potatoSolanum tuberosum L.是一回事,也可能除最后的拉丁学名一定指可以用来烧牛肉和炸薯条的那个茄科的玩意儿,其他的名字可能还在不同语境下指他物,如果前面加上修饰词就更不一样,如sweet potato就好像不能拿来炸薯条。这就慢慢有了“学术共同体”的规范,经过开会协商解决搞了一个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以后一定时间搞一次大规模的“国际会议”(想到的是有年跟兵个儿去广西乐业的一个天坑,人家要准备开国际会议硬是不准我等下去参观),把这个劳什子法规搞得越来越烦,一般人都烦得难以理解,搞不定就做违规的事。命名上违规可能导致名称不合格发表,不合格发表的名称没有地位,可以置之不理。老不按规矩出牌的,“共同体”不带你玩。

最新的深圳法规还没有面世,目前市场上还在沿用“墨尔本”法规,网上有在线版,全称有点长,有底蕴的“家”或“伽”们都知道,简称ICN

最近技术网上有一则消息,说稻的亚种即将恢复“籼”和“Geng(粳)”(或Keng)”,击败东洋人(叫个加藤季夫的家伙)以前命名的啥玩意儿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 S.KatoO. sativa subsp. japonica S.Kato。以前我想写个评论说分类群的名称是受ICN规范的,有合格发表和优先律等,不是想恢复就可以恢复的,种及种下分类群的名称还必须依附于模式(常为标本)。但是评价不成功,因为那时我还没有下决心要不要实名通过认证。看到不少博文大伽晒出上科学网10年或更长者,我的账号大概也不会晚于10年前,但一直胆小羞涩常把自己瞎凑的东西拽着,就是贴在扣扣空间也仅仅对“好友”开放。后来看到周老师对这个问题做了比较公允的评价。

说了这么长还没引入正题?下午刚好一个叫着Aspidistra austroyunnanensis G.W.Hu, Lei Cai & Q.F.Wang(滇南蜘蛛抱蛋)的天门冬科(以前广义的百合科,有些时候甚至假叶树科)植物发表,文章作者至少有2人同处KUN。我们在的年代,那些先后的“烟酒生”都相互成“公公”,但不知后来的称谓演化到什么水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马关古林箐。古林箐我们也去过,啥“新种”都没有采到,这让兵哥儿很失落;不过我们俩都非常喜欢马关的“金银饭”(大米饭中有玉米粉)。我把文章转给伯洋兄,他说在京都已经开会已经听说了。伯洋兄说,看来国内种数(他没说维管植物、种子植物还是被子植物,不过加上前二者误差在5000以内)超越30000指日可待了,并说木易兄说只有1.5 W。木易兄最近常在找名称的identity,也是就名实相符的问题,更多时候认为W.T.师的毛茛科“种”(常是新命名的种)有问题,大大滴问题;菊科则是S.W.师的菊科某些属的搞法明显没有研究到模式或看到所有的模式云云,以后详述。

伯洋兄和木易兄都是以前老傅在“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上说的“四大才子”,我跟伯洋兄的交往更不正式些。认识木易兄更早,大概是89年秋天的一个天气不太好的日子我跟S.W.师和T.N.师,还有我学长雪峰一起爬玉龙雪山,半山坡上碰到一汉子扛一麻袋乌头下山,他就是分类学界我辈泰斗木易兄。伯洋兄则是后来的后来,都92年了在KUN慢慢吹“吃啥补啥”原理和以前在门房王老倌的小屋里看电视度日如年投缘认识的。

我问伯洋兄,“马关不是滇南吧”。伯洋兄说马关是滇东南,以李仙江为界。李仙江的具体位置不清楚,但以前我朋友告诉我上世纪中叶有一股武装力量从那里渡江到境外,因为她爷爷就是从那边走的,到安南后用洋烟盒子给她奶奶写过一封信就从此云水遥忆了。我问伯洋兄,李仙江是依据哪位大仙命名的?他说木有考证过。我说,“哦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129-1119181.html

上一篇:重庆植物札记之同钟花(20180613)
下一篇:核查植物分类群的名称出处有时很难(20180617)
收藏 IP: 106.85.77.*| 热度|

9 朱晓刚 王德华 尤明庆 宁利中 杨正瓴 张晓良 栗茂腾 周浙昆 赵承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