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学研究结果与科学研究成果是两回事 精选

已有 9100 次阅读 2014-3-15 17:3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般的说,研究者在主观上可以认为他做的是科学研究,也可以在主观上认为自身的研究结果有科学性,并可能力图用论文发表或其它方式来获得外部环境的某种认可,从而期望外界认定他的研究结果为科学研究成果。这是一个研究者很自然的想法,无可指责。

      然而,研究结果一般的说是很难上升为科研成果的。

      无论是如何使用语言文字,也不论是使用何种文字,至少我们可能会去检验:1)研究的出发点或基础是否可靠?2)研究方法是否具有科学上的严格性?3)对被研究对象本质的解释是否有实在的理论论据或是事实依据(如实验依据,观测事实)?4)其结果是否限于该研究工作所能做出结论的范畴?5)所做的研究是否重复性的?或所得到的结果是否已知的?

      如果对这5个条件都给出正面的答案,那么一般的说是被看成是科学研究成果的。

      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也由于具体的人掌握的科学理论和事实是有限的,而且,每个人多少是有个人独特观点的,从而要对这5个条件进行审查是很难很难的。

      这样,把科学研究结果等同于科学研究成果就总是可能的,至少通过某种“操作”是可能的。这就是科学不端行为的客观存在基础。

      这样一来,科学界也就必须把海量的科学研究结果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找出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这种研究工作就是理论科学研究工作。

      虽然不同的科学理论是并存的,但是其原则是相同的:一)理性原则;二)实证原则。一般的说,由于原则的本质有同伦性,不同的科学理论也有同伦性,从而形成一种相互竞争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意义上的争论最终是促成新的科学理论的产生,作为一种协同性的产物。

      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是科学理论进步的推进剂。而一般意义上的研究结果只不过是原材料而已。

      无可否认的现实是:原材料很多很多,要找出能作为科学理论进步的推进剂的材料却很少。

      我们总是能做出大量的研究结果(科学的或不科学的),只要有人、财、物。这不难办到。而要做客观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就难了,研究者至少得是在所研究的学科上有深刻的训练才行。即便是如此,能否在客观上满足前面的5个条件也是没有绝对把握的,偶尔迷糊是可能的。

      反之,如果我们放弃5个条件中的某个条件或某几个条件,而强行的把声称为科学研究的结果等同为科学研究成果,那么我们需要做什么呢?第一件事就是先否定理论科学研究,其要害在于科学理论的研究是以科学研究成果为原料的,而一旦把研究结果等同为“科学研究成果”就总能找到否定特定理论的“科学研究成果”(研究结果)。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做漠糊变换,使用漠糊变换法论证所做的研究是“科学研究”,从而以漠糊逻辑来“证明”得到的是“科学研究成果”。

      这类行为在当下科学界很普遍。使人真正的开始重视几十年前未来学家提出的警告:信息海洋的风暴也是有灾难性的(会淹没人的)。

      搞科学研究就是在信息海洋的风暴中航行,不服从科学理论指导的研究就是满无目标的漂流。而使用科学理论指导的研究就必须面对狂暴的信息风暴。无论漂流的距离有多长,它到不了科学的彼岸。而面向科学彼岸的航行,距离虽然很短,却总是被风暴所阻,然而,迟早是能到达彼岸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776239.html

上一篇:证无可证也就不必再证
下一篇:专业的名称:形式主义的典范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9 尤明庆 梁光河 王永林 孙学军 徐晓 戴德昌 周健 李璐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1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