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偶然间想到一个不错的课题。课题本身非常有趣,algorithm上是一个clearly defined的问题。心里高兴!又一篇《bioinformatics》有戏了! 于是花了整整4天时间换了3套不同的方案实现它,累的头昏眼花,平生第一次觉得编程会伤大脑,可惜三套方案的执行代码跑起来一个比一个慢,处理一套标准数据需要至少一天时间。有点奔溃。硬着头皮再上并行算法。四个核并行计算,效率却只比原来提升20%。尼玛啊!
问问谷哥。好家伙! 原来这个问题的核心算法2010年就已经有解决方案了。拿过来用了下,效率比我的代码大概提升了100倍。于是嘲笑自己:其实我是一个二手的程序员。然后又意识到,如果说我做程序员是“二手的”,用郭君德刚的说法,我作为一个biologist估计就真是“七手的”了。尼玛啊!
突然为自己感到无比的悲哀。博士毕业4年。没有丝毫能够引以为傲的知识和技能,没有一个能够拿的出手的科研成果;没办成一件值得一提的事,穷的叮当响,房子都买不起。科研事业苟延残喘,科研工作以paper和基金为直接目的(以职称和收入为终极目的)。最可怕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现实几乎没有扭转的可能。尼玛啊!瞬间,真想彻底的离开这半死不活的科研,进工业界。
自然的,无比的悲哀之后要自我肯定一下。其实自己也还不错。在SCI上发废纸还是基本不太费劲,用英语教入门的研究生课还是可以的,收入其实还是能满足基本的生活;虽然没有办成大事,也办成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亦乐乎?
苟延残喘的科研事业,可以说,半死不活,也可以说是,半活不死。陀思妥耶夫斯基讲“时间与耐心是最强的力量”。如果持续的努力,这苟延残喘的科研有一天也应该能彻底的活过来吧。——这个应该是科研人员的基本信念,其是否成立反而并不重要了。
*********************
往日博文
青椒5:指导的博士生第一篇SCI被接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