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百家争鸣:普及性与领先性

已有 3370 次阅读 2012-6-26 17:4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每当一个科学大师故去后,总是在歌功颂德时指出其在那方面、那方面是国际领先的,那方面、那方面是国内领先的,其伟大意义为何。这种说法源于某个权威性机构的正式文本。

       此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重复这类说词。既无考证,也无质疑。这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定论。

       但是,在另一方面,大多数读者云山雾罩的不明其中含义。

       为什么?

       很简单,科学大师的成果没有被普及开。

       人们可以很简单的反驳本文的论调:科学大师的成果是很高、很高的,不是尔等普通人能搞清的。这类反驳希望得到的回应是:我等真是望尘莫及。

       然而,除了感慨,我们还有什么呢?

       我有时总会不自觉的想到一点:如果大师的领先性成果我等无缘得以一见的话,也是我等无力加以领会,更不用谈发挥的话,那么,这是我的悲哀还是大师的悲哀呢?

      

       我看过三套科学大师的文集。一个是冯-诺依曼的,编者说:为了今后的读者能看到大师的文章,特编此文集(包括未公开发表的);一个是Truesdell主编的,编者说:为了今后几十年后的读者能看到他们曾经研究过的论题,为了避免几十年后的读者找到相关文献的困;一个是毕奥特的,这是作者自己制作的PDF光盘,作者说:为了几十年后的读者能够找到这类文献。

       在近几年,我从科学大师个人网站上下载过好几个大师的文献库,也可以看成是文集吧。

       为何大师本人及其继承者如此看重普及性呢?

       我想,答案是明确的:科学大师们希望后人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超越他们。

 

       一个在研究中的学术体系,如果没有人(尤其是几十年后的人,甚至于是几百年后的人)能有机会接触到完整的它,甚至于也无法得到相关的原始文献,这个学术体系是没有前途的。

       由他们个人的体验,如果不把他们的工作普及出去,类似问题将被后人重复来重复去的,但是,还在他们邻近的水平上。这是一种浪费,因而,出版发行这类文集是在一种责任感驱动下完成的。

 

       那么,我国学术界暴露出来的大问题是什么呢?

       学术成果的普及性不足。

       离开了普及性,也就远离了在工业上潜在的应用性。

      

       即便是我们能在很多个学科都举出大量的例子来说明有多少个、多少个国际一流大师,但是,如果他们的论文或专著我们无缘得以一见的话,那么他们是“存在”呢?还是“幻影”呢?

 

       我们能够定购的期刊是有限的,因而,除了少数经费多得不得了的单位,大多数读者是无缘得以一见大师作品的

 

       网络的存在给出了新的机会,因而,能否利用和自身能有多高的理解能力就是关键所在了。

       这是一个“非正统”理论学术得以流传的时代,你适应这个时代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586123.html

上一篇:谷超豪与中国数学教科书改革
下一篇:学科学术体系的建设是最根本的科学研究任务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5 曾庆平 朱桂海 王德华 叶威源 马德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