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ing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ing123

博文

做科研:“圈”的重要性

已有 4923 次阅读 2017-7-26 12:43 |个人分类:科研写作投稿与趣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交流, 科研, 同行, 信息, 朋友圈

做科研:“圈”的重要性

/李宁

如果你有幸去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哪怕是国内的学术会议,你真的应该感到庆幸:你不仅能遇到专业领域内的大牛、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更能学习和体会到一种说话、做事、做学问的态度、方法和魅力等。因此,这种专业领域的“朋友圈”互动机会是多么重要!

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展会活动以及诸多科研社区和学术交流平台等,是你搭建科研“朋友圈”的重要舞台。

你科研“朋友圈”里的朋友很可能会告诉你这些信息:他们都在做什么?他们关心什么?他们有什么进展?信息时代,人们对有用信息的需求非常强烈,而你的“朋友圈”会形成你在海量信息中对你最有用的“信息圈”。古人也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能在“朋友圈”中快乐的知道一些知识和信息,岂不是把做科研变得更加快乐了!

科研“朋友圈”在某种形式上为你搭建了一个团体。例如你的微信、QQ“朋友圈”。“朋友圈”中,你们相互碰撞,暗自竞争和互帮互助,能够不断促使你成长。正如彼得·圣吉所说:“团体的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团体拥有整体搭配的行动能力。”

科研“朋友圈”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利于分享。做科研,“圈”的概念强调的是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从而不断提升自我。无论是做学术还是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人看到你的东西,这样你才能获得同行的关注(动力);得到同行的批评(改进);获取更多业界的信息(情报)。闭门造车必然将自己的研究框进死胡同,就像刘汉青一样,不发论文、不与人交流、不请教别人,20年傻傻痴迷数论,却只能靠低保过活,枉负了哈工大学子的名声。

同时,与他人的交流才能看到自己的问题以及明晰“市场”的需求,避免驶向错误的航向,从而获得更多人的认可,真正成为别人眼中的“大牛”。

此外,“朋友圈”并不一定要仅仅局限于自己专业领域,扩展到相近和相关学科也非常重要。这样可以打开你的视野,拓展你的思路,改进你的方法。

现在都流行“融合”、“跨界”和“混搭”的概念。交叉学科是学科热点,多学科容易找到科研“碰撞出来的火花”。因此,我们会发现很多科研突破往往是跨学科交流的结果。

全世界现有的学科都是不断跨界整合衍生出来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科做了很大的细分。有人曾经做过一项统计,我们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总数已经达到3万多门。古时候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被称为“百科全书派”式的人物,在现在的人看来,算不上是“全才”,顶多是个“偏才”。

就像对于“最小的物质”争论一样。科学家发现原子内部分为质子,中子和电子,而质子和中子是由三种夸克组成。因此,夸克成了最小的物质。有人说人类对最小物质的探索已经达到局限,夸克不能在分了。但是,科学从来没有一条封闭的门,就像大树一样,它的枝干也是可以不断延伸的。

“朋友圈”为你打开了一条跨界交流的平台。通过“朋友圈”,不断拓展相关领域你能拥有更丰富的交流体验,开辟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收获得更全、新、快、专、精的情报信息。(2017726日定稿,科学网博客、“道文论产”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1405-1068144.html

上一篇:“朋友圈”与科研的关系
下一篇:长白山之旅与东北经济片思
收藏 IP: 36.110.115.*| 热度|

2 唐小卿 马志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4 0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