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双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in 充满梦想的留学旅程

博文

我眼中国内外实验室的差别 精选

已有 18662 次阅读 2010-10-2 13:21 |个人分类:学习交流|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实验室, 博士生培养

  来美国三周了,对这边实验室也大概有了点认识。发现我校的实验室以及博士生培养和国内以及国外其他很多实验室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本文仅代表我自己的观察,不代表任何实验室任何导师的观点,也尽量不带感情色彩。

1. 实验室里面成员diversity非常明显。先不谈国内,我见过的北美一些高校实验室要么中国人居多,要么印度人居多,要么美国人居多。现在我的组里面,我是第二个中国人吧,大概有两三个印度人吧,还有两三个美国人吧,还有日本人,新加坡人,英国人,伊朗人,澳大利亚人,希腊人,等等。

2. 实验室鼓励大家实习。在国内,很多学校是不让,或者很少让研究生出去实习吧。听说有同学拿到国内某著名it企业的暑期实习,被导师谈心3个小时,被迫放弃实习。在国外其他学校,还听过有老师向我抱怨:怎么老有学生为了暑假赚那几千美元,就放弃暑假大好的研究时间,跑到外面公司去做些乱七八糟的实习。在这里么,几个导师都强调,在前两年PhD时至少要做一次实习,或者做两次。

3. 实习取向大不一样。在国内,我了解的,你去google, ms实习,It's OK. 其他二流企业还不如留实验室。在国外其他的学校,往硅谷冲吧,google, ms,it's OK。总之,公司要牛,给的钱越多越好。我很惊奇地发现,我们组没多少人在硅谷实习,即使就在学校旁边。暑假刚刚结束,发现大家很多选择去Ireland, France, Sweden, China(是个美国人去China的)之类的地方实习。就拿去China的那个美国人来说吧,显然收入比在美国差多了,工资连留实验室的一半都不到。

4. “慢热式”培养。我有个朋友在国内某一流大学直博。他说他导师非常nice,就是要他第一年就能出一篇Transaction的paper准备开题什么的。还有一个朋友,告诉我,导师说,投稿要“又快又狠”,比如3个月一次submission刚好。国外很多学校找人时也关心,你会不会干活。在这儿,即使很多人入学之前已经发过很多牛逼闪闪的论文,你也很难发现有人头两年就有paper。第四年第五年才有paper也是常事。也许是我们博士毕业没有发paper的压力,即使4,5年开始发paper,也大概就发一篇. 估计是导师经常强调,有影响力的一篇paper就足够你在顶级的research center或者高校就职了。

5. 对知识注重广度。我知道很多学校,研究生博士生选课都得导师过目,或者直接指定课程吧。我一进来,说我想做xx方向,导师直接说:You are stupid. Why do you only want to stay in one area, instead of taking advantages of various professors? 所以大概我第一年,第一个学期做系统,第二个学期做AI,第三个学期做theory吧。除此之外,还得通过8个方向的breadth qual和3个方向的depth qual。比如大概我就得去考算法,逻辑,人工智能,网络,编译,图形学,体系结构的breadth,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的depth吧。而且今天导师还向我推荐了image processing之类的课程,和我现在做的网络方向完全就不沾边吧。这边所有课程都选修,没有必修课,所以不用担心有讨厌的课。可以选任意课,包括French cooking, Piano,甚至还有面向普通话speaker的粤语课

6. 强调implementation。很早以前就有人给我说过,高校就是做analysis,没条件做implementation。今天导师说,先去锻炼两年的engineering skill再来做research。没有真正的实现,做得东西就很难有很大的impact。要做出东西来让大家都用上。在国内,implementation大概周期太长,大家都有发论文的毕业压力吧,所以analysis完了就submit了,然后再analysis,顶多simulation啥的。确实,我们这儿,一个系统花2年实现只能投个work-in-progress是常事。

7. 实验室条件差别很大。我在这儿一进实验室,差点晕过去。无比小的一个房间挤一堆人。比国内,国外我去过的任何实验室,人均面积都要小很多。然后,大家都不停地讨论,导致我论文完全看不进去。后来发现,大家要自己学习都在寝室宅,来实验室就是为了讨论……

8. 和Industry联系紧密。我第一次见到,实验室的组会有什么amazon之类的研究员过来参加,一起讨论。我第一次见到,实验室里面有不少知名公司派过来的全职research engineer或者postdoc。(所以大家实习不太愿意往这些公司跑?)

9. 大家做的东西很一致。在其他实验室,比如A做手机播放器,B做分布式操作系统,C做交换机,谁都不知道对方在搞什么,做得东西和自己没啥关系。在这边,比如A做architecutre,B做os, C做virtual machine。OK, BC都会成为A的user。基本上大家做的东西虽然都不一样,但是基本上都互相使用。

10. 文档。 我去过很多地方,要么没有文档,要么只有自己能看懂的文档,要么就在某个实验室公用ftp的某个秘密地方放这文档。我们这儿,现在所有东西都有非常详细的wiki式的文档,tutorial。

11. Hard working。国内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刻苦,要勤奋。出来发现,这里强调的是smart。虽然我也有朋友还是天天在实验室呆18个小时,不过这种事情绝对不appreciate的。至少我们组,貌似从来不关心你今天是不是到了实验室,是不是认真做了事,有多少进展。很多时候都是学生主动联系导师吧,比如有进展,比如不知道该怎么办。来之前以为这边很多老师都tenure了,不active了,而且都是亿万富翁了。然而今天导师说,他现在还留在学校当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优秀的学生。他不是个很push的人,不会给人布置什么硬性任务,但是需要指点随时很欢迎找他谈。如果学生做的自己却不感兴趣,会建议学生去找系里面其他导师co-supervise或者转组,而不是逼学生做媒兴趣的东西。

先写这么多吧。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样的style的,所以现在很享受。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比如我一国内朋友,经常说"我们要专心做理论的research,给那些engineer创造机会。为啥这么多人都去搞engineering。”即使在这边已经再度,怨念大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一个国内本科毕业直接过来直博的朋友就对这边很不满,觉得头两年上课考qual,根本没时间做研究,这些qual的东西做研究根本用不上,而且浪费了两年发paper的时间。比如这边又一个朋友说,你去看一个博士生的简历,当然是去关心他publication list有多长, 没paper怎么找教职。总之,谨以此文胡言乱语一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1887-369070.html

上一篇:Lab初印象
下一篇:今天听到了个新词:Minimize your paper production
收藏 IP: .*| 热度|

44 徐明昆 韩文娟 房松 孙亮 惠小强 武夷山 薛长国 刘全慧 桂耀荣 孟津 赫英 孙学军 朱志敏 于锋 杨远帆 曹聪 陈安 肖希 马臻 丁甜 李鑫 刘凡丰 吕喆 黄晓磊 牛丕业 吕乃基 熊英飞 李冰 柳东阳 张天翼 李毅伟 程智 曹贺贺 舒佰坡 罗汉江 吕杰 刘欢 szuxuwei minnongda zenliang chtang songshu123 liangqiang lixianping

发表评论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