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mirror - 命题的技巧——说说《科学大争论——地球年龄有多大?》

已有 3166 次阅读 2010-1-24 21:10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命题的技巧——说说《科学大争论——地球年龄有多大?》 (3551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4, 2010 12:50AM

这是最近方博士的文章[blog.sina.com.cn],题目起得很不错,因为“吸引人”。商业广告的技巧也是“吸引人”,至于是否与实际一致倒是次要的了。如何理解“科学大争论”的说法呢?比如有对应着恒定宇宙说法的宇宙大爆炸生成说可以说是个“科学大争论”。第一因为这个事情是发生在科学界里。第二,争论的结果就是为了“嘲笑”这个思考起的外号反而成了正式的名称了。 

“地球年龄”的问题大约不能称为“科学大争论”。因为与基督教的说法去“争论”本身就是个夸界的事情。说这是“知识界的大争论”反而有几分靠谱,因为当年宗教界与知识界基本上是重合的。方博士的文章分了上中下三块,总体上覆盖了“地球年龄”的问题历史,除了一些不重要但需要“科学较真”部分的痞疵之外。 

在今天的立场上看过去的事件、事情,当年人们思考的结果并不重要,要紧的是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人们是如何思考的。不这样去读书,大约就不可能成为职业的做学问的人。按照这个思路,当年人们为什么要思考地球的诞生的时间就是个有趣的事情了。方博士好象不大喜欢这样欣赏历史,总是把事情扯倒放在批判“上帝”的问题上。 

引用:
方博士说:
牛顿提出物体散热的速率和物体的大小成正比。
这是个不大不小的“硬伤”。如果牛顿真要是说了“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这类不着四六的说法的话,也就不能是牛顿了。从常识看,显然这个表述应该是“与(物体的)散热面积成正比”。还有个因子与温度差成正比。当然还有适用条件——温差不是很大的时候。因为那个时代还不知道辐射散热的温度的四次方的Stefan-Boltzmann的法则,这个法则是从热学的统计法则里推导出来的。Thomson计算地球年龄时还不知道这个法则。 
Thomson为什么想起了估算地球年龄的呢?方博士文中没有交代。实际上这里面有个“世界末日”认识的大背景。这个Thomson在1848年提出了绝对温度坐标的说法,在1850年创立的热力学的第二法则,即熵增大的法则。这个法则与牛顿的力学法则是同样的,对地球本身也适用的思路也是当然的了。也就是说,老汤的出发点并不是关心地球有多长的历史,而是“担心”地球还有多少寿命的问题。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豁然开朗了。原来“天才”们的思想也和“俗人”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天才”们知道如何去思想,而“俗人”们不知。 

另外一个不自洽的行文出是
引用:
方博士说:
汤姆逊把地球当成了固体。但是如果地球内部是液体,地球的导热率就要比汤姆逊估计的高得多,地球的年龄相应地要比汤姆逊计算的得多。
如果导热率高的话,传热就要快,地球的年龄就要比汤姆逊估算的要才能前后吻合。就好比盖棉被与不盖棉被时的散热情况。当然这些都是些“毛皮小事”,没有什么读者会注意到这样的“小事情”上。 
另外的一个硬伤比较严重。
引用:
方博士说:
放射性测定法还有一个基本假设,某种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率是恒定不变的。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测定的结果当然就靠不住。因此“年轻地球论者”最喜欢攻击这一假设。但是这一假设有充分的量子力学理论依据,攻击它也就是在攻击量子力学。这个假设也被实验所证实:物理学家做了很多试图改变衰变率的实验,对放射性同位素施加不同的温度(高达2000摄氏度,低达零下186摄氏度),不同的气压(从真空到几千个大气压),不同的引力场和磁场,都未能显著改变衰变率。

一般条件下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率是恒定不变的性”不是个假定,而是观测事实。这个观测事实不是基于“量子力学理论”,而是来自最基本的古典力学中统计的概念。恰恰是根据量子力学的说法,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元素衰变速率也是可变的。因此有人提议依此来开发核垃圾的半衰期太长的问题。这个事情比较专业,说多了也无益,知道有这个物理事实就是了。当然了,这样“半遮半掩”地说事儿也可以成为一个判断镜某人是“民科”的证据。 

依镜某的嗜好,把测量地球年龄的事情与宗教上的说法扯在一起来说事儿的做法很不好。不如用有限的文字把如何来测量地事情讲清楚了。因为对于国人的教育传统而言,如何做的问题永远是个“软肋”。如果国人有股“志(至)气”,不是打算永远跟在洋人后面说科学的话,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问题一定要自己学会解决。而如何测量地球年龄的事情就是个极好的教材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289972.html

上一篇:《立委随笔:名校情结 (续)》
下一篇:mirror - 看热闹与看门道:评说松鼠的“上海光源回顾”及国产仪器的问题
收藏 IP: .*| 热度|

2 吕喆 tianus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