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ing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ing123

博文

“朋友圈”与科研的关系

已有 5403 次阅读 2017-6-16 13:12 |个人分类:科研写作投稿与趣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投稿, 朋友圈, 写作, 发表

      “朋友圈”与科研的关系

    文/李宁

 

    开篇我想举一个名人的例子。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被誉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一套学说把进化理“适者生存”主张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上,因此被人称之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斯宾塞从来不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博览群书,而是频繁出入各种俱乐部,结交当时科学和文化领域里的名人。凭借他仔细聆听和刨根问底的精神,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人说斯宾塞像一块海绵,接触谁,就会把谁的思想吸干。这不是一句空话,因为他写出了从物理学、伦理学、生物学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的著作。此外,斯宾塞还利用了诸多博士为他搞研究,这些博士或因为贫穷,或因为兴趣。

    斯宾塞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结交名流还是利用人才,学会借助外物的力量去成就自己,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同样,我所强调的“朋友圈”的力量也是这样的。本文提到的“朋友圈”是指通过微信、QQ等社交媒体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

    首先,“朋友圈”是科研信息中心。如果你的“朋友圈”为科研人士居多,那么它可以帮助你快速获取科研信息。各种微信群、QQ群、朋友圈是信息获取的十分重要的手段。如果你进入了与专业相关的微信群、QQ群或者添加了业界、学界大牛的微信,你会发现,很多你专业领域的新闻、文章、会议等信息络绎不绝的出现。“朋友圈”为专业热点、期刊介绍、投稿经验、专业学术会议、专业实践活动等提供方便的获取渠道,所以“朋友圈”是科研信息中心。

    “朋友圈”可以帮助你学习写作和发表论文。你加入了“朋友圈”后,能够进行相互的学习和了解,共同就专业学习和写作问题进行探讨。遇到专业难题或者写作问题,在“朋友圈”中都能够获得同行的指导和经验介绍。另外,同一科研水平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了解到他们发表的期刊层次,而这是你投稿的重要参考,能够有效的提升你的命中率。比如,某一期刊发表了与你同一水平作者的稿件那么你多半也可以投稿最后,一次投稿经历说明了这一点。刚开始给某个杂志投稿,屡次投稿都不中,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了。后来一次偶然,进了这个期刊的群,发现是期刊编辑组织起来的群。关键是这个期刊除了正式对外公布的投稿邮箱外,他们主要在这个群公布的另外一个邮箱选稿,而这个群里面也都是长期给杂志送稿的作者。原来许多人的投稿和等待都是白忙活。编辑以这个群和邮箱为准,如果稿源不够,才会去对外公布的自然来稿邮箱中选稿。当你进入到这个圈子,你会发现,投稿无需等待,一投就会有结果。而如果通过邮箱,就不知道猴年马月了。所谓的“三个月后可自行处理,我们能有几个三个月去等?”认识期刊编辑等是非常有用的很多杂志,编辑决定稿子生死编辑认可了,主编那边一般也好过。有时候,期刊的稿件真的太多,同样质量的稿子,跟编辑认识有很大优势。

    “朋友圈”是奋进力量的来源之一。“朋友圈”里大都是相同爱好或者同行业者聚集在一起。一般来讲,医学博士不会和文学博士在一个“朋友圈”里面。依托“朋友圈”,你可以发现他们的进展,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不“走”出去,你永远也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等。不一定是编辑,和各个学校硕博生保持联系你也能了解到他们最新状态,更好的看清自己所处局面和水平,他们的成果也能激励你努力。举个例子,我在本科的时候,从一个学术交流群认识了大学的一个学生平时在群里他比较活跃,得知他和我一样,老家都是江西的,我立马加了他的QQ和微信慢慢的,我们通过“朋友圈”渐渐熟悉。后来,他考上了中国社科院的研究生,我来到现在的单位读研。一天,我被他拉了一个微信群正当我好奇时,他一个个在群里介绍某某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某某期刊编辑主编审稿人里面还有不少政界和核心期刊的编辑等等我着实开了眼界。这些人都是不同场合认识的。比如举办的学术会议、暑期学校、期刊投稿每天群里都会发布谁谁发表了核心期刊等等信息看着别人和你同一个层次却总是有核心期刊发表,你心里肯定会暗自努力。看着别人在国外交流访问或者参加学术会议,你肯定也会萌生自己的想法和期望。“朋友圈”不仅激励你,也能提升你的格局和视野。这种“朋友圈”越大越好,你会了解和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

    “朋友圈”也可以拓展自己的影响力。很多学术牛人或者业界大牛都爱刷屏。比如我知道的文化产业领域某些“大牛”,经常在群里或者“朋友圈”推介自己的公众号文章或者新观点、新思想,看他们的“朋友圈”,你会感觉自己永远保持在学科的前沿,你的视角和眼界也会不断扩宽。一些学术牛人非常善于利用网络来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互联网的内容太多太多,谁能占据受众的眼球,谁就能形成影响力,而影响力无疑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东西,“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

  

    如何进入“朋友圈”?比如参加学术会议,既可以有机会主动要到业界名人的微信,又可能通过会议组织者建立起来的微信群获取信息,添加微信群中其它同行。比如杂志社的微信公众号和版权页,为了增强作者粘性,便利与作者往来,编辑部可能会公布QQ群、编辑微信号和杂志建立的群二维码等以上两种是主要渠道,还有其它诸多方式。在建立“朋友圈”上,我们都应该不遗余力,因为它的好处太多。

    所以,建立并拓展圈子非常重要,信息时代只埋头读书,不会利用网络,可以说是新的文盲。

    20176月初完稿615日定稿。本文首发于“道文论产”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1405-1061128.html

上一篇:一位爱读书的馆长的“奇幻空间”(附刘欣馆长个人签名)
下一篇:做科研:“圈”的重要性
收藏 IP: 119.48.217.*| 热度|

2 许培扬 彭贯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