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继畬与太平洋铁路华工
受权发表李沣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12月1日发布
(按:中国古代史专家李沣教授在2015年11月29日的《沉默道钉的足迹》出版座谈会上提交了《史实、评说、缅怀与祭奠--读黄安年教授“道钉”系列》书面发言,这是他在座谈会上就中美友好关系先驱徐继畬与太平洋铁路华工关系的发言。)
黄安年教授和李炬合著的《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美国铁路华工》一书(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年9月),提到了“中美友好关系先驱徐继畬”(第6页)。我以为对徐继畬与大量广东华人赴美、早期中美人文交流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洋务运动原称“同光新政”,即同治、光绪年间的门路户开放和中西交流,其主要产生在上海、武汉、天津等东北部中国;而在此之前的道光、咸丰(1821至1861)年间广东沿海城市向东南亚、北美的移民,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侨乡广东对中国文明进程的影响是个很值深入研究的课题,因为今日广东做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与这个历史背景有关。
在道光、咸丰以至于同治的晚清,为什么中国唯独广东五邑农民工能远涉重洋到东南亚、北美异地他乡去谋生、创业?是什么诱惑、勇气、技能和力量,让一些世代生活在故土的农民、渔民背井离乡?而这种连续不断群体移民又集中发生在五邑?也就是在研究北美华工史时,我们需要寻找其源头,其原始的条件的动因。
据我的粗浅理解,第一个条件和动因就是美国早期来华传教士的活动。
1784年美国费城商人购置“中国皇后号”商船首航中国。1829年美国传教士俾治文,1830年美国传教士雅裨里,相继抵达并落脚广州。他们在广州办学堂、办医院、办报纸。并广泛地与官员、商人、平民接触。俾治文办的《中国丛报》让中国了解了美国,也让美国了解了中国。因此在广东及口岸地区形成了一种特殊语言,叫“洋泾浜英语”,即英语和汉语的混合语。传教士雅裨里的《中国日记》里也说广东地区的一些渔民、市民会说一些蹩脚的英语,但基本能沟通。
总之,在广东口岸,有美国商船定期往来,中美交通航行已开通;美国传教士在广东传教和办学、办报,使中美两地、两国间有了一定的相互了解;农民、渔民中有了一些与洋人有交往并粗懂英语或称洋泾浜英语的人;这些特殊背景条件,就形成了五邑地区的华人接连不断去南洋和北美谋生的潮流。
第二个条件和动因就是徐继畬的影响
徐继畬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出任广东盐运使、广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广西巡抚、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职。1844年,徐继畬与雅裨里相识交往,成为徐继畬洞悉西方世界的关键人物。两人频繁地长时间交谈,雅裨里不仅口头向徐继畬详细介绍世界及美国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政治人物,并多次送给他有关的地图和书面资料。徐继畬“他对了解尘世间各国的情况,比聆听天国的真理急切的多。”(雅裨里语)1848年,也就是《共产党宣言》在欧洲问世时,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付梓了。
在大清王朝统治下,引起了很大轰动,也改变压器了徐继畬的官运。声讨的用语就是“称颂夷人,献媚夷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林则徐领头上书咸丰皇帝,弹劾徐继畬,最后罢了徐继畬的全部官职。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同治四年(1865年)两宫皇太后宣旨召徐继畬入京,命任通商衙门行走(相当于外贸部长),成为中国历史早第一位主管对外通商的官员。《瀛环志略》也由总理衙门重新刊行,成为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标准本”。1867年,徐继畬又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兼总理文馆事务大臣。成为晚清总理对外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徐继畬长期在广东任职,现又成为对外事务的总管。他的《瀛环志略》也趁机大量发行流传。大量华工去北美修铁路是在1863至1869年间,而这期间总理对外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恰好是徐继畬(1865至1869年)华工赴美与徐继畬的关系,尽管不清,但从逻辑上说,应该有关系,这需求进一步研究。
照片5张是座谈会上的李沣,为著名摄影家梁立拍摄。
1,
2,
3,
4,
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