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关于科学工作者学术寿命的随感 精选

已有 7676 次阅读 2011-3-28 06:59 |个人分类:科海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工作者, 学术寿命

科学工作者有两种寿命:一是生理寿命,这主要由上苍安排,由不得自己;二是学术寿命,指的是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的时间段,也就是说,指的是从投身学术研究到实际结束学术研究的时间段;科学工作者一旦脱离日常科研工作,不管活得多长,他/她的学术寿命就此终结。

近年来读了不少老科学家的传记,发现他们的学术寿命普遍奇长,很多人在科研战线上奋斗终生。试举例以明之。

周培源先生享年91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82岁率团参加“力学奥运会”——第16届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大会;85岁赴美做学术报告,报告稿是亲自准备的;86岁经过自行推演,提出湍流运动速度关联的逐级迭代法,取得湍流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

陈省身先生享年93岁。92岁完成最后一篇重要的微分几何学论文,生前一个月还在做研究工作。

钱伟长先生享年98岁。85岁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弹性板壳的非Kirchhoff理论”,90岁发表最后一篇独立作者论文。

林家翘先生80多岁转向生物数学力学研究,现年94岁,还在亲自做学问,近年来还组织了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

华罗庚先生75岁时赴日本讲学,倒在做学术报告的讲坛边。

胡海昌先生享年82岁。74岁发表最后一篇学术论文。

由于我对力学界、数学界熟悉一点,就信手拈来,列举上述例子。

最近我常在思忖一个问题: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学术寿命是否在逐代缩短?如果画出我国学者(尤指学有所成者)平均学术寿命逐年变化的曲线,肯定是一条下降曲线;我估计,现今我国学者的平均学术寿命要比发达国家学者短十年左右。就以跟我同龄的学人来说,还有多少人在做科研工作?再说,有一些正当年的学人,早早地就不亲自读文献、不亲自作计算,不亲自写论文了,至多参加一些学术研讨,我把这类学人的目前状况称为“处于学术上的亚健康状态”,他们离开学术寿命的结束也为时不远了。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原因何在?我想得不是很清楚,把问题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写于2009319日晨

改写于2011328日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27021.html

上一篇:南京明城墙缘何如此坚固?——兼议论文署名的责任和荣誉
下一篇:追忆钱伟长:大师不是计划出来的
收藏 IP: 218.81.123.*| 热度|

33 吕喆 徐耀 张伟 武夷山 董焱章 马红孺 陈辉 徐索文 佟冬 罗汉江 赵明 刘晓松 肖重发 张龙现 唐常杰 徐耀阳 赵凤光 陈绥阳 赵飞虎 王号 曲津华 唐小卿 戴力扬 鲍永利 杨顺楷 高峡 关琳琳 武京治 邵忠 侯振宇 luxiaobing12 wgq3867 fqk6166

发表评论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