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来自名人或是无名人,我比较喜欢的雕塑作品,是那种以线、面、块、形的体积语言表述出来的心情作品。在冰冷、单色的石头上,或者用无机的泥块,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有机的形体,以及那形体中含有的动人的感情和生命的色彩。它们让人驻足久视,也让人和作品有心灵的对话。甚至想象让哪块肌肉更有棱角和张力一点,哪块肌肤更加圆润光滑点,那缕头发更加弯曲柔软点,那个眼神更加不可捉摸点,哪个神态还能更传神一点,哪种内心的表露更纯洁一点。但所有这种奢望,我想艺术家们也会去想,可是要用石头表现出来,的确不容易。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作品,就是终极的心血作品,无论是无意识造成的残缺,还是有意识做出的完美,人们都只能从一个存在的有限体积中,感受到它散发出来的“能量”,从那个空间中的体积,去想象和探寻它所表达的意义。人们可以无动于衷,也可以坠入那块东西所表现出来的无形但又强烈的感情中,喜怒哀乐,让自己的心情被它带走一个时辰,等再回来时,人已经不一样了。一个好的雕塑,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心情、人生的凝固瞬间,而这个瞬间,我们似曾经历过,因此会有共鸣。
如果去西方国家的博物馆,看到的雕塑作品大体是两类:一是和宗教有关,二是和人体有关。即使前者,也多是和人体有关,只不过衣服穿得多点。所以,西方的雕塑作品,是以人体为核心的。如果你看见有马匹的雕塑,它背上通常会托着人。不仅雕塑,西方绘画大体也是如此,以人体为核心。西方成型的雕塑,可以说是发源于古代希腊,他们的神也是有人形的,所以他们重视人体,能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体,也就是造神了。
中国也有久远的雕塑历史,尤其是汉唐宋各代,雕塑品很多。但中国古代的雕塑,大量属于佛教造型,或者装饰性突出,带有工艺美术的痕迹。比较中国的石狮和西方的石狮子,一眼就可以看出区别:一个具有抽象的意象性,一个具有精确的写实性。如果看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兵勇,他们在面部形态和表情上有几种类型的变化,但在身体部分,则都是工艺美术式的一个模子。这到底是因为偷懒,差不多就可以了,还是一种意象性的认识?雕塑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是工匠的活,和文人士大夫后来参与的绘画不可同日而语。这个和科技活动与诗词文章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好像有点类似。一个是劳力者的活,一个是劳心者的活。除了上面这些差别,一个真正巨大的不同点在于,西方的雕塑能把裸露的人体作为表现的核心,放到公共场所让大家看,来表达艺术家的心情,而中国的雕塑几乎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是因为古人比较害羞吗?这个大概没有人能回答。只能说,中国的雕塑作品中,能看到古人凝固心情瞬间的不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