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4月20日8:02,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 继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后,中国大地再次遭受震灾。截至4月24日14:30,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记录到余震4088次,最大余震5.4级。地震已造成四川19个市(州)115个县199万余人受灾,196人死亡,21人失踪,11470人受伤。
面对地震灾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有序部署抗震救灾;各级政府的迅速反应、灾情信息的公开透明,保障了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社会的人心安定。在抗震救灾中,科技显示了重要作用:遥感飞机获取的图像和数据为研判灾情提供了可靠依据;北斗导航仪、生命探测仪等新型装备为救援抢险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批批医疗卫生专家相继赶赴灾区现场救治,为远程医疗诊断提供了有效支持;对自行救援人员和车辆的劝阻,保证了生命通道的畅通。芦山地震发生后,各科技组织也立即行动起来,整合力量,科学施救:中国科协紧急开展地震应急科普宣传,免费为灾区配送科普资源;科技部迅速部署科技抗震救灾工作,发布《地震灾后应急实用技术手册》;中国科学院全面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大量科研人员被派驻在科研一线和灾区现场。科技的支撑作用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得到具体展现。
芦山地震发生后,《科技导报》火速联系一线科研人员,组织相关研究论文和科技评论,出版“芦山地震特刊”。《科技导报》第12期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耀霖撰写的“我对芦山地震的一些认识”“卷首语”文章;“四川芦山Ms 7.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初步研究”,“四川芦山Ms 7.0级地震导致周边断层的应力变化”,“四川芦山Ms 7.0级地震前卫星线性云异常现象”,“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的汶川、芦山强震前兆应变异常”,“四川芦山Ms 7.0级地震灾情快速评估与反思”,“四川芦山Ms 7.0级地震空基联合观测与灾情增强识别”6篇“芦山地震专题”研究论文;以及5篇关于地震研究的学术论文。同时,“科技事件”、“科技风云”、“科技工作大家谈”、“科技纵横捭阖”、“书评”、“图书推介”、“读者之声”、“学术动态”等栏目,也集中报道了与地震科研和抗震救灾相关的文章。
《科技导报》“芦山地震特刊”得到了一线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石耀霖院士研究组、吴立新教授研究组在地震灾区一线为《科技导报》撰写研究论文,陈运泰院士、滕吉文院士、周福霖院士、史保平教授耐心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李小文院士抱病为本刊撰稿,陈安研究员、陈龙珠教授积极为本刊撰稿、审稿。广大科技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抗震救灾的拳拳爱心,令我们感佩。
本期封面底图为震区航空遥感图像,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提供。封面设计王静毅。
(本刊记者 秦政,陈广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