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与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xiang 本博客的主要内容为学术出版,数字出版,和开放获取。

博文

浅谈数字出版与知识经济 精选

已有 3578 次阅读 2010-3-31 20:04 |个人分类:数字出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数字出版, 版权, 知识产权, 知识经济, 内容为王

毋庸置疑,知识经济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和共识。我们无需像几年以前那样炒作“知识经济”的概念,向政府官员、企业家和知识分子来灌输知识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今天,知识经济就如同市场经济一样,是这个世界运转的基本规则之一。
 
知识经济的核心要旨是:知识在整个经济生态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知识是最具有价值的资本和最稀缺的资源。虽然,我国依然是房地产主导的经济模式,知识的价值被远远低估。山寨产品、侵犯知识产权、拷贝克隆等等事件屡见不鲜。但是,经济结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这些年国家对教育、文化创意和科技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逐年递增,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必然要开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历程。
 
在这个转型历程当中,数字出版,尤其是科技出版和学术出版,应该扮演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知识经济的根本机制是个体的创造性劳动,通过一套有效的体系,可以进行大规模与商业化的生产,进而成为科技生产力或文化创意产品。在这个以小搏大、鲤鱼跳龙门的过程中,需要一个知识采集和发布的平台,需要一个连接创意个体,商业资本,与潜在市场的纽带,这些其实就是数字出版应该扮演的角色。
 
很多学者都批评中国的数字出版模式没有新意。但是,很少有人说出来,这新意到底是什么。其实,新意就在于,数字出版要转换角色,数字出版的经营者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数字出版更多地是一种服务,而不是销售产品;数字出版更多的是充当知识与受众之间的中介人,而不是把关人;数字出版应该成为一种机制、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正如当年互联网的出现革命化了人类的传播,Web2.0的出现给了激发了草根的无限创造性一样,数字出版应该担负起激活知识创造与知识消费的使命。
 
换言之,数字出版建立了一个国家在信息时代的知识传播体系,这个体系的效率和效用,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乃至这种文化在新世纪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个高度上讲,今天数字出版的从业人员,在创造一个国家知识经济的历史。结合我国的实际,数字出版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或者革新。
 
其一,数字出版的主体多元化。不能搞出版集团垄断,也不能搞成大公司大集团垄断,信息时代,或者说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社会属性就是去中心化,只有真正激发个体和中小企业的创造力与活力,数字出版作为知识传播平台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否则,就像春晚永远是那几张老面孔一样,中国数字出版也会成为大企业的独角戏,这种主体结构是违背知识创新规律的,也难以成功。
 
其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如果放任盗版的盛行,如果无视知识的价值,中国不可能有真正的软实力。因为所谓的软实力,是由无数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个体所组成的。只有当这些创意个体,充满希望和信心,相信创意和知识可以带给他们财富的时候,他们才会有生产力;而这些生产力汇集起来,国家才会有强大的软实力。如果,辛辛苦苦的创意,抵不上简单的克隆和抄袭,如果创意个体的劳动被盗版肆意剥夺,那么这个国家的软实力也只能是山寨版。
 
其三,价值链的重组。人才价值的被低估并不可怕,因为一个人才如果发挥不了功效,那就是废材。但是,知识和创意的价值被低估,是真正可怕的,因为它们是整个知识传播体系最核心的部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资金和人才在价值链的流动也是如此。如果整个数字出版产业一如既往地低估内容的价值,如果贩卖阅读器终端、互联网接入或电信服务等环节的利润率远远大于内容创意,那么中国数字出版迟早会成为“无米之炊”。无论通过政策的力量,还是市场的力量,数字出版都需要理顺价值链,让内容创意真正成为“王”,只有如此,数字出版产业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任翔/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3928-307741.html

上一篇:警惕数字出版大跃进:我国数字出版发展中的三个问题
下一篇:学术出版市场化了,还是低俗化了?
收藏 IP: .*| 热度|

2 年福忠 钟云飞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