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何在多,斋中墨生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关燕清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博文

半生集(006)— ​读《何处是一泄》

已有 5227 次阅读 2010-6-1 14:40 |个人分类:一脉书香 读书卷|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何处是一泄?





读《何处是一泄》

/关燕清

 

这应是《物理人生》作者写得最唯美、最有生命力的一篇。大凡文章写得清丽自然,写得跌宕起伏,写得动人心魄,都是有原因的。而这篇文章多半是因为作者在山水之中,尘世嚣声远,灵魂如风的缘故。每当置身于凡界的高处,展开天然之容,清雅之姿,纯善之心,便可待知音。如古人于山崖盘坐抚琴,惟有清凉境,不狂,也不躁。

 

“西湖太过婉约,柳浪闻莺太过风花雪月”,于是,便有如常的偷闲,便有淡淡的追随,和一声,又一声的轻轻的悟叹:仙境却在此间!于是,长袖冉冉,衣袂猎猎,玉足纤纤。于是,我们便可以跟随作者的足迹,欣赏“西施故乡凄美山之形态与水之动力学”了。

 

“简陋的班车从诸暨县城往西南方向走,不过区区40多里,就开始将浙江南麓的青山绿水缓缓拉到我们眼前。。。”秀景随作者的视线推移。那日的诸暨,想必也是季节春夏,不寒不暑,凉风袭面,青碧如染,正是游览领略山水中万般妙趣的好时节。

 

于是伴随作者一路走过,任由江南的气息浓洌扑鼻。惟见一条延绵无尽的山路,半露半藏着它的佛理禅机。在那一片山中,是否有一条溪涧,陪伴着山势蜿蜒?涧水一定清澈如镜,倒映着江南的青山和蓝天。是否还有弥漫的辉光唱着柔静的歌谣,在涧水上轻漾,令作者的内心可以从容感受古人说写的“江上红日低,岸边寂寥垂。崖下三尺土,水面一抹邑”的恬然?是的,山岩虽已剥蚀裸露,却更显风骨,可知菩提清缘;水仍晶莹涵绿,可静观,可遐思,何妨消殒其间?

 

“第五泄看起来非常壮观,大约二十米高的大瀑布从半山腰的石台上倾泻而下,形成浪花与水气交织的一幅白绸布,飘逸而激越。瀑布脚下站满了前来游览的人们,大家争相踏上瀑布底下的那几块大石头,背朝水帘咔咔地照相记录,以示曾经光临著名的五泄峡谷。。。”

 

裹在阳光中的大自然总让人有满怀的悴不及防的欣喜。芸芸众生,大都乐此。照相嬉戏也是一种心灵相偎的形态与特征吧?我想,水的灵气,水的姿色,水的性情,水的味道,观这第五泄就能体味个大概所以。一般来说,不太张狂的山水犹如仙女摆动纤细的腰肢,含羞脉脉。冥顽好动的山水则像巨龙野马,昼夜奔腾,昭示着生命的潇洒与豁达。风姿绰约如黄果树瀑布的,则如大潮拍岸,拥着岁月的馈赠,应验了徐霞客“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的美妙诗文。

 

“要去看第四泄,必须得开始爬山梯。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游客会踏上去,上下几轮,到达山腰中的一块平地,那里是另外一种瀑布。水流在缓缓的石坡上欢乐跳跃着,一样地湍急和温柔。从这里往上看,视野开阔,景深音沉,万千皱波复翻飞,一千年长几何?。。。景是好的、动人的,人未必领悟和融合,因为那是天地的安排。而我们即便玉树临风抑或是窈窕款款,依然没有溪流涓涓之幽长。”

 

这四泄风景更令读者遐想和咀嚼了。走进她,观万千皱波复翻飞直落千尺,仿佛能看到年少轻狂而静静流逝的那些岁月。。。也常有山重水复,也难免柳暗花明。。。观览胜景的妙处多在山上,便要登爬。上山的路,多弯弯曲曲,不知所终,与很多人的人生历程相似。笔直的山路缺乏意韵,倍显枯燥。说起来,人的一生荆棘如柱,欢乐姿肆很少。然而,即便有朔风尖啸而过,哪一条岔路不照样有晴翠绵绵,芳草芊芊?人生又何必在意品尝这起落曲折的滋味。

 

在高处看瀑布,引轻盈鸟鸣、清冽笛声。可知千年前的古人早已领略了其中的盎然妙趣,并喻为人生的一种境界。如李白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诗两首,其一曰:“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游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但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今时,游客观瀑身处的场景与前人未必相同,然而,那份揽山水之萋萋,娱耳目于淡淡的怡悦则是相通相觉的。相隔千年的心灵能相视一笑,那便是知音。只有在那一刻,营营于都市的游客才会有“我疑天仙织素练,素练脱轴垂青天”的悠远情怀。

 

“继续爬二百级山梯,溪水不再将大地当成奔流而下的筹码,她们安静地在那宽阔的石滩上漂浮着,形成一汪悠然自得,这该是“三泄”和“二泄”了吧。石滩上已经只有区区几位男女,或坐或站或匍匐地上与泄水交流、与溪声共鸣。这里不再有壮丽的景色。。。。离“三泄”不远处的“二泄”已经变得很小很小了,小得连附近少数的几位文人骚客都不再关注,以为天下如此淳美之地不再需要探求和询问,以为有了“三泄”“二泄”就达到了善的心、静的思、远致的终点和亲近的初端。”

 

如作者所说,大凡踏上一定的高度,人容易停歇。那个时节,你只道是俯瞰山下,观田畴如织,听江水无声。当见一片平阔的青葱苍翠,心中已觉一阵沁凉。让人相信泊附水湄、无拘无束的体验,相信岁月如流、沉静如我的馨香。偶尔还能看见水边的苇草上泊着一只蜻蜓,任轻风袭来从容不避。或是一只伤翅的蝴蝶,依然款款飞进了花丛。这一时刻灵魂被轻轻触动,心怀被淡淡滋润,生命便有了一份永久可以记取的美丽。

 

“可是,我们还想继续往前方去求索,想看到“一泄”在哪里,芳容几可乱匠心否?。。。。当然,前路毕竟非茶翁所言,很快就进入到峻拔高险的境界。先沿峭壁攀登,路面崎岖难行。满眼望去,群山寂静,幕抑天低。。。周围郁郁葱葱对于我们似乎已经毫无意义,唯有我们的心灵堪比天高,要将我们的身躯与小亭子融为一体,领受这份孤独和苍凉。”

 

亭,定是建在一方巨岩之上,苍凉中透着几分孤独。亭外或许立有一碑,刻有古人所撰诗文,只可惜碑文划痕累累,不能畅读。作者登上顶层,则“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超然物外之感油然而生。山风悠悠,云影融融。这时的作者感到享受人生,再也不是那么虚幻,而是如此真切。这纷乱的尘世,总有平衡颠覆后的和谐。知性山水,有着无处不在的平凡哲理。谛听凉风在林梢徜徉的足音以及那些若有若无的蛙唱鸟鸣,即便有一时的困顿昏然,心也能沉静如洗,只想和着天籁低吟。

 

“离开亭子往前,就是峡谷深处下山的路了。那是一条沿陡坡蜿蜒曲折的石头路,滑而不绝、褐而不灰,每一块都炯炯有神,注视着我们。我们相互搀扶着蹒跚而下,感觉相当困难。。。。随后的一个多钟点,我们在寂深的谷底下穿行,路面潮湿而原始,似乎很多年未有人造访此地。松枝路、青石桥,山风欲来映远箫。。。这应该就是五泄的西溪古道了。古道坎坷多少年,忽闻正午恋歌声;追寻“一泄”三千里,幸有西溪载婉程。”

 

该是斜阳日暮,寒意渐入的时分了。不知怎么,读到这里,想起席慕容的那首《山路》来。在我的思绪中,那条古道山路一定是静静地卧着,有一种沉思,或一种静待,或一种不焦不躁无求无欲的模样。一切似乎都空了,惟有一片圣洁纯净的芳香。只是忽然想到人生困顿中偶获的一种禅境。而在那苍凉清寂山路的尽头,定会有一树树的红,一丛丛的绿,一簇簇的粉白紫蓝。年复一年。。

 

翻读物理人生《何处是一泄》,你会在不自觉中就有了一种认同感。人们都说喜爱山水野趣,喜寻宁静而远离纷扰,但未必深知山林、江水对于生命的给养。“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自然界雕塑某一种美景或是逆境,可劳人筋骨,磨人情性,炼人胸次,怎就不是一种隐喻和催发呢? 即便有风雨,即便会感到窘迫、焦躁、茫然、委屈、愤懑。。。是否还能发出“何处是”的询问?再就是不论面对什么,都能卸下荣辱,含笑接纳,并因之从容而勃发?

 

正如山区的茶人常说的:只要攀爬过这样的山路,以后碰到什么样的路都敢闯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667-330946.html

上一篇:半生集(005)—广州之约
下一篇:半生集(007)—高跟鞋与木栈道
收藏 IP: 183.63.97.*| 热度|

18 罗会仟 郑融 陈绥阳 曹广福 王德华 罗帆 钟炳 刘圣林 赵宇 杨芳 张天翼 陈辉 鲍海飞 李泳 唐常杰 丛远新 焦宏远 Pansh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