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新疆坎儿井面临生存威胁

已有 9333 次阅读 2007-11-2 20:09 |个人分类:摄影图片集锦(F)|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新疆坎儿井面临生存威胁

 

黄安年文  发表:2007112

 

坎儿井工程,同长城、大运河并称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坎儿井在中国集中在新疆,新疆90%以上的坎儿井又集中在吐鲁番和哈密。来吐鲁番参观坎儿井必不可少。

 

坎儿井在维吾尔语中叫“坎儿孜”,是地下水道的意思,现在指新疆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它由竖井﹑地下渠道(暗渠)﹑地面渠道(明渠)和澇霸(蓄水池)四部份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将地下水匯聚。然后﹐在井底修通暗渠﹐将地下水引到目的地,再把水引到地面。资料显示“坎儿井与汉文史书上所说的‘井渠’相似。‘井渠’最先是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前后在今陕西大荔一带开凿的,称龙首渠。史学家一般认为,坎儿井是汉代内地的穿井技术传到新疆后,由新疆各族劳动人民根据自然条件发展改进而成的。”

((http://www.wiki.cn/wiki/%E5%9D%8E%E5%84%BF%E4%BA%95

“坎儿井在清代乾隆时期有个大的发展,最早在吐鲁番,只有30多条,后由林则徐、左宗棠大力推广,发展到托克逊、鄯善、哈密,解放前吐鲁番已有1000多条长达3000多公里的坎儿井,比大运河还长1300公里。哈密也有近500条。1991年仅剩234条。坎儿井不断减少的原因是坎儿井水源减少,现有的坎儿井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于是机电井大量出现。为了抢救坎儿井,增加新水源,哈密人大胆探索在坎儿井中打自流井,试验取得了成功。这种‘井中井’不仅利用了潜水而且增加了深层的承压水补给,使古老的水利工程焕发出新的活力。”

http://www.xjhm.gov.cn/luyouj/jd/20065151807283377.htm

“在20世纪50年代,坎儿井水灌溉面积占吐鲁番总耕面积的70%以上,是维系当地人们生存的生命之泉。近年来,因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坎儿井里的水锐减。吐鲁番地区水利局公布的数据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吐鲁番盆地地下水位已降到20301950年,吐鲁番地区有耕地24万亩,现在扩大到120万亩。为了解决耕地缺水之急,只有开采地表水,在一些河流的上游修建了水库,使得渗入地下的冰雪融水日益减少,坎儿井的补给水源遭遇重创;还有用水大户油田,每年要用水500万立方米。据介绍,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数量已经由50年代的1273条锐减至现在的700条。”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气候变暖,雪线上升和雪水供应大幅度减少,吐鲁番地区水源不足造成对坎儿井水流量锐减,与此同时,参观坎儿井工程商业化运作,超负荷游客影响坎儿井工程的维修,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工程面临生存威胁。我们注意到坎儿井景点的超负荷转运和浓重的商业化气息,游客川流不息,参观坎儿井明渠的长度和商贩摊位的长度是不相上下的。把维护好、发展好新疆古代坎儿井工程放在首位已经成为发展吐鲁番经济和旅游事业时应当慎之又慎考虑的大问题。

 

 

 

网上关于坎儿井的几篇介绍资料:

************************************

(一)坎儿井

 

发布时间:2006-04-04 发布人:管理员

各位在来吐鲁番的路上,一定看到公路边那些排列有序的沙土小丘了吧!那下面就是驰名中外的吐鲁番的坎儿井。俗话说:“地靠水,树靠根,没有水,地不生。”水是绿洲的生命之源。众所周知,吐鲁番是我国著名的火洲,干旱少雨,滴水贵如油。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年蒸发量却有3000毫米以上,只能凭靠北面天山、西面喀拉乌成山的雪水资源,但是这些雪山融水流出山不久就消失在戈壁砾石之中了。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吐鲁番人利用盆地优势,把深层地下水逐渐变为浅层地下水,有效地防止了水量的强烈蒸发。辉煌浩大的坎儿井工程,同长城、大运河并称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之一。

坎儿井,维吾尔语叫“坎儿孜”,原为地下水道之意,是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构成,它是一项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不需动力而将地下水引出地表的地下水利工程。竖井,是用来开挖暗渠,运送沙石及通风用的。井口呈长方形,一般长1,宽0.7,每隔2030米开挖一口竖井,越向上游,竖井距离越长,越是下游,竖井间隔距离越短。暗渠是主体,也就是地下河道,一般高1.7,宽1.2,长35公里。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最长的暗渠达25公里,最短的仅一二百米。明渠就是地面的导流渠,将水引入涝坝(蓄水池)或直接浇灌田地。坎儿井的基本原理是:从盆地地下水溢出带开始向上游水平掏挖,进入蓄水层并尽可能延伸,蓄水层中的地下水不断渗入暗渠并沿渠流出。

坎儿井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丰富的地下水源;二是有一定的坡降;三是有防渗透、防坍塌的土质。而这些条件吐鲁番一一具备。关于坎儿井的起源,流传着三种说法:一是中原传入说。据《史记·河渠书》记载,西汉时,有一位名叫庄熊罴的人上书汉武帝刘彻,建议开凿龙首渠,引洛河水灌溉大荔平原。他说,如果渠修成了,就可以把100多万亩的盐碱地改造成良田。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征调1万多民工修渠。由于傍山的渠岸经常崩塌,渠水无法通过,庄熊罴便带人先在山上测出渠道要经过的路线,沿着这条线凿出一眼眼直井,再把各井从地下挖通,使之成为一条和山两面三侧的地面渠道相连的地下渠道,渠水就从这地下渠道流过山去,到达大荔平原。这种井下相通引水的输水技术,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内地人民大量迁徙到西域从事屯垦,渐渐传入新疆。

http://www.turpantours.com/SHow.Aspx?TypeId=34&Id=44

 

(二)绝妙的生命之泉——坎儿井

  

素称“火洲”、“风库”,气候极其干旱的吐鲁番,很久以来就出现大片的绿洲。这奥秘之一,就是在吐鲁番盆地上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

  坎儿井是劳动人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等生态条件,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水道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多条,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的皮山、库车、和北疆的奇台、阜康等地,其中以吐鲁番盆地最多最集中,达1200多条,总长超过5000公里。参观过坎儿井的人,无不为它设计构思的巧妙,工程的艰巨而赞叹。它是我国各族人民指挥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倘若到吐鲁番旅游,在你乘坐的汽车临近吐鲁番县城时,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壁滩上,就可以看见顺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如小山锥,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从高空俯视,这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而焕发着青春活力的地方。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当水流出山口后,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砂砾石由粘土或钙质胶结,质地坚实,因此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吐鲁番干旱酷热,水分蒸发量大,风季时尘沙漫天,往往风过沙停,水渠常被黄沙淹没;而坎儿井是由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水分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所以,坎儿井非常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一种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竖井愈深,间距愈长,约有3070米;愈往下游竖井愈浅,间距愈短,约有1020。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用的。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连接,可以把几十米深处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

  坎儿井的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 ,就将“井渠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据史料记载,由于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曾得到大量发展。清末因坚决禁烟而遭贬并充军新疆的爱国大臣林则徐在吐鲁番时,对坎儿井大为赞赏。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林则徐赴天山以南覆勘垦地,途径吐鲁番县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吐鲁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粮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粮食、棉花、油料等。现在,尽管吐鲁番已新修大渠、水库,但是,坎儿井在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

http://yfn.com.cn/yuan_zu/ziyuan/xin_jiang/sheng_ming_quan.htm

******************************************

 

(三)坎儿井

2006-07-31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

  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水源,是干旱地取用地下水的一种渠道,古称“井渠”。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以后传到中亚和波斯。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它是把地层中的潜流沿着挖成的暗渠引至地面,再由明渠引入农田或涝坝。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10公里。四季水流不断,水量稳定。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1100多道,年径流量达 2.94亿立方米,它是绿洲的生命之源。

  坎儿井根据吐鲁番盆地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它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左右。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它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

   坎儿井的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据史料记载,由于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曾得到大量发展。清末因坚决禁烟而遭贬并充军新疆的爱国大臣林则徐在吐鲁番时,对坎儿井大为赞赏。1845(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林则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垦地,途经吐鲁番县城,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弱,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吐鲁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粮食、棉花、油料等。现在,尽管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库,但是,坎儿井在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

   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你可以就近到西郊的坎儿井民俗园去参观这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地下工程。

   坎儿井由坚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地面明渠、涝坝四个 部分组成。竖井最深的在90以上。一般长3-8公里 最长的达1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临渠啜饮一杯“天然矿泉美容水”——坎儿井水,或入井下接待室品尝吐鲁番葡萄和哈密瓜,或饮一杯水冲泡的名茶,荡气回肠,妙不可言

http://www.uuxj.cn/article/article.php?articleid=49

 

**************************************************888

(四)坎儿井 karez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回、汉等民族人民利用地下水灌溉农田的一种水利设施。坎儿井与汉文史书上所说的“井渠”相似。“井渠”最先是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前后在今陕西大荔一带开凿的,称龙首渠。史学家一般认为,坎儿井是汉代内地的穿井技术传到新疆后,由新疆各族劳动人民根据自然条件发展改进而成的。它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在阜康、奇台、皮山、库车、喀什等地及陕西、 甘肃部分地区,也有少量坎儿井或遗迹。其水源系山上的积雪融化后渗入砾石层汇成的伏流。人们利用坎儿井及渠道,将伏流引向地面灌溉农田。它的构成分暗渠、明渠和竖井3部分。暗渠系地下的集水道和输水道,有石底和土底两种,也有用毛毡铺底的,长者达十几公里。明渠系接暗渠露出地面、引水灌田的渠道。其下游有时还挖有小型储水池,称涝坝。竖井系地面通向暗渠、掏挖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暗渠上游的竖井较深,可达百米以上,下游的竖井一般只有几米或十几米。每隔1030米挖一竖井,一条坎儿井常有几十口竖井,多者达300余口。为减少地下水的蒸发和防止风沙侵入堵塞渠道,井口常用柳枝、杂草覆盖;到冬季则严加封闭,避免冷气袭入造成冰冻和崩塌。坎儿井不用动力设备便可把水引至地面,结构简单,技术要求不高;水通过坎儿井渠道流动,蒸发也少。缺点是工程艰巨,劳动量大,只能截引第一含水层的最上部,更深的含水层不能利用。冲积扇形地带挖掘坎儿井最为适宜。吐鲁番、托克逊、鄯善、哈密4县共有坎儿井1600条左右,总长达3000公里,可灌溉当地耕地面积的70%以上。

  中亚地区和伊朗也有坎儿井,但在建造方式、技术措施和经营传统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坎儿井 karez

  汇集地下潜流并自流引出地面供灌溉和人畜用水的水利工程。是干旱地区冲积扇地形上的一种古老的水利设施。其优点是不用提水工具,不耗费能源,并能减少蒸发损失和避免风沙侵袭。中国许多学者认为汉代在新疆一带可能已开始使用。世界上,坎儿井主要分布在中亚、中东、北非一带,尤以伊朗为最,其次是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和苏联等。

  构造 坎儿井一般顺地面坡度布置,包括竖井和暗渠两部分(见图)。竖井供开挖暗渠时定位、出土、通风及成井后检修用。竖井的间距,一般上游为60100米;中游为3060;下游为1030米。竖井横断面常为矩形,两边长约1.2×0.8,也有呈圆形或方形的。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工程,首段是汇集及引取地下水源的部分,长约50300米, 需在潜水位下面开挖;其余为输水部分,在潜水位以上开挖,长度视引水处潜水位的埋深、暗渠纵坡、地面坡降而不同,一般35公里,长的超过10公里。暗渠断面以开挖时不影响工人在里面操作为度。为节省开挖量,并在无衬砌的情况下使土层稳定而形成自然拱,可采用窄深式断面,其宽约0.50.8,高约1.41.7。暗渠顺地面坡降布置,同地下潜流流向一致,坡降为0.0015 0.005,比地下潜流的坡降平缓,因而暗渠水流经一定距离后,即可接近地面而把水引出。暗渠的出口称为龙口,其顶部土拱须保持2以上的厚度,龙口以下为明渠和涝坝。

  种类 根据含水层的岩性不同,通常分为两种:①戈壁坎儿井。位于戈壁滩冲积扇沙砾石层地带,含水层好,出水量大,水质良好,且砾石层胶结性好,暗渠一般不易坍塌。但因暗渠引水处潜水位深,坎儿井较长。②黄土坎儿井。位于冲积扇的中、下部,即山前平原的黄土地带,含水层较差,出水量较小,水质略含碱。由于潜水位较浅,坎儿井较短。

  根据引水方式不同,坎儿井又可分为单头坎和多头坎两种。单头坎的引水部分只有一个头,所以出水量较小;多头坎有几个头,出水量较大。

  施工 按以下步骤进行:①根据耕地位置寻找水源地带,确定坎儿井的位置。如灌区距山地近,可从戈壁砾石地带挖坎取水;如灌区距山地远,可从山前平原地带挖坎取水。确定位置和走向后,再确定暗渠适宜的纵坡,以防冲刷。②开挖暗渠。一般从下游开始,先挖明渠和龙口,再在每挖一竖井时,单向或双向挖暗渠,最后从上而下修正纵坡。③挖竖井。挖出的土堆在竖井进口附近,形成环形土堆,以防止戈壁滩偶然出现的洪水漫入坎儿井内。井口处传统上用树梢、禾秆和土分层封盖,现开始采用预制混凝土板封盖,以防大风把沙土刮进暗渠,并避免冬天因暗渠冰冻而造成塌方。④修建附属工程。自坎儿井龙口以下,接修一段长几十米至数百米的明渠,末端建有涝坝,即小水池,其面积约 0.51亩,水深约1左右,以调节昼夜水量并提高水温。涝坝周围需绿化。

  新疆坎儿井 历史上在天山南北坡和昆仑山北坡较干旱缺水的县均有坎儿井,现仍继续使用的主要有新疆东部天山南麓的哈密县和吐鲁番盆地的鄯善、吐鲁番和托克逊县,总流量约143/秒,可灌溉农田30万亩左右,平均每道坎儿井灌溉250500亩。新疆坎儿井的暗渠全长超过5000公里,对农牧业生产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尚存在问题,如布局零乱、局部地区密度过大、水流互相干扰,水量不能随农业生产的需要调节,暗渠经常塌方,施工劳动强度大,冬季不灌溉时浪费了水资源,且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以及暗渠渗漏量较大等。须进一步规划、调整,研究增加水量和非用水期的调蓄措施,减少水源浪费,扩大灌溉面积。同时还须进行必要的衬砌加固,改进挖掘技术,使之成为一种理想的地下引水灌溉设施。(见彩图)

 

坎儿井 kanat

  干旱地区利用水平隧洞导引地下潜流,实现地表自流灌溉的暗渠工程。世界上最早的坎儿井出现在亚美尼亚。中国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当地气候干燥,夏季高山积雪融水渗入戈壁,形成较丰富的地下水潜流,可以利用。新疆坎儿井的起源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①由西汉时关中的井渠演变而成;②当地各族人民因地制宜的创造;③导源于波斯,由中亚传入。

  坎儿井一般顺地面坡度布置,分竖井和暗渠两部分。暗渠首段是集水部分,中间是输水部分,出地面后有一段明渠和一些附属工程。开挖时先打一眼竖井,称定位井。发现地下水后沿拟定渠线向上下游分别开挖竖井,作为水平暗渠定位、出渣、通风和日后维修孔道。竖井间距大致与竖井深度成一定比例。暗渠长度从几公里到20km。用暗渠输水在干旱地区可以大大减少蒸发量。暗渠在下游出口(称龙口)接明渠,一般还引入蓄水池(称涝坝)中,以调节灌溉水量(见图)。一条坎儿井灌田数十亩至数百亩不等,一般都由个人经营。据《清史稿》等资料记载:吐鲁番地区坎儿井19世纪中叶仅有30余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后,增加60余处;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入新疆又发展增开185处。民国时吐鲁番、鄯善、库车、托克逊、哈密等地已发展至1000余条,以吐鲁番最多。据20世纪50年代估计,新疆坎儿井在1600条以上,总长度不少于5000km

坎儿井

  中国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干旱地区特有的灌溉取水工程。是应用井渠法于新疆地理条件创造的灌溉方法。其起源有3种说法:①由西汉时关中的井渠演变而成。②当地各族人民因地制宜的创造。③导源于波斯,由中亚传入。坎儿井由地面渠道(明渠)、地下渠道(暗渠 )和涝坝3部分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求水源,每隔一定间隔打一深十几米至几十米深的竖井,将地下水汇集,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引水下流,至平原入明渠,用以灌溉。一般长约3千米,有的可达2030千米。一条坎儿井灌田数十亩至数百亩不等。据20世纪50年代估计,新疆坎儿井在1600条以上,总长度约5000千米

[编辑]

补充

1.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一种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竖井愈深,间距愈长,约有3070米,愈往下游竖进愈浅,间距也愈短,约有1020。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的。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联接,可以把几十米深处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

坎儿井的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据史料记载,由于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曾得到大量发展。清末因坚决禁烟而遭贬并充军新疆的爱国大臣林则徐在吐鲁番时,对坎儿井大为赞赏。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林则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垦地,途经吐鲁番县城,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弱,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吐鲁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粮食、棉花、油料等。现在,尽管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库,但是,坎儿井在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

吐鲁番现有坎儿井,多是清代以后陆续建造和维修的,老井有百岁高龄。1845年,林则徐勘察吐鲁番水利时,曾在日记中惊叹这一奇特工程为“诚不可思议之事”。

2.kariz well

利用竖井分段开挖的地下暗渠。用以汇集山前冲积扇的地下水,自流引出地面进行灌溉的水利设施。

新疆一带的一种灌溉工程,从山坡上直到田地里挖成一连串的井,再把井底挖通,连成暗沟,把山上溶化的雪水和地下水引来浇灌田地。

 

(五)坎 儿 井

2006-5-15

  坎儿井在中国只有新疆才有,而新疆90%以上的坎儿井集中在吐鲁番和哈密。当人们踏进神奇的新疆土地时,在哈密绿洲边缘的戈壁滩上,你会发现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圆开土圈,犹如月球上的环形山,一串串、一行行从天山脚下通各绿洲里边,这就是极端干旱地区的“地下运河”,人类创造的一大奇迹——坎儿井。坎儿井分为竖井、暗渠、明渠、龙口四部分,依地势自高向低修筑,每条坎儿井大约由数百个竖井组成,长约3公里,每个竖井口上面封盖着既能避免蒸发又能使流水下渗的树枝,外围堆一防止被风沙和洪水淹埋的土坝圈,竖井下面是互相沟通的一道暗渠河流,下游出口后便形成流在地表的明渠来灌溉农田。坎儿井究竟最早是来自汉武帝时陕西大荔,还波斯(伊朗),或者当地人民自己创造,只能留给历史学家去探究,但它巧妙地利用自然坡降进行自流灌溉,用暗渠引水避免了各种损耗,扬长避短,节水节能,这是何等的科学,人与自然又是多么和谐。坎儿井在清代乾隆时期有个大的发展,最早在吐鲁番,只有30多条,后由林则徐、左宗棠大力推广,发展到托克逊、鄯善、哈密,解放前吐鲁番已有1000多条长达3000多公里的坎儿井,比大运河还长1300公里。哈密也有近500条。1991年仅剩234条。坎儿井不断减少的原因是坎儿井水源减少,现有的坎儿井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于是机电井大量出现。为了抢救坎儿井,增加新水源,哈密人大胆探索在坎儿井中打自流井,试验取得了成功。这种“井中井”不仅利用了潜水而且增加了深层的承压水补给,使古老的水利工程焕发出新的活力。

 

(六)“坎儿井”的尴尬

记者 邢兆远 通讯员 王春江

            举世闻名的吐鲁番坎儿井,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步入今天,因其凝结着巧夺天工的智慧和滋润万物的恩泽,被誉为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的“古代伟大工程”。谁曾料想,今天受到重创的坎儿井陷入尴尬境地,其命运如何?

              诞生于火州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是当地人民在“丝绸之路上你来我往的交流活动中”因地制宜发明的地下水利工程。千百年来,它将清冽甘甜的雪山之水引到戈壁荒滩,滋润着干渴的绿洲,养育了一代代儿女。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竖井为掏挖地下渠出土和通风的通口,暗渠坡度舒缓,逐渐接近地表,最后延伸到地面为明渠,涝坝则是调节水量的蓄水池,水“自动”从地下流入地面,无需任何动力。鼎盛时期的吐鲁番坎儿井总长度达5000多公里。

              在20世纪50年代,坎儿井水灌溉面积占吐鲁番总耕面积的70%以上,是维系当地人们生存的生命之泉。近年来,因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坎儿井里的水锐减。吐鲁番地区水利局公布的数据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吐鲁番盆地地下水位已降到20301950年,吐鲁番地区有耕地24万亩,现在扩大到120万亩。为了解决耕地缺水之急,只有开采地表水,在一些河流的上游修建了水库,使得渗入地下的冰雪融水日益减少,坎儿井的补给水源遭遇重创;还有用水大户油田,每年要用水500万立方米。据介绍,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数量已经由50年代的1273条锐减至现在的700条。

              人们怀着复杂的感情开始关注坎儿井。主张全面保护坎儿井的人士,从文物古迹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据理力争。他们认为,坎儿井作为古代新疆人民的伟大创造,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闻名中外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中外游客逾百万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关专家、学者呼吁,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坎儿井。吐鲁番地区的人大代表在今年初曾提交了“抢救吐鲁番古老水利设施——坎儿井”的议案。据悉,吐鲁番地区每年仍投入400多万元用于坎儿井的淘捞、维修加固和向上延伸。

              然而,有些水利专家却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吐鲁番地区水利勘察设计院原院长卢震认为,坎儿井作为一种古老的水利灌溉设施,尽管它曾发挥过无与伦比的作用,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它的作用已经终结。水库和机井则不同,需要用多少水就取多少水,用不了的储存起来,即方便又利于控制水量。坎儿井的不足之处非常明显:夏季容易干涸;冬季水多时又无用武之地,只得任其白白流走,无法蓄存;修建坎儿井的工程即艰辛又危险,而且造价极高;坎儿井的重要组成部分竖井,每隔20左右就有一个,一条坎儿井少则几十眼,多者达二三百眼,这些竖井对基础建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对坎儿井的生存造成致命打击的水利工程正在建设,吐鲁番的二塘沟水库已被批准立顶;阿拉沟水库项目建议已完成并上报;红山水库、葡萄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列入国家计划;新建防渗渠260公里,维修153公里。水利专家们诘问:难道为了保护坎儿井就不修水库了,不搞节水技术了,不发展经济了吗?

              吐鲁番的一些市民们对记者说,作为历史文化景点,毁掉实在可惜;但建设节水工程发展经济,它必然会受到重创,这怎能两全?

http://www.dilizx.com/powereasy/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2

**********************************

附图35幅,其中前30幅为即时拍摄。

31-32 http://www.turpantours.com/SHow.Aspx?TypeId=34&Id=44

33-34 http://www.wiki.cn/wiki/%E5%9D%8E%E5%84%BF%E4%BA%95

35 http://www.dilizx.com/powereasy/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165.html

上一篇:08奥运会期间全球亿万网民同时登陆奥运会网站怎么办?
下一篇: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口碑史料抢救工作需要应急机制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