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两分钟短评:大模型开始进入平台期吗

已有 520 次阅读 2024-5-20 18:11 |个人分类:AI 浪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在Anthropic 的 Claude 3 和 谷歌 Gemini 赶上 GPT4 以后,就不断有人希望 Open AI 放出它的 GPT5 的大招来,但传说中的 5 迟迟不来,于是有人怀疑,scaling law 是不是失效了,大模型是不是进入了平台期。

这个怀疑有一定的道理,因为GPT路线上的 scaling law 不过是个经验“法则”,虽然说,it never fails us,so far,但谁也不敢保证它永远有效。遇到瓶颈不是不可能的。

微信中也开始流转马库斯最近的评论:“大模型开始进入收益递减的时代”。但他的论证感觉很有问题。

文章开始有个奇怪的递减结论的依据。在一个 100 scale 的性能上,达到 80 以后,绝对递升减缓不是一个宇宙真理吗?怎么就成了马库斯眼中的递减论的批评依据呢?我们对 “更大力出更大奇迹” 的 scaling 期望,主要是要补齐那些目前能力的空白 和 短板,最终实现 “在所有职能任务上,模型都可以达到或超过人类水平” 的 AGI 理想。因此,合理评价大模型更新换代是不是走在agi的路上,应该细致分析空白与短板,而不是用那些已经达到 接近 或超过人类水平的指标上。 也许 gpt5 确实遇到平台期或过不去的瓶颈 (我们其实不知道),但这种论证方式显得多么不靠谱。

道理上,对于已经达到或超过人类技能的指标上,应该关注不要有太大的退步(regressions)。对于一个重要的智能也有上百甚至上千种需要全面测量的模型,只要智能边界在扩大,空白被填补,低性能有增长、高性能没有大退步,就是走在正确的路上。就不能说是处于平台期。

有人看不起多模态的进步,认为那是低级的智能任务,是横向的发展,是“向下看”为应用落地,而不是向上去探顶,去加强高级智能任务的能力。这个看法,缺乏对于智能的全面深刻的理解。

多媒体方向的进步,虽然水到渠成,但其实速度很快,无论Sora的发布,还是前两天Open AI 和谷歌的全双工、实时、流式、能看能听能说、甚至能逗哏捧哏、打情骂俏的超写实助理的发布,其表现和速度实际上超出我们多数人的预期,完全不像是模型进入平台期的景象。

实时交互等于是在大模型原来的短板上大幅度增强,填补了一些空白。把这些能力排除在外,只看、只认认知智力的进展进度,是非常偏见的。

从功能对于应用的影响来看,感知多模态的加强,比起认知智能的进一步提升(例如在所有的专家资格考试中赶上人类专家),更为关键,因为模态是认知智能落地的重要接口。

从大模型本身的健康来看,多模态也是绕不过去的关,认知智能只有借助感知智能(进而结合具身智能从数字世界进入物理世界),才能算是真正落地(grounding),获得数字世界 ——或跳出数字空间获得物理世界—— 的意义。

在这一点上,LeCun 在 AGI 中特别强调感知智能是有其道理的。但LeCun过分纠结于感知和认知训练的次序了:他坚持感知智能先行,要排除语言模型的认知的“投机取巧”和对感知智能的“干扰”,淡化或无视认知智能对于感知智能的知识迁移作用,这是具体路线之争,不是特别有说服力的。

LeCun 说过: GPT 不如我家的一条狗。

这话你也不能说他错,但显然是偏激之词,带有太大的情绪。

其实,不仅LLM不及猫狗,我们人类也不及,没有猫狗的嗅觉灵敏,也没有他们躲避危险的高效。我们人类甚至在算术方面不如计算器,更甭提计算机。

so what?

对不如一条狗的LLM,我们也不能因此否认它比1000个教授和博士都更博学。LLM 可以与物理学家讨论暗物质,与语言学家谈乔姆斯基层次结构,与任何专家谈任何问题。而且所谈的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无知和胡说,虽然里面 here and there 确实有幻觉和臆测。

切身体会是,如果你作为专家保持一种探究问题的心态和对于幻觉警惕的 alert,你会发现与它交谈比与很多中等水平的同行讨论,更有意思,或受启发。ta 看的书实在太多,而且也本性上学到了融会贯通,而不仅仅是死记答案:学到了语言,也相当程度上,学到了知识。

无视LLM这种人类智能,贬之为不如一条狗,除了发泄情绪外,只有一个价值:提醒感知智能的重要性。

不管怎样,AI 因为有了马库斯和LeCun这些“持不同政见者”,而更加丰富多彩。但我们也没必要被他们蛊惑。

【相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1434886.html

上一篇:悲观主义的视角,人类的宿命
下一篇:【唐诗300首 AIGC 配乐: 白居易 琵琶行】
收藏 IP: 106.38.40.*| 热度|

2 郑永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