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ing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ing123

博文

一位爱读书的馆长的“奇幻空间”(附刘欣馆长个人签名)

已有 3609 次阅读 2017-6-10 22:00 |个人分类:读书与图书馆|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文化, 英国, 图书馆, 读书, 书籍

一位爱读书的馆长的“奇幻空间”

——收到刘欣馆长《书香英伦——英国图书馆之旅》一书

 

刘馆长送我书之前,我到某宝上搜索了一下。定价88,网上售价最便宜的也在60元以上。我赶忙跟馆长说:“书籍太贵了,送不合适吧!”没想到她说:“我买了1000本,都送人了,书就应该给爱读书的人”这句话激励着我,也感动着我,由衷地向馆长说声谢谢。

刘馆长在QQ上说我文笔好,实在不敢当。但拿到这样一本书,想着可爱而令人钦佩的馆长(在我的印象当中,刘欣老师圆圆的脸颊总是面带微笑。讲座,读书分享会,颁奖大会等等,都是如此。),不写点文字似乎对不起她的赞美,更对不起这本书的结缘,尤其对不起往昔有过的交流、受过馆长的教育。因此,我暗自给自己加油鼓励。不管写的怎么样,趁热打铁,我一定要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有这样一位馆长,我们有这样一本爱书人写的书。

毕业之前,听了她的访学讲座,得知书籍快要出版,我便向馆长讨要这本书(当然更早的接触还是“万方数据库数据检索大赛”典礼上从刘欣老师手中接过一等奖的证书)。毕业后,忙于抓住暑假的空期到上海上班,这事也就搁置了。上了研究生以后,我一直保持着馆长的QQ,因为她的朋友圈非常令人受鼓舞。她的文字和各类获奖的消息总是在空间里分享。其实,我最敬佩的还是她带领图书馆做出来的一些列骄人成绩,比如众多创新的阅读推广活动,让我那不太知名的母校屡屡在全国性案列大赛中获奖。因缘巧合吧,六月份,我的一篇文章发表在《济宁日报》,为了方便项目使用,我需要找一份纸质的样报(日报那边用稿的编辑我也不熟,又是通过邮箱联系,干脆没有麻烦她们寄)。这时候我在脑海里搜寻,在母校有什么人可以帮我寄?我第一个想到了馆长,想到了那本书。因为她是我最钦佩的人,就像我一直留着她的QQ号一样。转念一想,原来那本书一直留在的心间,有机会它总会出现。

她的访学成果之前也了解不少。当这些成果出来后,我由衷的觉得,这次访学非她不可。其实,国外访学就像因公出差或者外地培训一样,没有人监督你,你可以选择在图书馆考察,你也可以去游览英国的名山大川,去沙滩海岸晒太阳,去购物中心逛街。但是馆长没有,她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走访图书馆和名人故居了。那些照片,那些文字就是明证。可以说,刘欣老师是真正爱图书馆、爱读书之人。开篇序言中王波博士说的非常好:“只有敬业精神饱满的图书馆员,出国才会留意与图书馆相关的点点滴滴,特别喜欢搜寻‘别人家的图书馆’的高明之处,不停的在脑海中和国内的图书馆进行比较。”这句话说出了我认为的刘欣老师的样子,我想广大读者看过之后也会是这样的心声。

我想,定价88元,出版社大概给刘老师的书做成了画册吧!但翻开书的那一刻,那些靓丽的篇名和沁人心脾的文字让我知道,图片之外,这还是一本浸透了个人访学期间心路历程和人文思考的书。不得不为馆长点赞。

《书香英伦——英国图书馆之旅》共分为4章,分别是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名人故居,闲趣与思考。每一章又分很多篇。“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心中的知识殿堂”、“风景中的风景”、“在艺术的长河中漫步”、“越走近,越喜欢”,每一篇篇名都像是当下畅销书的书名,每一句话都充满诗意,字里行间让人看到作者对图书馆和书的喜爱之深。

此书不仅有《大学图书馆学报》王波博士作序。更有一直在馆长口中挂着的兄长刘岩教授的序。馆长的亲兄长也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讲座中也曾经听到刘老师提过,一家都是读书人。馆长兄长的序写的流畅而富有诗意,读来不免让人认为这不是一位医学教授的文字,而是一位文史专家写的。序言中只字片语说到了刘馆长小时候体弱但仍然奋发读书,后来考上名校山东大学,毕业后多年不曾从事本专业,机缘巧合担任图书馆长,重拾专业之后,如鱼得水,才有了今天所取得的成绩。

《书香英伦》一书为我们展示了英国各个地方的图书馆。他们的图书馆很多建在市中心或者城市最显眼的位置。往往还是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尤其是国外游客很容易找到,彻彻底底的是一张城市名片。反观我们国家的图书馆,肯定是舍不得建在市中心的:那里要建豪华写字楼;高档商场、住宅;大型娱乐城等等,依靠土地财政发展城市是我们城市扩张的主要手段。我们很多市民甚至不知道自己城市的图书馆在哪里。你若问一下农村地区居民,那更少知道了。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到了这样的状况,国民阅读率低也就不难想像了。即使有些图书馆非常显眼,非常大,内部设施豪华。比如省一级图书馆、大城市图书馆等。可是它们的面积上去了,设施跟上了,微型景观等也不少,图书馆里面却显得空荡荡的。读书氛围和服务对城市图书馆很关键。

满书的文字和图片显示着这位访学人的惊喜和喜爱之情。她几乎认真观察到了每一个角落:从图书馆的位置、外形到雕塑、书架、桌椅、配套设施、读者等等。每一个视角又独具专业性和审美眼光,发现了“问题的核心”、“闪光的亮点”、“创意的微妙”、“服务的周到”等等。观察和拍摄取景的细微表明了她对这座图书馆的品茗之深。

真情思考的文字配上精美的图片,就像“下雨天和巧克力”一样,很搭。能读到这样一本书,首先要感谢编辑的慧眼,再次要感谢他如此大胆的采用图文并茂的全彩色印刷。刘馆长曾向我说起书是出版社包销的。这是需要一些勇气的,毕竟现在出版行业整体都不顺畅,尤其是当今中国的整体阅读环境。

除了图书馆,对英国各地名人故居她也着墨不少。莎翁、《傲慢与偏见》的简·奥斯汀、主编《英语词典》的约翰逊博士等。这些名人丰富了世界各地图书馆,他们的故居与书也都有着很深的渊源。

如果一定要在这本书中选出我最喜欢的篇章,大概就是“闲趣与思考”了。这一篇章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在报告厅做访学交流时,它选用了其中很多照片,告诉我们英国人是如何爱阅读:在火车上、等车时,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利用闲碎时间读书。即使大冬天,很多人在室外仍抓住机会读书,抓住零碎时间充实自己。这一景象,让爱读书的刘老师从中感悟了很多,她也借此勉励我们。其次,这一篇章中还有体验英国乡村人家的生活。教堂、村落、房屋,点点滴滴的刻画,让我们远在几万里之遥,也能亲近以下英国的乡村世界。她写的社区图书馆也是我专业领域的事。虽然我关注不多,但是也看过一些文章,今后我国也会发展社区大学、图书馆和博物馆等等。她的感悟对于国内的图书馆建设也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英国是文化的殿堂。从书中可以知道他们的图书馆充满个性化、人性化、创意化,服务周到,布局合理而美观。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在我们的字典里,英国是所谓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日不落帝国”等,多少带有点蔑视的感觉。又由于新闻媒体出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因素对这些发达国家进行选择性新闻报道,很多国外的“好事”、“美事”我们很少了解到。但真正到了那个国家,会发现眼前一亮。所以有些初次出国的人,总有一种被国内媒体骗了的感觉。所谓“人性化”绝不只是字面这么简单,真正体验到你才能感受到。如果我们没有机会出国,这本书是你了解这个国度一点参考和侧面视角。从读书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国民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经济、文化、科技为什么走在世界前列。即使是在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剧烈变化,我们也能看到诸多在那个环境下写就的流传世界的经典名著。如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和《雾都孤儿》等,现在仍然不断的翻拍成各类影视剧。

可见,社会剧烈变化并不是不读书、不写作的理由。狄更斯身处那样一个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社会无论是阶级还是财富都在迅速流转的时代,仍然写出了那么多的世界名著。而今,我们总以这个社会功力化、物质化、利益化,人心浮躁,读书无用论为由,“同流合污”的拒绝读书和坚持写作。实在不应该。

从我的专业领域来看。英国是创意之国,伦敦是创意之都。不仅工业革命发端于此,兴起于20世纪的文化产业也与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兰克福学派以文化产业视角论述过英国的文化现象。而文化产业的另一大学派伯明翰学派(英国文化学派)就兴起于英国。这一学派对文化产业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英国因此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兴起之国。我国在“十八大”后提出“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要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因此,现今我们都在探讨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实际上,英国早在1997年就组建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第一个提出和施行“一臂之距”的文化管理方法。现在我们研究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或者文化管理,都离不开对这一方法的回顾或者对英国创意产业发展历史的回顾。

能够取得这些成就,与这个国家爱读书,重视教育分不开。创意产业英国最有发言权,创意城市在英国很多。成为创意城市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宽松的社会环境。这种爱读书,静得下来读书的社会氛围不就是创意城市宽松环境的体现吗?现在我们很多城市要搞创意城市,认为兴办园区,建数不清的文化广场和诸多的文化景观就能建成创意城市。我们真应该从骨子里学习英国,而不是只从表面,舍本逐末式学习。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本书更多从感性认识的角度细致描述了英国图书馆的细节与概貌,感性认识多、理性认识少,专业性、学术性不够。就像前文我讲到的出版行业的现状、国民的阅读率、与购书偏好等一样,编辑最了解,他也最会取材。同样,如果知道刘欣老师的人,也不会这么认为。她访学后相关的学术理论的文章都在《情报探索》、《大学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报》等刊物上发表了。而纸质书出版为了迎合读者,也为了更好的整体化把握全书基调,没有选出太多学术性文章放上去,这样整本书显得轻快而有趣,让人真正从图书馆的感性视角上了解图书馆文化和英国文化。换做是我做编辑,我也会这么做。单纯堆砌学术理论文章,就是忽视读者感受,也不利于读者接受这本书。毕竟,学术在大多数人眼里还都是“阳春白雪”型的。

写到最后,我把敝文题目改为“一位爱读书的馆长的‘奇幻空间’”。这本书就是她的奇幻空间,她借以激励自己,更多的是想激励青年学子。真希望所有看到此书的人都能走进这样一个“奇幻空间”,因为你必定会有所收获。

阿根廷前国家图书馆馆长曾经说过“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这么容易就触碰到了这本书,感谢馆长。

我的文字拙劣,但字字皆为肺腑之言。仅以浅薄的述说,感恩老师的馈赠之情。愿此书被更多的人读到,愿读到此书的人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201769日收到刘欣老师赠所著之书,写初稿,610日敝文定稿)

                                                                 从刘馆长手中接过的证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1405-1060072.html


下一篇:“朋友圈”与科研的关系
收藏 IP: 119.48.217.*| 热度|

1 王启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