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科普新篇-1:马路上的力学(一)楔子 精选

已有 11926 次阅读 2012-6-1 07:35 |个人分类:科海随笔|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普, 交通科学, 无处不在的力学, 交通系统

【按】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这里推出一个新的博文系列——“科普新篇”,想用浅显的语言,写一些中小学生也能看懂的科普文章,希望引起青少年朋友的共鸣。

 

近年来,我一直在说,“力学无处不在”,在学校里开设了名为“无处不在的力学”的新生通识课;上周还在复旦为大学生做了题为“力学通识奏鸣曲——无处不在的力学”的讲座。在我的通识课中,有一章的题目是“马路上的力学”。

有人会问:马路上哪有什么力学?如果你是一个爱琢磨问题的人,你可能设问:

汽车为何能在马路上疾驶?它们的驱动力何在?

汽车为何各色各样?许多小轿车为什么有如此俊俏的流线型外貌?

我们出行时为什么总会遇到交通拥堵?交通拥堵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早高峰”、“晚高峰”时段,交通拥堵会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

为什么明明马路上车辆不算太多,也会有“幽灵缠身”般的拥堵?

为什么会发生连续追尾事故?

交通拥堵能不能疏解?

为什么驾车在繁华街道行驶时会一个又一个地“吃红灯”?红绿灯怎样配时才能减少拥堵?能不能幸运地“一路绿灯”?

为什么节假日观灯时,拥挤的逆向行走的行人会排成多个纵队?

马路上有突发事故时,行人乱作一团,能不能及时化险为夷?

为什么车辆开得越慢,尾气污染越厉害?

为什么在马路两侧高楼林立时空气污染会特别严重?这种污染型的“街道峡谷”是如何形成的?怎样化解?

…………

问题太多了,还可以一路问下去。答案何在?告诉你,力学家、物理学家能从根子上(说得高深一点,从机理上)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交通工程学告诉我们,马路(包括交通设施)、车辆和人(司机、行人)构成很复杂的交通系统。怎么来看交通系统?眼光不一样,结论也不一样。在力学家、物理学家的眼中,交通系统是五光十色的,是一个由多个“自驱动”粒子组成的复杂系统。他们先把行进着的车辆和行人看成“粒子”,就跟黄豆、谷粒差不多,但是,一般情况下,黄豆、谷粒不会自己滚来滚去,而车辆有人驾驶,行人有自己的腿,他们会按自己的意愿行动,所以是“自驱动”的。一大堆自驱动粒子跑到一起来了,如果数目不大,马路很宽,就会各走各的道,“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数目一大,就会挤作一团(发生交通拥堵),甚至打起架来(发生交通事故)。人们对现代交通系统制定了各种规则(交通规则),倘若大家严格遵守规则,打架的情况可以避免,然而,挤成“一锅粥”仍在所难免。

既然有一大堆自驱动粒子构成交通系统,“粒子们”得遵守一定的人为规则。科学的奇妙之处在于,人们发现了系统还存在着“自然法则”,它们在冥冥中“驾驭着”这种系统,这就是所谓“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自组织现象”等,这些正是力学家、物理学家最感兴趣的。前面提到的逆向行进拥挤人群的自动成行,就是自组织现象。再举一个例子:乌鲁木齐市某俱乐部发生的那次火灾,逃生时罹难者倒在出口处,形成了一个个“同心圆弧”,这种“成拱”也是自组织现象。

人们能否掌控这种复杂的交通系统?我说,只要从力学、物理学的角度充分了解这类系统的特征和运行的内在机理,就可把它们玩弄于股掌之间。但是这是一篇“大文章”,且听我从头说起。先说说力学家、物理学家眼中的交通拥堵。

小学老师就告诉我们,世上的物质有“三态”:气态(如空气、水蒸气)、液态(如水)和固态(如冰),也可把它们统称为气、液、固“三相”,在一定条件下,这三种“相”可以变来变去,比方说,常温下的一盆水(液相),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如一个大气压下到100摄氏度),就变成了水蒸气(气相);而在低温(如一个大气压下到0摄氏度)下,就变成了冰(固相),这时我们就说,发生了“相变”。

各类科学知识可以相互借鉴,从科学方法论角度来看,就是“移植法”。力学家、物理学家是最善于“移植”的一群学者,他们把“相”和“相变”的概念移植于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状态大致可以分成三种(三相):车流密度较低的时候,交通畅行,流动自由,像不像气体?就将其唤作“自由流动相”;马路上车辆一多,就没那么自由了,人们往往看到,各个车道的车辆齐头并进,速度相差无几,像不像液体在流淌?这就是所谓“同步交通相”;车流密度再高一点,糟糕了,车跟车“咬”在一起,停在马路上岿然不动,像不像结冻成冰(固相)?这就是所谓“拥堵交通相”。就像气相-液相-固相会发生相变一样,“自由流动相”-“同步交通相”-“拥堵交通相”之间也会发生“相变”,车流到了某个“临界密度”,相变就要发生。

为了弄清交通拥堵的内在机理,就要研究这种司空见惯的“相变”,这里头的学问大了去了,一下子说不清楚,且听我日后慢慢道来。这里,我只是告诉大家,力学、物理学教科书里提到的种种现象,例如“回滞”(hysteresis)、“成簇”(clustering)、“相分离”(phase separation:“激波”(shock wave)、“孤立波”(solitary wave)、“混沌”(chaos)、“分叉”(bifurcation)等等,在交通系统里都可以找到“影子”。当流体力学家审视交通系统时,自然地把交通流看作运动流体,其中充斥着各种密度波:在交叉口出现的拥堵车队就是“交通激波”,绿灯一亮,车队疏解,就出现了“交通稀疏波”,一般以固定速度向后传播;在形成交通拥堵之前,一定会出现非线性失稳现象,然后涌现各种各样的“交通孤立波”:为力学、物理学界熟知的KdV孤立波、mKdV孤立波(纽结-反纽结孤立波)等等。有点复杂了,是不是?以后我会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把它们讲清楚。

 

最后,要告诉大家,经过力学家、物理学家会同研究交通的各路精英的长期努力,已经掌握了交通科学的各种规律,并有了良好的对策。只要好好学习和运用以数学、力学、物理学为基础的交通科学,我们会赢得畅行交通的局面。其中还期待年轻朋友的加盟。

 

写于201261日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77245.html

上一篇:需要什么样的校庆活动
下一篇:周末闲话-18:一场越洋interview的启示
收藏 IP: 222.71.165.*| 热度|

40 陆俊茜 董焱章 蒋迅 张志东 王善勇 肖红伟 张冠阳 吕洪波 朱新亮 唐常杰 梁智鹏 李宇斌 徐涛 刘宇 吴斌 王利文竟 鲍海飞 马璠 邵忠 中国科大出版社 覃开蓉 郭战胜 徐迎晓 王军强 张学文 常顺利 侯雄坡 郑坤灿 朱钦士 李泳 叶威源 苏德辰 anran123 joythink zhanghuatian wiw wuhuike wuzhenyuhn zaimingyu joinpk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