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无奈的选择:基础科学在工业上的应用 精选

已有 3638 次阅读 2016-3-10 17:4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石油欧佩克组织的出现。对石油的强大需求迫使石油公司加大石油勘探上的投资。尤其是石油地球物理方向的投资。其中的测井技术方面的研究很值的回顾。

      所谓测井,就是在石油钻孔打出来后,用物理探测装置测量地层物性参数,如质量密度,元素成分,波速,电阻率,介电常数,放射性等等。

由于钻井液(含岩石粉尘)的存在,必须把探测装置贴紧到井壁上。但,即便是如此,由于井壁并不是理想光滑的,两者间存在泥饼的干扰(泥饼效应)。从而,就物性参数测量而言,其误差之大使得人们有足够的理直气壮的理由来否定此类物性测量的有效性。

从理论家和实验室研究者的角度看:这类测量信噪比大到1:1的量级。甚至于大半信号是噪音。如果由他们来论证的话,此类科研项目就象是开玩笑。

但是,从石油勘探工程师的角度看,无论噪音多大,只要目标信号在定性上能够区分某几类地层,或是能反映地层的某类属性,那就值得开发此类技术。

所以,这是从需求角度看的、无奈的选择(基础科学在工业上的应用)。

以中子-中子测井为例(发射中子,接受散射中子),目标的质量密度越大,散射中子的强度越大。量子理论支持这个结论,从而这就是技术开发的理论基础。从需求角度看,项目论证通过。

如果用当前流行的专家论证来评论,会问:这只是定性的,有散射截面的理论公式吗?答:有。再问,接触几何校正的理论公式有吗?答:没有。再问:泥饼吸收校正的理论公式有吗?答:没有。结论:你们的散射截面的理论公式根本上就不正确。从而,一经论证,项目就被否定了。

我国从事此项技术开发的研究者的特点是:从理论上无法说服自己(不信),但是,因为文献报导上国外用了(开发成功了,所以,开发是可行的。

那个时代的很多项目都多少带有这个特点:因为国外按这个理论路线搞成功了,所以我们按这个路线搞研究就一定可行。这个时代特征(成功经验)一直延续到现在。是模仿性科研的实践基础。

需求推动的科研论证的要点是:是否是满足需求的必要研究,或是最可能的路径。如是,就不追究理论的具体细节,而是原理(原则)没有问题。

就科研而科研的论证要点是:立论的依据、细节,实验(条件)的理想性,公式的完善性。它不会接受信噪比可能大到1:1的量级的任何理论计算结果,或用信噪比大到1:1的量级的实验数据导出的结论。它追求理论观点上的完美性。偶尔的接受定性的结论。

   也就是说,就科研立项论证而言,需求推动的科研,和为科研而进行的科研,的确是两条道上的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961823.html

上一篇:从事科学研究是否就高人一等?
下一篇:生物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的构词法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4 姬扬 韦四江 农绍庄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