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四大名校”提高硕士生推免比例弊大于利 精选

已有 16230 次阅读 2010-11-23 09:30 |个人分类:教育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硕士研究生, 免试推荐, 四大名校

“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四所国内知名高校近期公布,2011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比例占招生总数的比例增高,有些院系达到60%80%,部分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1] 据这些学校的解释是:其它学校统考生的考分虽高,但学术潜力不大,生源质量明显不如推荐生。事实可能如此,但四所名校这样的改革,却有名校互惠互利、忽视教育公平和人才成长规律之嫌。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只顾自身利益的目光短浅的行为。

推荐免试研究生简称“推研”,是指一些获得免试推荐资格的大学,可以推荐本校优秀的本科生直接读研,而不必参加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种情形。推研的形式大致有:交叉、本系直博、本系直硕、外推、工硕。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对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高校,免试推荐指标一般占其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5%左右;经教育部确定的人文、理科等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学校,按教育部批准的基地班招生人数的50%左右,单独增加推免生名额;对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适当增加推免生名额;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接收本校推免生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校推免生总数的65%

“四校”提高推荐免试生的做法,之所以立即引起广泛热议,就在于其只顾其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广大学子的到重点大学深造的学习权力。从暂时的利益讲,“四校”的做法肯定对本校学生有利,对本校导师有利,但长远看,却不一定如此。

首先,它忽视了一般学校本科毕业生上名校(本文指中国的211工程大学)研究生的权力。改革后,这“四校”中的部分学院、部分专业推荐免试生的比例占到了80%,先不说其有违国家规定,就说只把20%招生名额留给“统考生”,就是天大的不公平了。终归,获得推荐权力的大学2011年是156所,只占全国本科院校792所的19.7%156所院校除了211工程大学外,一般的本科院校获此权力的不到50所。这也就是说,全国80%本科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将没有“被推荐免试”的可能。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要想进这“四大名校”,将难上加难,甚至是不可能。如果其它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再效仿此法,则占全国高校数80%一般高校的毕业生将基本上没有机会上名校读研究生了。这公平吗?这是明显的身份歧视。

其次,就算这种做法暂时对“四大名校”有利,从长远看,这真的有利吗?先不讲大道理:“四大名校”是中国人民的名校,不是自己的名校,它应该承担起引领中国大学科学发展的道路。就从眼前利益来讲,“四大名校”也不见得有利。经验告诉我们,所谓的免试推荐,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本校的免试推荐生占据绝对多数。这样做的后果,必然带来该所大学学生学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本科、研究生、博士都在一所学校学习,他能成大才吗?可能会有成长的,但是少数,且不会成大才。因为这违背人才的成长规律。人们的研究也表明,随着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缘结构越来越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缘结构越是多样化,越易于学生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而学缘结构单一,恰如近亲繁殖,结果是一代不如一代。一般大学的学生同样具有重点大学学生所不具备的特质,同样有重点大学值得学习的地方。弗吉尼亚大学的克里尚·库马尔(Krishan Kummar)的研究表明“身为大学教师,我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学生从彼此身上学到的东西,比从我们这里学到的更多”。[2]在日益主张大学学生学缘结构优化的今天,“四大名校”如此改革有违人才成长的规律。

当然,如果四大名校的效益外溢,其它211工程大学效仿,或者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之间建立起“互惠互利”“互相推荐”的联盟,则可以避免学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但这种结果将会受到国人的更为广泛的质疑,对一般本科院校的发展将更为不利,这种做法必将破坏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

最后,我还是呼吁给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一个公平的考研机会吧,它们没有进入211工程大学上本科,已经是难过了,别再把他们进入211工程大学上研究生的机会也剥夺了。



[1]  中国青年报 2010-11-22 [1]

[2]  []史密斯,韦伯斯特.侯定凯,赵叶珠译. 后现代大学来临[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8.



一流大学之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386551.html

上一篇:大学学术权威生产的五种模式
下一篇:“北大联考”PK“清华联考”,谁是受益受损者?
收藏 IP: .*| 热度|

34 揭文才 赫英 刘进平 朱志敏 王涛 张亮生 杨立泉 金拓 吉宗祥 吕喆 刘再群 王启云 苗元华 张天翼 高建国 鲍海飞 许培扬 赵福垚 唐常杰 王有基 武京治 李毅伟 邹凤鸣 丛远新 肖明华 刘正 曾新林 刘大彪 周炜 刘征 魏晨 侯振宇 WeiBin628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