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有组织的学术攻关停止了

已有 12123 次阅读 2018-8-9 17:2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军事上,胜利方有个术语,“有组织的抵抗停止了”。这意味着交战的一方获胜,一方失败。敌方“有组织的抵抗停止了”意味着战略上的失败和战术上的失败。

 就我个人观察而言,我国科研群体,在实行论文发表评价机制以后,历经30多年的论文作者群更迭,对于大多数学科,有组织的学术攻关停止了。

 有组织的学术攻关停止了指的是:个体退出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取得显性进展的科研论题(原因是论文发表可能很困难,或是无法形成可发表的论文)。

 这种退出的群体性效果就是:不能形成面向学术基本问题(或关键问题)的基本研究群体。因为没有“兵源”的补充,即便是有“大将”,或是“元帅”,也无法实质性的展开学术上的攻关性研究。

 当然的,在我国有很多“大将”,或是“元帅”勇挑重担,以很大的努力组织“学术团队”,面向学术的关键问题而展开研究。

 然而,在论文发表压力下,具体的研究个体(团队一般成员)却总是力图摆脱“大将”的约束,从而这类团队更多的是通过“权力”来落实所有成员都来“攻关”。这是科研组织上的低效。

 另一方面,由于“学术团队”的组建还受到依托单位的严格约束,它的运作受到关于“研究任务”完成程度的“考核”,因此,“大将”,或是“元帅”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性权力来约束有成员都来“攻关”。

 这样,此类“学术团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松散的、小小的“科研单位”。由于它的组织性远远的无法保证有组织的学术攻关,从而也在实质上难于取得关键性学术进展。

 在这个大背景下来看,各高校努力引进“大将”,或是“元帅”的基本目的是用“新建(待建)的学术团队”来替换“老的学术团队”,与此同时,接受以往的经验教训,给新引进“大将”,或是“元帅”高度的权力,同时辅助于经济上的利益,来试图实现“有组织的学术攻关”。

 各类学术帽子的出台,从客观效果看,等同于“因为有组织的学术攻关停止了,需要另寻“大将”,或是“元帅”,来组织有效的、新的学术攻关“。

 这表明,我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科研大局是“启动有组织的学术攻关”。

 而首当其冲的问题还是老问题:科研的“大将”,或是“元帅”,如何判别?

 多数高校的领导,出于“责任意识”,全力的参与“大将”,或是“元帅”,的选拔。但是,为了有个合理的“交代”,并不敢使用严格的学术标准,也不敢接受以严格的学术标准而推荐(或是自荐)的“大将”,或是“元帅”。
 这样,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等待,或是采用“客观”数据标准。或是,使用已经被有关部门给了帽子的“大将”。

 就管理学原则而言,这实际上是一种“不作为”。也就是,为了避免可能承担的责任,拒绝做出独立的判断。把实质问题全盘的推给上级。而满足于基于上级决策下的具体落实。关心落实,而不关心是否在实质上“启动有组织的学术攻关”。

 由此推论,帽子工程的有效持续时间会很短。因为,目前的国际环境在压迫我国“启动有组织的学术攻关”。由于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不作为,在宏观层面,有效的“启动”办法(文件)可能会在近年出台。其核心是使用严格的学术标准。

 由此推测,目前的多数“新建(待建)的学术团队”的生存时间都很短(5年左右)。事关企业的切身利益,在近年,企业将对科研的相关问题发表急不可耐的言论。若干年后,企业(尤其是国企)将主动干涉和介入科研评价(体系),而不是目前的观而不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1128416.html

上一篇:隐蔽在技术背后的学术瓶颈问题
下一篇:如何界定非共识性理论
收藏 IP: 101.23.39.*| 热度|

25 尤明庆 檀成龙 武夷山 陈楷翰 汤茂林 李健民 杨正瓴 高峡 苏德辰 徐耀 李毅伟 晏成和 赵杰 邹德虎 李剑超 季丹 张成岗 曹俊兴 王启云 周忠浩 姬扬 陈精明 刘俊华 张坤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