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技信息污染有多严重? 精选

已有 5942 次阅读 2014-7-16 18:0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不管你是否乐意,你只要使用网络、电视、或广播,甚至只不过是从商场路过,每天都能看到或听到大量的“科技知识”,多数是关于神奇产品的,神药的,养生的,美食的,等为商业性推销而“创立”的“新科技”。商业资本为追求利润而“创造科技知识”已经是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对多数人,这类科技信息污染还是容易识别的。

   这类科技创新行为特别的强调“客观性”。早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大商场就出现了“计算机算命”,它很“客观”,你把生日、身高、等个人信息输入,它就打印出一条算命结果。商家说:它不相算命先生那样一会一个说法,算命结果很“客观”。这显然是曲解科学上的客观性。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商家开始印小报,编小文章,以各类头衔的专家口气或笔法写出各类“科技知识”。这类小报夹在正规报刊之中,大量发行。这类科技创新行为特别的强调“可靠性”。也就是:利用人们当时对报刊的信任而使自身创新的“科技知识”获得“可靠性”。

   以上的小儿科手法演化为现在的网络、电视、或广播上的节目或长时间重复的广告专题片。

   到了本世纪,编辑出版专刊的有了,但是这类刊物太商业化了,“权威性”不够。有人就想到了在学术期刊上玩。这类玩法就高级多了。

   以上的科技信息污染是人们熟知的,也是社会很放任的。商家嘛,不就是为了挣个钱吗?

   在近几年,科技界突然的承认:正规学术期刊上有大量的科研论文也成为科技信息污染源。这却是社会各界所未能意料的。

   我们总不能承认自身发表的研究论文是科技信息污染源吧?过去学界不愿正面承认,就搞了一条曲线的评价道路。有人设计了一个办法:把期刊分成各类等级,高等级期刊上的是好论文,而低等级期刊上的是不好的论文(视同为科技信息污染源)。

   这个办法基本管用,但是,不到10年的功夫,高等级期刊上的造假论文事件多次发生,而其影响也的的确确是配得上科技信息污染源的称号。

   无论学术界如何的辩解,也无论学术界如何的发表各类保证,一个客观的事实摆在学界面前:正规学术期刊上有大量的科研论文的确是科技信息污染源。

   用形式主义的办法(期刊等级及各类量化指标)识别科技信息污染源的实践没有多大成效。为了减少在正规学术期刊上出现科技信息污染源类的论文,审稿的论题被提到水面,学界把通过“严苛”的审稿来排除污染源类论文的努力看得很重。但是,早在30年前的有关研究就表明,“严苛”的审稿:既不能把错误(含造假)类论文排除出去,也不能保证值得发表(有重要进展性)的论文得到发表。“严苛”审稿的本质作用纯粹就是中庸之道,以及排版印刷上的质量把关。

   科技信息污染有多严重?估计还没有那个机构能给出答案。在今天再来反思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情报学研究,尤其是关于“情报”概念的各家争论和论述,我们是否可以说:把正规学术期刊上的科技信息污染源(坏的科研论文)识别出来是当时的紧迫课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812213.html

上一篇:评价标准:外在的和内在的
下一篇:利他性和利己性的科学技术研究
收藏 IP: 60.6.125.*| 热度|

26 朱晓刚 姬扬 孙旭龙 关法春 孙学军 徐耀 武夷山 郑永军 李健 谢平 孙友甫 周春雷 张辉 刘洋 许培扬 赵凤光 章成志 李土荣 梁光河 水迎波 Vetaren11 zhangling ybyb3929 truth21ct shenlu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