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yingxi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yingxiao

博文

从教十五年:我适合做教师吗?

已有 6049 次阅读 2011-4-10 10:09 |个人分类:生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教学, 科研, 海归, 高校教师

我适合做教师吗?

 

高考报志愿时,班主任感慨道:做教师的都不愿意自己的小孩报师范。但我却觉得师范其实也蛮好的呀。大学期间看望班主任时,聊起我声带有了疾患,班主任说:不要紧,反正你以后不做教师。但我心里却是另外一个声音:我以后就准备做高校教师呢。

 

尽管知道自己不适合上课,但在读书时心里就很清楚,高校教师最适合我:以做科研为主,偶尔上一门课。教学科研两不误。本科时校报上报道了一个年轻老师,之前28岁就做教授了。其实只要不是混日子的,有点追求的老师最后总是可以做到教授。所以那时我的目标是做大师,而不是

做工匠和专门家。算一算,如果每个台阶都提前一点的话,28岁做教授也不是不可能的,之后就不用为了职称而做事情,而是可以纯粹为了学术而学术,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刚到上海时,我就瞄准着先做学术大师,再做院士去了。但是没想到十五年来却主要以上课为生,学术之路,竟是如此的艰辛。越是追求的,越是得不到。以致后来不断扪心自问:我真的适合做教师吗?

 

 

  1. 阳光灿烂、充满干劲的日子

 

去上海之前,我对上海既崇拜又排斥,就像出国前对美国既崇拜又排斥。

 

同事理所当然地以为我愿意做上海人,就像现在周围的人都理所当然地以为我愿意移民美国。同事说:就像早期华人移民美国一样,第一代人都奉献了,要到第二代才能真正融入上海,被周围人看成是真正的上海人。但是我心里却觉得上海哪里都不如南京好。上海话土得掉渣,没有绿化,没有山水,空气和水都有异味,唯一的好处是:各种制度比较规范。尽管关系、人情也很重要,但还是给只有实力没有关系的人留着大门,只要努力,就能够成功。

 

到了上海,没有想象中的排外,甚至上海话也不用学,以致15年了、老婆也是上海人,但我却不会说上海话。

 

上海以它的热情让我处处感动着。报道那天,我觉得很疲乏,人事处的老师问我怎么脸色这么黄,我说大概没睡好。结果人事处的老师硬是拉着我去校医院,和医生讲清楚情况先给我做诊断,结果一量体温,将近40度。我很感动,幸好这位老师带我来看一下,不然我都不知道我发烧了。大小领导都没有架子,对下属的关心具体到每个细节,小领导甚至骑着自行车带着我跑。新部门不需要考虑复杂的人际关系,只需要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周围同事都是年轻人,大家充满干劲。

 

工作的日子是充满激情的,读书时不清楚自己会做什么,工作几个月后就非常具体、非常清晰地明白自己能做哪些很有价值的事情,而且可以做得很好。我终于从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100%的信心,过渡到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是100%的信心,找工作时被打击掉的自信全部回来了,而且是建立在大量工作经验基础上的非盲目的自信。

 

 

那时的教学理念即使在现在看也是非常先进的。十五年前,就已经全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多媒体教学、强调动手能力。一人一机边讲解边演示边辅导学生动手,后来学生所修的学分也被国外很多高校承认,如果学生以后出国读书的话,相关课程的学分可以带到国外去。

 

随着工作如火如荼,各种荣誉也自动纷至沓来,超出了我的期望。不需要我去争取,我只要把每一件事主动做好就行了。人在顺利的时候,坐着不动都挡不住好运气。那时的一切似乎如做梦一般。

 

  1. 艰难的科研路

 

就在一切顺利得不能再顺利时,心中的危机感其实一直在不断加强尽管工作上如火如荼,但科研却没有任何进展。领导也带领我们日夜加班不断地写方案、投标,但大部分都属于白忙。

 

学工科的却没有工程项目做,搞计算机的却没有充足的计算机。愿意舍弃一切去做的科研却最看不到未来,完全靠自己的兴趣、业余时间来做。

 

工作三年,决心将读博付诸实施,知道领导不可能同意出国读博,知道老婆不可能同意到北京去读清华,读本单位么,但周围人都觉得本科硕士这么好的学校,人生最后的学位虽然是211高校,却明显是个下坡路,不合算。最后读了老婆高考时梦想而不得的高校,让自己又多了一个母校。

 

读博才发现理科和工科的区别,从工科到理科,过去的思路是做工程,能做出来用是硬道理,这个价值观在理科环境中被彻底颠覆…...

 

 

博士期间也是充满干劲,虽然和很多博士一样承受着巨大的毕业压力,总算按期毕业了。但毕业之后科研仍旧没有出路。我不禁对我一直以来从未怀疑过的论断产生怀疑:我适合做科研么?

 

 

戴世强老师前不久发过博文:入晚,研究生在做些什么。说很多研究生晚上尽管对着电脑,却是在看电影、打游戏。我刚工作时尽管研究生已经毕业,但每天晚上也是泡在和机房连为一体的办公室,不过我是正正经经在看资料、学技术。高中同学二十年聚会时,一位同学过来对我讲当年的轶事,他当初到上海找工作,借宿在我的宿舍,吃完晚饭问我晚上准备到哪里去,我实话实说:去办公室。结果他只得郁闷地跟我到办公室呆了一晚上。我猛然想起当年的场景,不过如今我的情商大有长进了,马上意识到当年真的是有问题:人家大老远到上海来,问我晚上去哪,当然是问准备带他到哪儿去玩啦。结果我当年却没体会出这层意思来,而是把它当作问答题来做了。

 

曾庆平老师前不久发博文:你是不是块做科研的料。对照着自己看一下:浓厚的兴趣——我是干一行爱一行,对什么兴趣都很浓。陈景润撞电线杆和牛顿忘记自己吃过饭的轶事对我已经不稀奇,兴趣浓时我的糗事还要过分。独特的思维——我的思维也算独特了,想法经常和一般人都不一样。"你经常浏览本领域的最新文献吗?你善于将文献报道结果跟自己的实验挂钩吗?你可以将分散在你看过的文献中的重要结果或关键句子串联起来吗?你在本领域已经做出了一些有潜在影响的研究成果吗?"——怎么看怎么都像在说我,只是最后一条潜在影响的研究成果至今还没达到。敏锐的眼光——我的眼光够敏锐了,虽然不是经常敏锐,但已经有很多次,不管是研究方面的还是商业方面,看到A,我就会想到B,然后会发现大师们在看到A时也想到B并做出成果了。超强的动手能力——这点我是最不缺了,学机械时开机床,学电脑时编程,想到的东西总能动手做出来。

 

反过来看看,看自己是不是符合不适合做科研的情况。徐坚很久以前的博文:哪些人不适合去做科研?:“一心想挣大钱、渴望尽快致富的人,还是别去做科研的好。”——很多人在工作了一两年后就放弃了梦想一心赚钱,我虽然不断提醒自己赶紧赚钱,但内心还是宁愿两袖清风,也要成为大器。“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屁股坐不住板凳的人,不适合做科研”——这点我最不怕了,没有我吃不了的苦、坐不了的冷板凳。“智力平平、缺乏创造力的人,做科研会很累。”——创造力我最不缺了,各种灵感总是装不下到处溢出,不管本科、硕士还是工作以后,一直到现在,都经常被好的想法兴奋得难以入眠。“对科学发现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好奇心和兴趣的人,还是不做科研的好”——我对什么都怀着好奇心,至今仍然没有减弱。

 

 

刚出国时看到一个学生的签名改成:“中国不出大师是因为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感到很有道理,大家都奔着名利去了。去查了一下这话谁说的,原来是校长。于是就逆反了一下,想来我也曾经为了学术而学术,并且比周围人多坚持了那么多年,但不要说大师,成个真正的专家都不容易呢,就是饭碗都不牢靠呢。

 

 

看来看去,还是想不透为什么这么艰难。理论上,我觉得只要自己努力,给我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土鳖应该也可以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但为什么却做不出呢?

 

 

  1. 跳槽的纠结

 

读博士不久,工作单位高层变换,刚开始还保持着如火如荼,但之后逐渐黯淡,之后几度高层变换后,越来越不清楚未来怎么样了。

 

博士毕业,虽然早已经知道本科时规划28岁做教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看自己,这个年龄段该有的都有了,人生到了最高点。但自己也很清楚,外在的虽然到了最高点,内在的实力早已到头开始下滑了。从前每天的每一个时段都有收获、有产出,什么时候偷懒了便觉得自己浪费了生命。如今却经常无所事事,内心越来越彷徨,依旧没有项目,没有科研。有一段时间看到报道说有白领一边上班一边拿出一半工资办公司,这样即使公司倒闭了,上班的工资依旧可以维持正常生活。我也动过心思去找个外企呆着,拿外企的一半工资自己给自己立项做研究。这样可以把科研真正完全作为自己的兴趣,哪怕科研最后全部白忙活,也不至于一事无成。

 

同事说我什么都有了反而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了。似乎对,似乎又不完全对。我仍然在追求科研,但在没有项目支持的情况下、单位本身又没有科研要求的氛围中,只靠自己的兴趣能走多久?

 

参加工作七年之痒后,非典肆虐的日子,科研依旧看不到任何希望。树挪死,人挪活,我开始了跳槽回母校的面试。从211跳到985,工作的学校更有名气了,收入更高了,机会更多了,工作时间更灵活了,似乎找不到理由不跳槽。一切重新充满无限的希望、充满着无限的可能。

 

但是我仍在犹豫,就像当年司徒雷登在南京久久徘徊不愿离去一样在故校徘徊等候,就像当初我离开南京到上海时对南京的幽幽期待一样。而这次的感觉更甚,第一个工作单位给了我一切,是我之前从未遇到过的福地,有着熟悉的同事,我很清楚,未来的再不会有这样的福地了。

 

新单位同事问我为何要跳槽,我竟然想不出很清晰地理由来,只得很模糊地说:机会。是的,新单位有潜在的机会可以拿到项目。老单位有同事问我为什么跳槽,我说一直没有项目做,老单位的同事说:如果真的只是项目的话倒好办,学校里面关系太复杂,很多关系还没理顺。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跳槽,我价值观从来都是不惜代价崇尚从一而终的,无论对单位,还是对领导,但似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让我不断违背我的价值观。

 

犹豫之中错过了办手续的最佳时机,跳槽的代价变得惊人,得放弃七年奋斗到手的一切,一切从零开始。然而,继续犹豫了两年后,依旧看不到未来,跳槽变得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经历过弃文从理,弃机械从计算机,弃工从理,如今,终于放弃了九年工作所积累的一切,甚至放弃了读博士时的专业,我跳槽了。这是一生中唯一一次跳槽,也是做事最犹豫的一次。就像一盘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下得很好的围棋,已经到了收官的时候了,却不得不自己违反规则、违反自己的价值观把棋子全部打乱从头重来。这个决心,不到万不得已如何下得。不过我心里很清楚,当我已经不能创造价值的时候,离开是迟早的事情。

 

 

  1. 出国

离开了故校福地,新单位依旧以教学为生,科研只是个人的选择。新的同事、新的事业、新的梦想。虽然一切从零开始,但依旧相信只要努力,一切都是可能的。

 

但人不顺利的时候,喝碗凉水都会噎着。理想主义在故校保持了9年之后,终于在新校飞了一阵子以后彻底终结,人生目标不断滑落,不管教学还是科研,都只希望保着饭碗了。

 

上帝似乎关闭了所有的大门,但推一下发现出国的大门其实是虚掩着的。新单位工作六年不到,我被迫去推这扇门,结果发现了一个新世界。新单位的七年之痒还差几个月,我飞到了美国。

 

 

谁都没想到,美国竟然成为我新的福地。历史竟然和我刚参加工作时如此惊人的相似,美国人民用比上海人民更大的热情感动着我,共产主义理想在这里体现得更充分(虽然他们不认为这是共产主义)。工作所用到的技术,和我刚参加工作时何等相似,工作如鱼得水,充满活力,受到全方位的正面的鼓励…...

 

 

  1. 从教十五年,桃李满天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出国一年多,便赶上自己从教15年了。儿时听到某某老师从教多少年时都会景仰的,虽然比不上几十年从教的老先生,但十五年毕竟是个小坎了,值得自己给自己记念一下。十五年前的九号,我在南京到上海的列车上,十五年前的十号,我到了人生第一个福地去报到。

 

十五年过去了,孔子弟子三千,听过我的课的学生即使没有三千也差不了太多了。桃李满天下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所有老师的心愿,数数听过自己课的学生,虽然很难统计覆盖了多少省份,但来自全国各地、遍布全国各地是毫无疑问的了。再从国家看,过来上学的和过去深造的都算,不完全地数一数,中、美、韩、德、新加坡、爱尔兰等等好多国家。再不完全地算算从事的职业,既有google、微软、IBMOracleSAPHP等外企,也有各种国企、私企、高校,职业类型也是五花八门。可以算作“满天下”了。再看青和蓝,毕业的同学中,赚钱的不少人工资比我高,做官的不管哪一级都比我这个群众官大,做技术的做过的项目比我多,到美国名校深造的,不管去哪个学校都比我这个土鳖的母校牛……可以算作胜于蓝了。

 

再想点扫兴的事,桃李遍天下了,青出于蓝了,但有多少可以归为自己的功劳呢? 有些同学出国时是找我推荐的,这个好歹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对更多的同学,所起的作用其实接近零,偶尔能有个别小事能够触动个别同学就已经不错了;对有些同学,说不定自己教书育人所起的作用反而是反作用。更何况自己本来就不成功,不误导人家就不错啦。

 

不管如何,还是有同学毕业了还记得我的,只要没真正耽误多少学生,而对少部分学生能起到好的作用,自己的人生就总还有价值,也就值得为自己记念一下。

 

  1. 回国

这里的人说话口气都像是我不会考虑回国,但我每次还是说要回国。一个基督徒帮我解释我的动机:He wants to keep his promise

 

有时也常常疑惑,为什么要回国呢?我无意做官、无意开公司、无意赚很多钱、无意在国内莺歌燕舞,只是想带几个学生做做科研,碰到愿意学的学生把我的所有经验、所有技术倾囊相授。哪里不是我的归宿呢?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华罗庚说: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但是如果科学家在国外对祖国更有用,科学家该何去何从呢?

 

无论如何,直觉仍旧是到期回国。或许,这就是宿命。或许,只是割舍不下国内熟悉的中文环境和亲朋。或许,就像一个单恋的人,不到最后的时刻不会放弃美丽的幻想?

 

无论如何,给自己一个期限,遵守诺言和流程回国,等到自己40岁时,如果仍旧看不到任何前途的话,就放弃科研的梦想,放弃教师梦,在41岁再度出国,找个企业呆着,用上海一套小房子的价钱到美国买两套花园洋房,工作上往十几万美金的年薪去努力,过过真正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吧。

 

从教十五年,可以退休了拿退休金了。41岁起在美国工作到55岁,又可以拿美国退休金了。拿着两份退休金,环游世界去吧。

 

又梦游了。

 

 

  1. 归,还是不归,本不是个问题

这一节写于去年7月,照贴于此:

 

刚出国时,碰到的人都会问准不准备回去。听到我们非常决然地说回去,大家都会很惊讶。这种问题回答得多了,竟然自己也开始疑惑了,国内、国外、各种关系的人,竟然都是劝我们能留在国外就留在国外。难道我错了?

归的理由不多,都是很直觉的:符合道义,符合正常流程,更重要的是,双亲、同学都在国内,而在国内的生活水平也不算差,总可以算中产了吧。

 

不归的理由倒是很多。

天气:

这里绝大部分时间是蓝天白云,温度适宜。在上海,只有春秋天短暂的时光能有这种体验,大部分时间是灰蒙蒙的。蓝天白云和凉爽的清风对人的心情影响最 大。这里最热的时候只有几天,而且也只是稍感闷热,还可以进行户外锻炼。即使现在最热的时候,深夜也不用电风扇。不像上海,每年35度以上的高温越来越 多,而且是那种很难受的湿热。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着生活质量。从享受主义来看,这点很重要。

 

生活水平:

国内即使抓到了中产的尾巴,但还是无论赚多少钱都没有安全感,人人都是忙忙碌碌,工作也不稳定。在这里虽然现在我们收入水平远低于这里的贫困线,但仍然没有任何不安全感,周围的人都很悠闲。如果朝着在这里谋职、拿这里的工资而努力的话,生活就更加富足安康了。

 

事业:

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项目,美国的环境都比国内好多了,而且国内的评价标准都逐步在往美国靠拢。对我们只是搞技术、做事情,而不准备做官、搞公关或开公司的人而言,在美国更容易做事情,更容易出成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在美国更容易发展事业。

 

需要论:

本科时南京流行一档节目:今夜不设防。有一个听众打电话进来问主持人甘霖:同时喜欢两个人,如何取舍。主持人问来问去,这位听众对两个人的喜欢程度 就是完全相同。看起来是个不可解的难题,不过主持人到底是专家,最后支了一招:如果你对两个人都一样喜欢,那就看两个人中谁最需要你。按照这样的标准,归 还是不归可以看哪边最需要我。很不幸,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竟然是这里比上海更需要我。按照这个逻辑,就应该不归了。

 

但是,我也再想了起几个归的理由:

 

精英论:

几年前一个同事讲过外教的一件事,外教问同事:如果中国的经济崩溃了,你们是选择移民国外还是呆在中国。外教认为我们都是精英,如果中国危难时连我 们都选择逃离,那中国的未来是真的没有希望了。按照这个逻辑,当然是归。哪怕没人当我们是精英,哪怕祖国把我们像洗澡水一样倒出去,我们也应该长途跋涉归 向中国,救亡图存。

 

飞蛾扑火论:

按照科学的解释,飞蛾扑火不是奋不顾身,而是它的导航系统出了问题。飞蛾靠月光定位时,与月光保持着一个固定的角度来飞行。月亮在很远的地方,这样 定位是没问题的。但当远处的月亮换成了近处的火,飞蛾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导航,自然就呈螺旋状扑向火源自取灭亡了。我按照朴素的直觉选择归国,是否是我的 导航系统出了问题? 理性地看,国内是火,美国是圆圆的月亮(我初中还写作文批判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回国竟然是飞蛾扑火。但是感情上、道义上,却又应该归国。飞蛾扑火纵然 是悲剧,而我明知道我的导航系统出了问题,明知道可能会撞得头破血流、悔得肠子都青了,但还是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地回去,似乎就更加悲剧了。但是,飞蛾不 扑火的话还叫飞蛾吗?

 

致命的不归理由:为了孩子

这一招最具致命力。我不为自己着想,难道还不为孩子着想? 美国是孩子的天堂,难道要把女儿送回水深火热的国内? 连我们的偶像李连杰都为了孩子入籍新加坡了,人家可是事业绝对在国内、事业上极端成功、承载着的道义责也和我们远远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就这样人家都换国籍 了,而我只是归还是不归的问题,还不是换国籍的问题呢。而且事业上对我是正面影响,人家事业上会有负面影响都不管了,我还有啥理由拒绝呢? 不管我有啥理由,和李连杰一比,都不成为理由了。

 

结局:上帝

分析来分析去,其实立意都不高,关键是没弄清自己是谁。

基督教经常用手表的比喻,手表如果有思想的话,它再想来想去也没有用。手表是人造的,只有人才知道手表的用途、也决定着手表的用途。从上帝的角度 看,人是上帝造的,我们不是给领导、给老板打工,我们做啥其实都是给上帝打工。上帝让我们去哪就去哪呗,就像早期毕业分配时国家让我们去哪工作就去哪了, 到哪里都是为人民服务。自己再分析、再折腾,其实还是在如来佛的手掌心。随便上帝怎么用我吧。

这样想想倒省心了,追随心中的价值观,就归了吧。上帝既然在我内心深处安排了这样的价值观,就跟着这个价值观走吧,哪怕头破血流,那也是上帝的一种 安排。当然,如果在自己没刻意追求的情况下,天上意外掉下来一块不是一般的馅饼,那肯定就是上帝显示的神迹了,这时焉有不接之理?

一般来说,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即使掉下馅饼也一定不够大。这样,归就是定局了。除非上帝真的向我显现什么奇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160-431461.html

上一篇:从教十五年:今晚我是我的读者
下一篇:老外考汉语
收藏 IP: 65.60.175.*| 热度|

28 罗汉江 袁贤讯 曾庆平 王水 左正伟 张桂杰 罗帆 毛宁波 刘用生 王晓明 梁建华 逄焕东 刘艳红 唐常杰 吉宗祥 朱新亮 谢鑫 张光明 陈安 贺乐 许有瑞 张亮生 孙平 xiaobaobao888 neilchau tanzhjin lftkf Emilymini

发表评论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