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wufp 真实,自由,诚挚,平等 (个人天地,纯属消遣)

博文

焦点要集中:与科网色友聊天 精选

已有 11432 次阅读 2012-8-10 08:4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聊天, 焦点

       每天科学网上都发表大量的图片和照片,譬如李大师和yuxiu老师专门发照片的博文,孟老夫子的片子几乎张张精彩,李大侠总是找一副唯美的照片放在博文的开头,而那个暧昧的YCmm却喜欢把照片放在博文后面,搞数学的曹大侠和用数学方法研究如何把灾难变喜事的安博士也经常发一些他们自己认为不错的照片,还有更多的如,余老师、马Lei老师,LIULI66,庄老师等等,都发很多的照片,真为科学网的服务器担心,非摄影专业的网站,是否能够承受如此大量的信息传输和存储。

      有人说摄影是一种艺术,也有人说摄影是一种信息记录方式,还有人,譬如我,认为摄影首先是技术。

      我是玩相机和镜头的,并不懂摄影艺术,因此,和网友们只是聊一点我看了科学网上几千幅照片后的一点粗浅的感想。

      一副照片,不管是记录还是想表达什么,总是有两个内容:中心思想和环境交代,在照片中就是焦点和背景,又称焦内和焦外。因此,焦点清晰是最重要的。

      如何做到焦点清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专业问题,与各种因素有关,真要做到是非常难的,据说俺用的无敌兔自动对焦精确度也只有60%左右,因此,不说那种高境界的东西,只说说日常生活记录和“玩摄影”用到的焦点清晰的应该注意的几个小问题:

1)微距和夜景要用三脚架。除了象李大师这种有铁臂神功的人,拍花草等微距摄影都要用三脚架。拍花草,因为相机离目标物体很近,物体的围观结构变得很清晰,因此,略有晃动,照片上的模糊感非常明显;夜景光线不好,快门慢,也需要用三脚架。因此,用三脚架是必须的。未带三脚架怎么办,拍花就离开一点,把快门速度提高上去,不拍精细,而只拍“氛围”;拍夜景就找个地方把相机放在上面。

2)用长焦对焦收回短焦拍摄。现在大多数便携数码相机和单反镜头都是变焦的,由于自动对焦器件的尺寸大小的关系,影像的反差越大,对比越大,越能够对准,因此,用长焦端先对焦,再缩回来构图或者把环境纳入图片,不失为清晰对焦的一种方式。

3)尽量用中心对焦点对焦。对于大多数的数码相机,不管是便携的还是单反的,中心对焦点都是质量最高的,这是因为所有的镜头中心的解像力最高,成像最好;与此相对应的,相机设计时,中心对焦点的对焦传感器也是最好的,譬如,佳能相机中心对焦点往往是双十字对焦,而周边的只是十字对焦。因此,用中心对焦,中心点测光或者中央重点测光,拍下来再构图在一般情况下是一种保证焦点清晰的有效简便方式。

4)测光方式要正确。焦点清晰不仅仅是分辨率本身的问题,还与曝光量有关。而曝光正确与否,除了自然光线本身是否复杂到相机测不准以外,还与测光方式有关,一般中心点测光是对中心对焦点负责的,如果懂得相机固定曝光量模式的使用,即便使用3)提到的方式,焦点处的曝光也会是正确的。

5)光圈和速度要正确。拍静态的物体一般用光圈优先(AV模式),背景要模糊用大光圈,背景要清晰一点用小光圈,一般镜头在光圈值8~11之间最清晰;拍摄动态的物体用速度优先(TV)模式,直接1/2000秒以上。

6)快门速度要足够。很多时候,拍得不够清晰是快门速度不够,而快门速度不够的原因是光圈优先了,这时,数码相机的优点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把感光度提高到可以容忍的最大的水平。这点,数码相机的确比胶片要好,用胶片不能中途换掉。

7)后期调整中提高清晰度。这个不同的软件有不同的用法,就不多说了。但是,一般拍红色的主体和白色的主体数码相机明显清晰度不够,红色溢出可用降低一点色彩,但提高对比度调整;白色的亮度过曝,可以用调整高光亮度调整。

......

       拍一张不错的照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提就是焦点清晰。真拍清晰也非常不容易。认真看相机和镜头的说明书,看软件的说明,多练习才会有体会。

       俺从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感光材料的研究,却没有研究过照相的事情,因为研究的都是非银感光材料,只是一直在玩相机和镜头,以上说的不一定正确,只是一个好为人师的玩客看了各位发的很多照片后的一点闲聊,还望各位提出不同看法。

 

你偷拍,我偷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814-600745.html

上一篇:找不着北的老百姓去找北
下一篇:做什么都没关系
收藏 IP: 123.113.32.*| 热度|

69 余昕 吕喆 曾泳春 蔣勁松 陆俊茜 刘立 蒋继平 刘旭霞 王芳 赵新铭 余世锋 武夷山 杨正瓴 刘艳红 卫军英 朱志敏 马红孺 李泳 朱晓刚 鲍海飞 徐长庆 张玉秀 张天翼 郭新异 汤代明 赵美娣 杨生茂 赵宇 徐迎晓 陈小润 王春艳 马英 曹广福 张冠军 方立魁 吉宗祥 周跃明 张珑 梁进 庄世宇 王桂颖 逄焕东 杨秀海 王号 陈湘明 邢志忠 董全 翟自洋 刘钢 姜虹 吕乃基 孟津 陈智文 李土荣 曾新林 刘世民 李学宽 林涛 zhanghuatian anran123 yunmu yxh3161 abc33156 xqhuang zzjtcm xiaxiaoxue86 aliala biofans sunweiweide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