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沉默道钉的足迹》的注重版权特色

已有 4036 次阅读 2015-10-4 00:01 |个人分类:美国纪行见闻(09-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沉默道钉的足迹》的注重版权特色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103午间美东时间;4日凌晨北京时间发布

 

 为了让读者了解我和李炬合著的《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美国铁路华工》一书(2015年8月底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特点,笔者已经发表了以下六篇博文。

(*《沉默道钉的足迹》的实证考察特色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923日下午美东时间;24日凌晨北京时间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922961.html

*《沉默道钉的足迹》的开放互动特色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102清晨美东时间;晚上北京时间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924886

*《沉默道钉的足迹》的旅游指南佳作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102日下午美东时间;3日凌晨北京时间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924955

*《沉默道钉的足迹》的图文丰富特色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102日下午美东时间;3日凌晨北京时间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924967

*《沉默道钉的足迹》的成果荟萃特色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102日晚上美东时间;3日上午北京时间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924983

*《沉默道钉的足迹》的雅俗共赏特色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103日清晨美东时间;3日晚上北京时间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925078

现在谈谈《沉默道钉的足迹》的注重版权特色。本书的序中写道:“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第五,注重版权。本书所有图片均注明出处,凡是涉及版权问题尽可能联系所有者或收藏者获得授权,对于无法联系不上的,均为保护收藏单位的合法权益做好准备。”

 关于版权,笔者在新著的后记中还特别说明:“尽管我们使用的许多历史老照片的原创时间已经超过《伯尔尼公约》规定的50年的版权保护期,作为出版物我们有权使用这些图片,然而为了表达我们对原创作者的尊重和收藏单位的敬意,我们依然遵循知识产权保护公约的精神和学术规范,尽可能地与历史图片原创作者或保存图片单位联系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对于经过多次一再联系迄今仍回复的图片收藏单位,我们除注明来源外,还储备了一定的费用,一旦信息沟通后即转交给图片收藏单位。同时,我们注明了书中所引图片的各种来源,有的并非来自独家。对于国内近几十年来的图片,绝大多数都获得了使用图片的授权,有的是作者自己拍摄的,有的则直接引自本书作者的著作或博文。

读者可以从本书的附录2 图片来源中获悉每张图片均有明确来源的说明。我们在提交出版社的书告备用资料中则更为详尽地提供了图片的各种来源,在图片使用上我们力图用的是最接近原始的图片,并且对图片努力寻找文献或其他佐证依据。我们在后记中列出了对我们的著作伸出友谊之手的朋友们的名单;

在著书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以及各类网站报刊,各个相关单位和学者个人的各种形式的支持、鼓励和帮助,包括同意使用他们提供的图片。其中有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亨廷顿数字图书馆图、加州奥克兰博物馆、美国西部历史博物馆、旧金山博物馆、萨克拉门托加州铁路博物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班克罗夫特图书馆、圣荷西HCAC、唐纳湖移民足迹博物馆、内华达州洪堡博物馆、温尼马卡博物馆、金道钉国家历史遗迹展览馆等。美国斯坦福大学北美铁路华工研究工程共同主持人费雪金(Shelley Fisher Fishkin)教授和张少书(Gordon H. Chang)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北美铁路华工研究工程项目副主任希尔顿·奥本泽格(Hilton Obenzinger)教授,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暨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顾问邵东方(Shao Dongfang)博士, 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Barnara L. Voss,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系博士Joseph Ng,斯坦福大学北美铁路华工后裔口述史专家、铁路华工后裔虞容仪芳(Connie Young Yu,内华达大学张素芳(Chung, Sue Fawn教授),加州大学欧文分校陈勇(Chen Yong)教授,ABC和平基金会董事陈景鸿(George Chin)先生和美国加州圣克拉拉县中国历史文化项目负责人林丽群(Lee Liu Qin)女士、加州美国盐湖城铁路华工后裔余黄铿娟、美国铁路华工研究志愿者张渐国先生、中美交通史研究专家李兆良先生等。

在广东有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中心张国雄教授、梅伟强教授、刘进教授、石坚平教授、谭金花博士、黄海娟博士等;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中山大学梁碧莹教授、袁丁教授等;南方日报集团金强记者、林亚茗记者、赵扬记者;广州美术学院雕塑家杨学军先生、美国旧金山国际友谊与和平志愿者彭志安先生等。

在北京有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图书馆馆长黄燕生、采编部主任张志华等。

这里还要特别说明,这部书是名副其实的我和李炬两人合著,其中同样涉及版权意识,一部历史画册当然涉及摄影作者是谁的重要的版权问题,不能把他人成果占为已有。

讲版权意识是我的沉默道钉系列的贯彻始终的原则。

我在有感於編著《沉默的道釘》畫冊(20071114)一文中谈到:《沉默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畫冊特點是强调:“恪守知識產權,嚴守學術規範。在編著過程中我們不僅就收集到的圖片進行了認真的比照、甄別和精選,而且力所能及地考查了圖片來源和收藏單位,聯繫圖片的版權保護事

宜。儘管我們使用的不少圖片的原創時間已經超過了伯爾尼公約規定的50年的版權保護期,作為用於公益事業和非贏利目的的出版物,我們有權使用這些圖片,然而我們仍然嚴格遵照知識產權保護公約的精神和學術規範,與數十家圖片來源和收藏單位進行多次聯繫,取得共識、支持和理解,比較妥善地解決了圖片的使用和出版問題。力求做到保護圖片作者和收藏單位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考慮到畫冊的公益性質,儘量減低出版成本,使讀者受惠。畫冊收錄的圖片每一張均有來源說明,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我还谈到:2006220日,畫冊編著和出版合同正式簽訂。由於筆者所住的康州丹伯里市缺乏完成編著任務所必須的文字論著和圖片,因而要完成這樣一部圖文並茂的大型歷史畫冊只能主要靠網路來進行。通過網路來收集歷史圖片對於我是全新的工作,需要從頭開始邊幹邊學。除了自己摸索,同行朋友提供的諮詢,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如我在畫冊《後記》中所提到的:“在編著出版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國內外許多高等院校、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網站、單位、組織和學者個人的各種形式的支持和幫助。其中在美國的有俄亥俄州立萊特大學華裔資深教授袁清先生,他不僅多次提供信息,而且親自到加州伯克利圖書館和內華達州鐵路博物館等地聯繫圖片資料。為畫冊提供圖片資源資訊的還有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那大學歷史系主任王希教授、內華達州卡爾森鐵路博物館義工David Fong博士、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圖書館、美國加州奧克蘭圖書館、美國抗日戰爭史實維護會負責人呂建琳女士等。”“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學院教育學院李甯玉博士無私地提供了《楓骨中華魂》畫冊,並慨然同意免費使用其中的一些圖片用於出版。”這裏尤其要提到南開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羅宣博士,她從事網路教學和研究多年,為我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美國學術網站,而該研究中心副教授張聚國博士,同樣為我提供了美國歷史圖片網站的諮詢意見,他們平時在研究工作中就特別注意網路的文獻資源的收集,比起通過印刷出版社的文獻查詢要快捷得多。例如查詢美國19世紀60年代的國會檔案在國內恐怕只有北京師範大學擁有這方面的資料,由於領導不重視,管理混亂,查起來簡直是一頭霧水,自己又不在北京,但是這些國會檔案現在已經可以全部從網上查出,這樣的便捷是印刷文獻檔案是不可企及的。”

在我看来版权意识要具体体现在我们对于图片使用以及文字表述中,这图片使用的最初来源是哪里来的?扪心自问既然不是自己拍摄的,不是自己发掘的,就不能掠他人之美。扪心自问,这材料,这见解既然不是自己发现的,是看到(包括网上博文)被他人文章后受到启迪而有感悟,就得有所表明,而不能贪他人之功为已有。事实上我们的版权意识是很差的,例如在我书中使用的图片获得授权,并不等于授权我可以在其他地方使用,更不意味着电视媒体可以随意使用我门使用的图片而不加说明,在这方面说句实话,侵权现象相当的严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925122.html

上一篇:《沉默道钉的足迹》的雅俗共赏特色
下一篇:重温《高度重視圖片資源的知識產權的保護》(2007年4月12日)
收藏 IP: 47.16.2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