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波兰是二流国家吗?看那冰箱贴上的白鹰、套娃与饺子

已有 11317 次阅读 2016-2-7 16:35 |个人分类:新西游记|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本文为《冰箱贴上的世界》之第五篇】

一、谁能代表波兰?

  不客气地说,波兰其实一直是典型的二流国家,总是在别人的眼色里和屋檐下求存在感,而且因为地理位置刚好在欧洲的正中央,战略地位还挺重要,颇有孩童耍宝的意味,那就总引人来欺负,从俄罗斯沙皇到希特勒再到苏联的斯大林,每每都把波兰当成可以随时使用并任意欺负的小兄弟。

  波兰籍的代表性大人物们也多去了外国发展,非但政治家不断流亡,艺术家如肖邦也如此。一个国家最优秀人群的代表,其命运往往能够昭示一些东西。肖邦作为波兰历史上最知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其乐曲中熔铸了波兰民族之魂,而尤其有意思的是,肖邦有超过一半时光在国外度过,特别是在创作高峰时期。自己的国家其实无法给如此优秀的音乐家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他只能选择离开,到法国等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当然,离开波兰的肖邦其钢琴曲多以思乡为主题,里面充溢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凌驾于波兰之上的诸多“大哥们”对于波兰的人才也并不是不在意——能当上大哥的国家往往知道人才的价值,但是,作为二等国家的公民,受凌辱多了,却往往是非常有骨气和敏感的,越发不愿意认可这样的仆从地位,所以,脾气大的肖邦宁愿在外当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也不愿持有“俄国籍”,同时他也断然拒绝接受“俄国陛下的首席钢琴家”之职位和称号。从某种意义上说,钢琴诗人肖邦是波兰的,但是波兰却不是肖邦的。

  肖邦去世后,身体安葬于贝尔•拉雪兹公墓,心脏则被埋葬回自己的祖国,这其实十分准确地象征了波兰游子乃至波兰自身大致的命运走向。肖邦用音乐作为武器同侵略波兰的沙俄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一抔故乡泥土撒在墓地上,只是起到事后安慰孤傲高尚灵魂的作用而已。

二、政治象征的波兰

  下面这个冰箱贴是波兰的版图、国旗色和国徽的样子。



  国徽为盾徽,其上的主体是一只头戴金色王冠、双翼舒展的白鹰,象征波兰人不屈的爱国精神。而波兰的国旗色是红白两色,其中的白色象征纯洁,也代表白鹰,红色象征热血。

  众所周知的是,俄罗斯的国旗是红蓝白三色,国徽则是双头鹰,一头向左一头向右,象征着对亚欧两洲兼顾的状态和更大野心。波兰的白鹰和俄罗斯的双头鹰相比,其志向和野心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波兰就是俄罗斯的小弟,国旗颜色是,连国徽上的动物也是。

  17世纪时的波兰多次征战惨败,丢地失土,逐渐衰落。战争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所以其在欧洲尤其是邻居中的政治地位也逐渐削弱。于1772年、1793年和1795年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3次瓜分。1939年纳粹德国闪电入侵波兰,波兰瞬间亡国,直到1945年苏军把纳粹驱逐出波兰领土,才引来了波兰的“独立”,而此刻的独立却是在苏联老大哥眷顾下的“独立”,并不纯粹。对于波兰后来的总统瓦文萨来说,是苏德联合侵入波兰,直到1989年他执政,波兰才真正从二战中独立出来。所以,波兰的二战持续了50年。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为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的纪念活动,乘坐专机前往俄罗斯西部城市斯摩棱斯克,结果飞机坠毁,卡钦斯基当场死亡,享年61岁。而卡廷惨案本身正是苏联秘密警察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大约2.2万名波兰精英遭到杀害。

  而波兰其实直到现在都没有机会复仇,只能依靠上帝的力量,本身是无能为力的。

三、纪念品上的波兰

  说到波兰的特产,酒是波兰伏特加,而纪念品是波兰套娃(见下图所示)。


  一声叹息……

  众所周知,套娃是俄罗斯的特产,而伏特加也是俄罗斯出产的最为正宗和知名,所以,其他国家即便也要拿出这两样来说点啥,看客们怕也只能一笑置之。

  是的,套娃,即便在很久很久以前,还有谁不知道那是俄罗斯的东西呢?!

  当然,套娃本身也不是俄罗斯的首创,而是受日本同类产品启发才开发出来的,但是一旦面世,就最终成俄罗斯的代表性纪念品了。

  俄罗斯与套娃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应该和套娃本身对于生殖的暗示有关。只是,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对那些男性象征物更情有独钟不同,俄罗斯人更为重视“母亲”的角色,你看,当一个一个套娃被拧开取出,大里藏中,中里藏小,一个更是前一个的缩小版,内里反应出来的正是俄罗斯人对于生殖的渴望啊,对于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来说,拥有更多的下一代之渴望是整个国家层面上的。俄罗斯人曾经命名生育几十个孩子的母亲为“英雄母亲”,如果把这个母亲和她的孩子们都排成一排,那就是一组真实版的套娃啊。将套娃摆放于街头巷尾,难道不也是对现实中难得有大量人口的一种平衡与调和吗?

  波兰现在的人口是3800多万,而面积31万平方公里,比我国排名第八的云南省略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波兰并不缺少人口,缺少的是国土,套娃之作为波兰纪念品,抄袭或盲从的味道是很浓的。

四、似曾相识的波兰食品

  在我品尝过的所有食品中,只在波兰发现了和中国别无二致的饺子。  

  据说波兰的饺子与中国也有渊源,是不是著名的马可波罗带到了欧洲,并在波兰慢慢存续下来已不可知,至少有人这么猜测过。

  我们一看到下图冰箱贴中展示的波兰饺子,就会产生亲切感,以为它在外形上和中国饺子十分相似,做法也无外乎煮、煎、炸三种,只是饺子馅有些差异,波兰饺子除了和我们相似的素馅、肉馅外、还有奶酪馅和水果馅,这就是中国饺子所没有的了。


  其中,奶酪饺子由白色软奶酪和土豆泥制成,吃的时候先煮再煎,最后再撒一层培根碎和酸奶油,这就是完全的创新了。水果馅则主要是樱桃、草莓、蓝莓以及其它浆果等,拌以糖和黄油,一般作为饭后甜点推出。

  和中国一样,饺子在波兰也是非常大众的食品,几乎家家的主妇都会做,超市里也有卖速冻饺子的。波兰饭馆也大多可以吃到饺子,也有专门的饺子馆。

五、波兰的未来

  波兰还有一位科学界不可回避的人物,那就是居里夫人,她也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奖的女性。在给自己发现的一个新放射性元素命名时,居里夫人选择了“Po”(钚),以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

  居里夫人如果没有去法国,一直在波兰,也能取得如此伟大的科学成就吗?只怕连波兰人都不会自信地给予肯定回答。从肖邦到居里夫人,波兰大概能给予她儿女的只是一个出生和成长,波兰优秀女儿的代表性成就难得能在波兰本土取得。所以,我说波兰在历史上一直仰人鼻息,这一结论应该可以在很多方面有佐证信息。只是,实话难听,波兰人大概是不喜欢被如此评论的吧?还好我是在用中文写作,注定激不起波兰人的什么反响。

  就如中国也曾经多灾多难、举步维艰,知道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难处,我们也期待着未来的波兰能够一除过去的阴霾,成为一个对整个世界有更多贡献,且能昂首阔步的国家。


《冰箱贴里的世界》开篇词,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54411.html

第一篇,《你看月亮的脸——冰箱贴里的巴黎》,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54685.html

第二篇,《撒尿小童与市政厅外墙上的大人物们——冰箱贴上的布鲁塞尔》,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54785.html

第三篇,《风车和郁金香的国度——冰箱贴里的荷兰》,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54834.html

第四篇,《冰箱贴里的葡萄牙——欧洲大陆最西端的温和国度》,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54894.html

第五篇,《波兰是二流国家吗?看那冰箱贴上的白鹰、套娃与饺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55008.html

第六篇,《辣椒上的布达和佩斯:冰箱贴里的匈牙利》,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55167.html

第七篇,《天才高迪的玩具城堡:冰箱贴里的巴塞罗那》,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55256.html

第八篇,《亚平宁,神奇的土地:冰箱贴上的意大利(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55492.html

……

第二十三篇,《远去的只有背影:冰箱贴中的日本女人(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55648.html

第二十四篇,《动的富士山和静的寺庙:冰箱贴里的日本风景(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5580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55008.html

上一篇:风车和郁金香的国度——冰箱贴里的荷兰
下一篇:辣椒上的布达和佩斯:冰箱贴里的匈牙利
收藏 IP: 117.114.129.*| 热度|

21 武夷山 陈楷翰 吕喆 张士宏 蔡小宁 魏焱明 陆绮 周春雷 陈绥阳 曹则贤 曹须 黄永义 姚伟 王春艳 吕乃基 庄世宇 周健 李志俊 ghzhou5676 cloudyou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