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一)

已有 3997 次阅读 2012-11-26 16:49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出版座谈会, 《从战地到史林》, 追记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1126发布

 

《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出版座谈会25930-1200在人民出版社四楼会议室举行,邓蜀生先生的在京出版界和美国史学界友好三十人左右参加了座谈。

座谈开始时主持人乔还田副总编辑介绍了人民出版社的与会佳宾:辛广伟(人民出版社现任总编辑);张惠卿(人民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庄浦明、杨柏如、陈有如(人民出版社原副社长);张作耀、吴道宏(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吴承琬、吕异芳(人民出版社原编审);张秀平、李春林(人民出版社在职编审);李正平(人民出版社老干部处处长);孙 涵(人民出版社宣传推广部主任)杨美艳(人民出版社历史与文化编辑室主任),还有好几位人民出版社为会议辛勤服务的工作人员。

会议另一位主持人黄安年介绍了在京美国学界与会嘉宾:曹德谦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方生、王良碧夫妇(商务印馆老编审);黄柯可孟庆龙(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员);李剑鸣北京大学教授);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徐波 (《世界知识》杂志社主编);满运龙美国美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安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本书出版方与会的是祝立明(任期刚满的中国法制出版社社长)。《从战地记者到美国史专家》报道记者张弘也参加了座谈会。在与会者中云集了老中青三代有影响的人物,人民出版社与会者中的社长总编级就有8,美国学界理事长及顾问与会者也有5位。美国演义体史著作第一人、组织美国大型美国史著作第一人、《美国通史》六卷本最年轻的作者均与会。其中为本书撰稿人的就有10位。


我在开场白中提到:深度研究美国,了解一个真美国,是我们学术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担当的历史重任。高质量的中国美国问题论著不断面世、高质量的美国问题研究成果的涌现、高素质的美国问题研究人才辈出承前启后,寄希望于有更多的邓先生这样的学者和编辑兼备型专家。这也是我们今天座谈会的一个主题。座谈会采取漫谈方式,不设程序,每位与会者都有发言机会,每次发言不超过5-8分钟,可以再次发言。乔还田副总编辑说,这次会议虽然是民间的,但是从头至尾黄社长都一直很关心,他因为参加党校首期十八大学习培训班而未能与会,希望一定开好会,并对“邓大人”表示敬意,希望与会的年轻编辑好好向前辈学习。


会前与会者已经阅读《从战地到史林》,会议讨论的气氛十分活跃,20多人在会上发言,有的发言两三次。座谈会集中谈论邓蜀生从战地记者到出版人和学者的丰富经历和感悟,邓蜀生道路再评价,谈论编辑和学者兼备型专家的意义。谈论《从战地到史林》一书的出版。

 

考虑到,本文较长,下面基本上是按照发言顺序摘要并分批发布的。凡引述发言内容经录音核实,未经发言人审阅。

张惠卿先生是和邓先生同时被人民出版社最早评为六编审之一的,他说,我很佩服邓蜀生,我在看到这本《从战地到史林》,以前还不知道他有战地记者这些情节。他一生坎坷,57年被划为“极右”,20多年,我们这个国家有很多人才被白白地浪费了很多时间。他在人民出版社做了那么大量的工作。64年“四清”时我和他一起,他表现得非常好,不管哪一方面都干得很出色,劳动也非常好,被评为模范,可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又说,“这样一人还评为模范,你们是干什么的”?邓蜀生的经历我最清楚了。我先开个头吧。

 

李剑鸣教授在发言中说,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向邓先生表示祝贺,他是读着邓先生的书长大的。我老记得邓先生写的《罗斯福》我是一口气就读完了,那种激动的心情。(按请见《从战地到史林》第531-532页:“读的时候,完全被书的内容所吸引,并不知身疲眼倦;读毕只觉的满脸热胀,双目朦胧,脑子异常兴奋。我至今仍然认为,这是一部十分少见的历史人物传记,选材精当,运思高妙,叙事畅快,文笔洗练,词句考究,文气淋漓,让人爱不释手,读起来自是欲罢不能。”)他对人物的把握和才情,叙述不是教科书方式,他的文笔才气,特别吸引人。他60年代写的《威尔逊与中国》从材料、文章立意、构思是我国美国史研究的早期的经典之作,我在文章里写道,看后连过隐。他还谈到作为学者型的出版家,我是是收益者,写的小书能够收进去,能够入邓先生的法眼,作为《美国通史》第一卷作者感到非常的难得。今天看到邓先生九十高寿,还精神矍铄,我在这里表达,衷心祝愿邓先生身体健康、生活如意、天天快乐。

 

幸广伟总编在发言中首先代表人民出版社祝贺邓先生大作的出版和九十华诞。他说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要特别感激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我们一起举办这个活动。社长正在党校学习,打了几次电话谈起这个活动,我们两人今天都有会,我在市里有会请假说,社里有个特别的会要先去参加一会儿再来。乔总带领社里同志做这个事情很兴奋和美国史研究会一起来举办。

 

第二,我要表达感谢和敬意,他说要对邓老为人民出版社,中国出版界、学术界、知识界作出的杰出贡献,表达我们的感情。邓蜀生同志九十年的经历,其中对于人民出版社做的特殊贡献是要永远记载在人民出版社的史册中。讲到邓老57年被打成右派,即使遇到这样的人身厄运,依然能够作出这么大的成就和贡献。非常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家津津乐道的《美国通史》,从出版角度来讲这样的著作也是人民出版社最有代表性的学术书籍之一。我和邓老90年代在海南岛见过一面,后来我来出版社新年看望老同志,这是第二次见面。如果没有他的作为学者和出版家的双重身份,这套书可能就会流产了。当然也不仅仅是一套书,他自己作为一个学者对于美国史研究给予的奉献和成果人民出版社的贡献依然是有价值和代表性的。

 

所以因为有了邓蜀生老,80年代才有一批美国史研究著作的问世,那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这对于我们了解世界特别是了解美国的意义我想大家都很清楚,记得当时我们很多人包括一些高层中还有些人对于美国国会和政府的区别还不是很了解。邓老所从事工作的特殊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对邓老人民出版界,知识界,为学界作出的贡献表达敬意。他的一系列著作对于我们研究美国具有开山的意义,那时儿能够找到一本先册子都不容易,而且要找懂外语又和美国接触过的人来写就更不容易了,所以他是编辑家中的典型代表。

第三个层次是,向邓蜀生先生及以他为代表的人民出版社中一批老的编辑家、出版家表达敬意和学习,今天在座来的老同志,都是我们出版社的重要的代表,人民出版社在这一方面几乎是在全国的出版社中很少有的,能有这么多的不仅仅是从事编辑工作,作为出版家和编辑家身份来从业,而且又是在各自相关的领域,能够从事有所建树,能够成为一家的,这样的编辑。

我去年春节前去看望一些老同志家,其中我选了王以铸家,他是希罗多德的《历史》的翻译者。我早就知道但从来没有见过。他住的楼很破旧了,是个筒子楼,一开门,门口就是沙发,然后就是全是堆的书,各种英文、俄文各种辞典等等,我怎么也想不到王以铸先生是住在这样的房间里,当然他谈起来非常睿智。可是像这样的学者在人民出版社,在中国学界有影响的是非常多的。前两年走的林穗芳也是。所以有一批是值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中国出版界的编辑去认真学习的。

所以我去年给我社青年人派了一个活,你们了解一下人民出版社有非常多的学者兼出版家,了解一下,把他们的材料放到网上去。单子从那里来,我请吴道宏同志先列了一个单子,不一定全,他们说我们都很不熟悉。我说,你们做了这些事了解了就会熟悉的,宣传他们就是宣传人民出版社,就是宣传中国出版界,也是为宣传中国知识界做事,后来他们就把这些材料做了词条放在百度上。

我们的编辑确实要向邓蜀生为代表的这样出版家学习,特别是我们人民出版社这样有影响的大社,只有一批或者有更多的像邓蜀生老这样的编辑家,我们的人民出版社才能够作出更多的贡献。

今天在座的有学界非常多的学者,我也要代表出版社向他们表达我们的感激,因为人民出版社之所以有今天特别是有这样的学术成就,是在座的这些学者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支持,,包括剑鸣教授,如果有新的作品,希望继续拿到人民出版社来出版。最后再次向邓老表达我们的敬意也祝邓老身体更加健康。

黄安年插话:我记得两年前我们开过一个座谈会,当时辛总表示,人民出版社更多的出一些美国问题的著作,今天我们美国研究界,很多人在这个地方。)

 

以下待续,照片5张为现场随机拍摄。其中第二、四是张惠卿,第三张是辛广伟,第五张是李剑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6429.html

上一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记我所尊敬的邓蜀生先生
下一篇:三十年的良师益友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2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