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tians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tiansheng

博文

黄河故道孕育了砀山酥梨文化(11) 张洪亮 著

已有 4532 次阅读 2010-12-24 09:10 |个人分类:淮河文化研究|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淮河文化, 砀山, 酥梨文化

 
黄河是世界第五大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传统上以日吉附近玛曲为黄河源头。黄河从河源以下,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千万条溪涧沟川,逐渐形成了波涛澎湃的大河。它穿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共9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为79.5万(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总耕地3亿亩,人口1.2亿。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堤泛滥,改走新道。据统计,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迁徙改道就有26次,其中影响巨大的有6次。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海。
 
一、黄河故道的形成
 
(一)黄河改道
 
关于砀山水系与黄河的渊源关系,今可见之最早记载为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渠,东南径大梁城北,左屈与梁沟合,俱东南流,其川流之会,左渎东导者,即汳水也。故《经》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县北也。汳水东径仓垣城南……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余波南入睢阳城中。”
 
《水经注》,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342—354页。
 
《汉书·地理志》曰:“获水首受甾获渠,亦兼丹水之称也。……获水又东径砀县故城北。应劭曰: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石,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也。……获水又东,谷水注之,上承砀陂,陂中有香城,城在四水之中。承诸陂散流,为零水、?水、清水也,积水成潭,谓之砀水。……陂水东注,谓之谷水,东径安山北,即砀北山也。……谷水又东北注于获水。获水又东历蓝田乡郭,又东径梁国杼秋县故城南……又东过萧县南,睢水北流注之。”这里说的是黄河早期与砀山水系相连的关系。
 
 
 
黄河大改道及其主流经过砀山的情况非常复杂,简而言之,黄河下游原为东北走向流入渤海,北宋后期改为东南走向流入黄海,金代前期决口改道,其一支流经砀山。据《明史》记载:“黄河,自唐以前,皆北入海。宋熙宁中,始分趋东南,一合泗入淮,一合济入海。金明昌中,北流绝,全河皆入淮。元溃溢不时,至正中受害尤甚,济宁、曹、郓间,湮没千余里,贾鲁为总制,导使南,汇淮入海。”又据复旦大学韩昭庆文:“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县李固渡(今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人为决堤,使黄河经李固渡东流经滑县之南、濮县、东明之间,再经鲁西南的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流入泗水,由泗水入淮;之后又有金代末年的两次人工决河加速了黄河下游的南移,一次是金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在归德府凤池口(今商丘县西北)人为决河,灌金兵,导致河水首次夺濉入泗;另一次是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军决开封城北二十余里黄河水,灌宋军,导致河水首次夺涡入淮,黄河不断南移西移。元代河患频仍,流路紊乱,一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始任命贾鲁治河。经贾鲁治理的河道,行经原武(今原阳西南)黑洋山、阳武(今原阳)、封丘荆隆口、中滦镇、至开封陈桥镇、又经仪封黄陵冈(今兰考东北、曹县西南鲁豫交界的一片岗地)、又经曹县新集、商丘丁家道口、虞城马牧集、夏邑(今下邑,原注)、司家道口、韩家道口,经萧县赵家圈出徐州小浮桥入运(即泗水)。贾鲁治河不久,元政府即告灭亡。”
 
引自互联网韩昭庆文《明清时期黄河水灾及其对淮北社会的影响》;另今无下邑,古下邑即今砀山县,与夏邑相邻,此河之一段流经砀山西部,入虞城、夏邑,再入砀山南部。
 
 
 
根据以上资料看,唐代以前,黄河下游一直是东北走向流入渤海,北宋后期始有两支向东南分流。至金代后期,北行的河道断流,黄河水全部改向东南流,汇淮河流入黄海。又由于战争原因多次人为决河,黄水流路非常紊乱。元末命贾鲁治河,经贾鲁治理的河道之一段流经砀山西部与南部。
 
从元末到明初,河政不修,河患频仍,形同元代,黄河下游河段在鲁西南至淮北平原颍河一线以东的地区之间来回摆动。明人治河方案经历了初期分流,中期白昴、刘大夏的“北堤南分”及明末潘季训的“束堤治河”的探索阶段,经潘氏固定的河道即今地图上的“废黄河”,与贾鲁河道流向大体一致。
 
潘季训治理后的黄河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人熟知的明清黄河故道。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0922-396792.html

上一篇:对加强砀山酥梨文化研究的若干点建议(十)
下一篇:砀山酥梨文化 之 黄河侵砀(12) 张洪量 著
收藏 IP: .*| 热度|

1 李学宽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0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