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 教育 责任 快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xh 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胸无大志,努力做个合格的教师。当淡出三尺讲台时,没有因为误人子弟而悔恨即可心满意足喽!

博文

读研究生,读什么?怎么读?

已有 10974 次阅读 2010-9-7 16:33 |个人分类:教之道|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研究生, 思想, 开学典礼, 境界, 科学素养

——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代表导师讲话稿

各位同学,早上好!

首先我代表全体指导老师,欢迎同学们来到这里继续学习、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读研究生,究竟是读什么,又怎样读呢?

先说两个前提:

一、肩负起民族进步的责任

有人说看一个国家20年后的状况,就看现在的大学生,那么我说看一个国家20年后科学技术状况,就看当下研究生的状况。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责任,注定要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够站住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因为我们的祖辈、父辈们为这个民族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国家的富强、民族的进步,不是“匹夫有责”,而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你和我——的责任!

二、目标——提高科学素养,力争做一个合格的科技工作者

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如果读研究生仅仅为了一纸文凭,为了将来找一个“自己认为的好工作”,那就显得太渺小了。这个方面很大,同学们也各自有各自的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不能展开讲。

再来谈谈读什么,也就是要实现的具体目的

一、学习科研思想

其实,刚才的“提高科学素养”已经包含了这层意思。“本科论文学套路,硕士论文学思想,博士论文搞创新”应该是现阶段我们的科研教育理念。大家在读研究生期间,要完成两次境界的飞跃——一是认识问题的境界,二是解决问题的境界。比如导师给你一个题目,不会像本科论文那样,很直白地告诉如何查文献、读文献、给你制订实验方案等,而是跟你讨论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并给出一些建议——什么是指导?这就是指导。

二、掌握或提高四种科研能力

1文献检索与分析能力;(2)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能力;(3)实验或调查结果分析、归纳和处理能力;(4)论文撰写、发表、宣讲能力

最后谈谈怎么读,也就是具体怎么做

一、明确总体目标与当下的任务

总体目标可以分解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一个个小任务,发现问题自己要学着去解决,而不是到导师那里寻求现成的答案。不明白之处首先需要自己查资料、看文献,慢慢去领悟这些对于一个刚刚参加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是必须的。随着一个个小任务的解决,经过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就会发生质的变化,逐渐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锻练自己在科研以及学术方面的素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焦点不能跑偏——真正的研究工作不仅仅是去学会操作些实验设备/做调研更重要的是实验/调研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及在实验/调研结束之后,通过分析、归纳结果得出科学的认识
二、与其“劳力”,不如“劳心”——多读文献资料

这里的“劳力”、“劳心”不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落后、腐朽的封建思想,而且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有许多规律性的认识前人早有总结,我们根本没有必要重新实践得出结论,应该敢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究科学奥秘。比如“钻木取火”,是真理性认识,难道自己一定要亲自实践才能相信吗?这里透露一个绝招儿:认真研读50篇文献达到了解,100篇就可入门,300篇就是专家!

三、一切来自于有效沟通——沟通始于与导师之间的交流

研究生学习切忌闭门造车,有效的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研究目标与任务、研究工作中的困难、人生困惑、日常生活中的纠结等等。沟通,当然首先是与导师沟通——一个连与自己的导师都不能有效沟通的人会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未来吗?没有畅通的交流,导师如何了解你,又如何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许多研究生经常抱怨导师“不管”,请问:导师根本不知道你喜欢鱼还是熊掌,他怎么给你?另外与其他老师、师兄师姐们、项目组成员、本领域专家等等,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学会利用各种沟通的机会与形式,如定期组会、学术报告、邮件等,具体情况灵活处置,即所谓“君子博学,善假于物也”。

结束语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是一个培养思想境界、思维境界的重要阶段。在过程中,由于大家付出了努力,知识丰富了,能力增强了,素质提高了,那么就会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收获成功与快乐

“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用马克思这句名言与同学们共勉。

最后预祝同学们在探寻人生真谛、实现理想的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谢谢!

                            材料学院     王修慧

 
后注:有些事儿,我一直也在思考,有些观点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研究生,哪位朋友如有什么建议,恳请赐教!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745-360497.html

上一篇:记2010年一次接受学生记者的“采访”
下一篇:“跟学生套近乎”,生生不息!
收藏 IP: 119.97.194.*| 热度|

13 武夷山 刘进平 李丕鹏 李鑫 金小伟 陈永金 苗元华 耿文叶 侯成亚 许培扬 赵飞虎 林涛 黄锦芳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