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tians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tiansheng

博文

砀山酥梨文化 之 黄河侵砀(12) 张洪量 著

已有 3888 次阅读 2010-12-25 09:20 |个人分类:淮河文化研究|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淮河文化, 砀山, 酥梨文化

黄河,旧时砀山人称潘季驯治理后固定的这段黄河为大黄河或大河,贾鲁治理过的一段黄河为老黄河。据1996年版《砀山县志》所载:“金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黄河从李固渡决口(今河南省滑县西南沙店集南3华里),河分流,其一由单县之南,虞城、砀山之北,经萧县至徐州入泗。南宋时(砀山属金),黄河改道,由砀山城南流向徐州。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黄河经人工改道,流经砀北部(城北20里),出戎家口流向徐州。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黄河决朱家旺口,改道至砀山城南。三十四年又改至砀城北故道。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筑黄河南岸大堤,西自虞城界经毛城铺石闸至萧县界,共长一万四千四百一十六丈八尺。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北徙。自此,黄河不再流经砀山县。”(《砀山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9—11页。)
又据明《砀山县志》载:“黄河故道,在城南三十里。由虞城入境,经狐父达杼秋九十余里,即元贾鲁所开。嘉靖壬戌北徙五十余里。至万历乙巳,洪涛滔天南徙,复由故道。总河漕公时聘奉命大挑,借水济运。又复北徙达徐。南岸筑堤一道,延袤二百余里,以捍横溢,民甚赖之。”(明崇祯十二年刊《砀山县志•古迹》。)
再据清《砀山县志》载:“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秋,自新集至小浮桥二百余里河皆淤。黄流直趋东北,出砀山之背,荡为大河,分六道出:大小溜沟、浊河、胭脂沟、飞云桥,凡五道俱由运河夺泗水至徐入洪;其一由砀山坚城集下郭贯楼,东折以趋萧县,复散为五。出龙沟母河、凉楼沟、阳尸沟、湖澱沟。亦从小浮桥入洪。此黄河经砀之始也(姜州志)。”(清乾隆三十二年刊《砀山县志•卷之二•河渠志•黄河故道》。)
从这段描述似可看出,黄河干流经过砀山城北,始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同卷又载:黄河故道,在城南三十里,即元贾鲁所开,由虞城入境,经孤父达杼秋九十余里,下出徐州小浮桥入槽。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河流变迁,将其经行一带淤塞,北徙距县二十里戎家口,出徐州茶城入漕。万历元年又自县西陈孟口分杀一段,绕县护城堤,绕毛城铺、周家口、龙沟出徐州小浮桥。今陈孟口渐淤,每岁夏秋泛滥为害。隆庆五年(1571年),知县王廷卿募民作堤,首起虞城,尾属萧县,延袤七十余里,以障堤内。六年,仍于河北筑堤,起市力寨,至秦沟,通计四千五百八十丈,以障漕渠。(清乾隆三十二年刊《砀山县志》。)
清志同卷载:黄河原在砀山县南,因明大学士沈鲤(应为申时行)奏称黄河水经凤阳,恐惊皇陵,且入海迤远,议定将黄河自虞城东之黄堌坝堵塞,改开新河于砀城之北,两岸筑堤。现有黄河旧形在砀之鼎新集、东智家集、回龙集处可稽也。”(清乾隆三十二年刊《砀山县志》。)
明、清县志所称的黄河故道,实指老黄河,亦即《水经注》所谓获水,所称今黄河或新河、大河即现存的黄河故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0922-397200.html

上一篇:黄河故道孕育了砀山酥梨文化(11) 张洪亮 著
下一篇:砀山酥梨文化 之 老黄河与新黄河(13) 张洪亮 文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