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gXingF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ingXingFu

博文

从培根、马克思论世界三大发明到 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学习札记(5A) 注释与文

已有 5161 次阅读 2020-10-5 14:34 |个人分类:科学技术史|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培根, 马克思, 三大发明, 中国古代科技, 领先世界

从培根、马克思论世界三大发明到

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学习札记(5A

注释与文献

 

丁兴富

20160103-30

20170328

 

 

 

 

注释

 

1】仓孝和(1988)《自然科学史简编》第267页;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第2分册《机械工程》,第6-7页;转引自华觉明(2008)中国不仅仅有四大发明——中国24大发明评述。仓孝和在《自然科学史简编》(1988)中的上述引证是在1949年后的中文科技史研究文献中最早的,当然,他是引用了李约瑟的上述著作(详见本注下面两处说明)。

仓孝和(DXF  郑州中牟人(1923-1984)。1978-1981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参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网站“列任领导”)。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任副理事长。1983-1984年任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院长(参见“首都师范大学”网站“列届领导”)。著有《自然科学史讲槁》、《自然科学史简编》(1988)等,为我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参见百度百科“仓孝和”)

杰罗姆·卡丹(Jerome Candan, 1501—1576

西方著名的“卡丹环”就是以杰罗姆(杰)·卡丹的姓氏命名的,而据张鷟(zhuó)《朝野佥(qiān )载》(公元692年)记载:有人向女皇武则天献上的木制暖炉”“木火通,铁盏盛火,辗转不翻,推测应该类似卡丹环,且比西方早了800多年)(原文1700年,疑有误。——DXF)。(李约瑟著陈立夫主译(1977)《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第八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繁体竖排本)第390-408页)。

——1)意大利数学家杰卡丹(Candan Jerome1501—1576)何以在1550年能率先得出其评价?特别是如何认定它们是中国古代的发明,又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卡丹到过中国吗?他是否懂汉语、是汉学家吗?他与谁交往?接触过中国古代文献吗?

——2)仓孝和又是如何考证到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Candan Jerome1501—1576)的(以及对简·博定(Jean Bodin)上述评价的?从仓孝和(1988)《自然科学史简编》第267页的注释“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第2分册《机械工程》,第6-7页”表明了他是引用了李约瑟的研究成果。他或者他人做过更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吗?

——3)简·博定(Jean Bodin)的简历? 仓孝和或李约瑟是如何叙述博定的?

 

2】培根(1620)《新工具》,许宝騤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中文版,第103页;转引自王渝生(2012)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1949年前、后,中文文献中对弗兰西斯·培根关于三大发明的引证最早是由谁在哪年提出的?是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吗?又是哪位中国学者?

 

3】罗吉尔·培根和弗兰西斯·培根(DXF

        英国思想史上出现过两位培根,一位是13世纪的罗吉尔·培根【4】,另一位是16-17世纪的弗兰西斯·培根。他们虽然相隔3个半世纪,但都是倡导和论证近代实验科学的经验论哲学思想基础的先驱,在世界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首创者是弗兰西斯·培根,率先提出并论证世界三大发明及其重大历史意义的也是弗兰西斯·培根【5】。

 

4】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14年-1294年)(DXF     

13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方济各会修士、炼金术士他学识渊博,著作涉及当时所知的各门类知识,并对阿拉伯世界的科学进展十分熟悉。罗吉尔·培根提倡经验主义,主张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几乎可以说是350年后弗兰西斯·培根的思想先驱。罗吉尔·培根的主要著述是他为同时代的教宗克莱芒四世奉命写作的《大著作》、《小著作》和《第三著作》。该部书包含了当时各科学术,并阐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仅完成了大纲)。可惜克莱芒四世于1268年去世,没能看到该书。(维基百科“罗吉尔·培根”)

 

5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22日-162649日) DXF

英国16-17世纪著名的古典经验论哲学家,近现代实验科学思想的奠基人,自诩要做“科学上的哥伦布”。一生从事写作的未完成著作《学术的伟大复兴》原定六部,1605年出版了第一部导论《学术的进展》,1620年出版的第二部《新工具》,最完整,但没有完成。其余部分都未能完成出版。培根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历史意义及其在人类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人,他提出的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归纳法为核心的经验论的科学认识理论,逐渐为世人认同,为进一步挣脱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思想束缚,为近代科学的萌芽和发展开辟了道路。培根批判了阻碍人类认识和科学知识发展的“四大偶像”,倡导从经验出发,研究自然和事实本身,强调“知识是存在的反映”。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按照他的学说,感觉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培根请求当时的英王詹姆斯一世颁布命令去搜集各个领域的知识。他认为把大量事实搜集起来是他的方法的首要要求,只要有一部篇幅六倍于老普林尼的《自然史》那样的百科全书,他就可以解释自然界的所有现象。培根的独创之见起初没有得到重视和认同,直到十九世纪由于地质科学生物科学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培根基于观察和实验的定性-归纳方法才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培根的经验论认识论也有明显缺陷和局限:他对科学方法上使用的数学演绎法采取不信任态度。在评价培根的方法论时,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的方法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

培根倡导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对世界近现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培根重视感性经验,重视科学实验,和中世纪神学以及经院哲学强调先验的神启和信仰正好相反,他的哲学本质上是反对神学和经院哲学的。美国学者威尔·杜兰Will Durant)的《世界文明史》指出:在《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1624)等培根的现存著作中确实没有出现这个命题,但在他的《沉思录》(Meditations Sacrae)的片断中却留下了上述名言,其拉丁文是:“Ipsa Scientia Potestas Est”(知识就是力量)。这个《沉思录》没有公开发表,所以,人们通常只知道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至于在哪里说的就不得而知了。

培根认为对自然的科学理解和技术控制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是运用科学方法的成果。培根对印刷火药罗盘发明非常重视。他以这三种发明为例,证明近代人比古希腊人的知识高明得多。培根说:“因此,促进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新科学方法,首先要求的就是去寻找新的原理、新的操作程序和新的事实。这类原理和事实可在技术知识中找到,也可在实验科学中找到。当我们理解了这些原理和知识以后,它们就会导致技术上和科学上的新应用。”(培根(1620)《新工具》。后人马克思,李约瑟转均引证了培根论“三大发明”?)

培根的思想可以从他对人类同蜘蛛、蚂蚁和蜜蜂的生存活动状态的浅显的类比陈述中得到了解。他认为,真正的人类认识和科学知识只有在对客观事物的研究中,即是说从经验中,寻找可靠的(非幻想和偏见的)、合理的(可解释可理解可控制的)、系统的(包括各个领域的整体的)科学知识原理和技术应用方法。而不可像蜘蛛那样只知从自己肚里吐丝布网,完全脱离实际地构造一套先天的知识体系;当然,人类也不可像蚂蚁那样只知搜集和堆积简单的零碎的经验事实;而要像蜜蜂那样从花园里采集材料,进行加工和转化,完成筑巢、采蜜和酿蜜。但是,上述类比只有部分的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大意如此,我在这里进行了阐述发挥,出处待查):人类早期的建筑尽管大多不如蜂巢精美规范,但人类在施工前已经在头脑中、在思想上已经设计规划预见了将要变成现实的建筑物,并且通常能利用某种物质材料事先描画出这个世上尚不存在的建筑物的图像以便交流、修改、论证、完善,并指导施工。而蜜蜂筑巢、采蜜和酿蜜则是在生物进化中形成的该物种的先天本能,其个体并没有在其意识中有过设计规划的思想活动。蜘蛛的吐丝布网和俘获食用猎物,蚂蚁的蚁穴构建与食物储存及其社会分工合作,蜜蜂的筑巢酿蜜及其社会分工合作,也都需要与它们所处现实环境协调,做出各种变通和应对。昆虫的生存行为活动方式主要可归结为这些物种在先天本能驱使下的无意识活动,但难道就没有基于后天经验认识而采取的行为应变功能?总之,所有这些昆虫的生存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来自物种本能即先天禀赋,又有多少成分来自后天经验获得的认识知识原理及其技术应用(可不可以这样说?)这还有待当代生物学特别是遗传学以及动物认知科学的研究探索。所以,简单的类比是富有启发的,但同时也是充满危险的。

此外,培根表现出对数学,逻辑,演绎法及论证的不信任,对经验论与归纳法局限的无知,对人类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建构性质及其面对的困惑和挑战所知不多,等等。当然,这是时代局限和个人特质所致。

中世纪和近代初期,类似普林尼的《自然史》那样的类书、百科全书可能充满各类事实、知识,里面有可能记载着种种科学技术发明?

(维基百科“弗兰西斯·培根”

 

6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第2分册《机械工程》,第6-7页;转引自华觉明(2008)中国不仅仅有四大发明——中国24大发明评述。看来,对施特拉丹乌斯《新著》(1638)关于世界九大重大发现和发明(包括三大发明)的引证也来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7 沃尔特·亨利·麦都思(1838)《中国的现状和传教展望》(Walter Henry Medhurst (1838) China, its State and Prospects p101-107)。(转引自维基百科:四大发明,百度百科:四大发明;百度百科:麦都思)。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版,第427。转引自王渝生(2012)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华觉明(2008)中国不仅仅有四大发明——中国24大发明评述;江晓原(20110911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和思考1949年前、后,中文文献对卡尔·马克思关于三大发明的引证最早是由谁在哪年提出的?是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吗?

 

9 恩格斯1863)《德国农民战争》。

 

10  Joseph Edkins (1884) Religion in Chinap2 London. 艾约瑟1884《中国的宗教》)。转引自维基百科:四大发明。

 

11 韩琦(1999)《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列入《东学西渐丛书》。第135页。转引自维基百科:三大发明。

 

12张国荣(2012)民族主义与历史知识的重构。

 

13】维基百科“李约瑟”和百度百科“李约瑟”。此外可参考北京圣碟科贸有限公司制作(年份不详,作者匿名)的《李约瑟传》。

 

14 “维基百科:中华科学文明史”(Wikipedia: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李约瑟研究院(Needhan Research Institute)网站上的中华科学文明史系列丛书(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Series)网页。参见陈方正(2009)《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导论”第19页。中国大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胡维佳提供的有关中文资料可参见江晓原(2001)“被中国人误读的李约瑟”一文。

早在1974年,台湾“李约瑟氏《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编译委员会”已将当时出版的 SCC 15个分册全部译成出版。 1990年,中国科学界和出版界为李约瑟90寿辰准备的献礼便是: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组织新译的 SCC1卷导论、第2卷科学思想史和第5卷第1分册的中文本。 几年来,“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正抓紧时间紧张工作,以加速这部巨著的早日面世。(北京圣碟科贸有限公司制作《李约瑟传》第152页。

 

15 《中国:发现与发明的国度》,陈养正等译,21世纪出版社,1995,页11。转引自江晓原(2001)被中国人误读的李约瑟——纪念李约瑟诞辰一百周年”。)

罗伯特·坦普尔(Robert K. G. Temple1945),美国肯塔基路易斯维尔大学人文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客座教授,中国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拥有梵语和东方学的学位。因其部分观点贬低西方文明,而遭到一些人的抨击,称其为民间科学爱好者,写有《水晶太阳之谜》、《天狼星之谜》(该书最著名,主张多贡人天狼星来的外星人有接触。)等书,遭到科学界、史学界的指责,国际主流学术界不承认其观点。

坦普尔在1986年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访问中国时出版的畅销书《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The Genius of China: 3,000 Years of Science, Discovery, and Invention),是基于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提炼出来的浓缩本。李约瑟对该书表示欢迎(“warm welcome”),并作长达3页的序言。此书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奖、纽约科学院奖等5项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机关报“The UNESCO Courier”在1988年曾专文介绍此书:“The Chinese Scientific Genius”,向全世界推荐。此后,此书被翻译成43种文字。

该书有两种中文译本,1995年译本由21世纪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书首有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写的序言,中国工程院院长、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题词。2003年再度翻译成中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并被列入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也有个别学者认为,书中提到的麦卡托投影法西门子炼钢法蒸汽机来福枪多节火箭白兰地太阳风跳伞运河等被他们认为是中国人最早发明、发现,但事实非如此,或领先时间也无如此长,如太阳黑子贾宪三角形石油炼钢等,还有一位学者批评此书颇多穿凿附会。李约瑟本人后来在《北京评论》(Beijing Review)上撰文对该书进行了批评:犯了“某些错误……还有许多陈述我希望看到的是很不同的表达”(some mistakes ... and various statements that I would like to have seen expressed rather differently)。(维基百科“中国科学技术史”)

 

16 科林·罗南(Colin A. Ronan)著,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江晓原策划)《中华科学文明史》(The Shorter Science & civilisation in China)共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自200112月至20037月出版。

 

17 李约瑟演说原文收入《回顾我们的时代》一书,由伦敦阿兰·温盖特有限公司刊行;转引自华觉明(2008)中国不仅仅有四大发明——中国24大发明评述。

 

18 贝尔纳著伍况甫译(1959)《历史上的科学》(中文版)。贝尔纳(J.Bernal,1901-1971出生于爱尔兰,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著名科学家与科学史家。作品有《科学的社会功能》、《历史上的科学》等。

                             image.png               

总目录

中文版序

关于附注和参考文献

致谢词

第二版序

1 科学的出现和科学的特性

第一章导言

2 古代世界中的科学

导言

第二章初期人类社会:旧石器时代

第三章农业和文化

第四章铁器时代:古典文化

第三篇 信仰时代的科学

导言

第五章在过渡到封建制度中的科学

第六章中世纪的科学和技术

第四篇 现代科学的诞生

导言

第七章科学革命

第五篇 科学和工业

导言

第八章工业革命的前因与后果

第九章十八?十九两世纪各门科学的发展

第六篇 现代科学

导言

第十章二十世纪中的物理科学

第十一章二十世纪的生物科学

第十二章历史上的社会科学

第十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科学

第七篇 结论

第十四章科学和历史

参考文献

第二版附注

声明

SCIENCEINHISTORY

插图·地图·表等目录

文中插图

1.原始工艺

2.编篮技术对于装饰艺术的影响

3.勒克米尔(Rekhmire)陵墓上的埃及技术(约公元前1470)

4.早期文明的技术

5.单式及复式蒸馏塔示意图

6.中世纪的实践和理论

7.早期中国的技术和科学

8.文艺复兴的科学和工艺

9.文艺复兴时代的工艺学:列昂纳多??芬奇

10.文艺复兴时代的工艺和科学中的大炮

11.仪器和机器图

12.十八世纪的工艺和科学

13.十九世纪的工艺学

14.十九世纪的化学和物理学

15.卢瑟福研究放射现象的两个有决定意义的实验

图版

1.由宇宙线所产生并由乳胶照相所记录的原子核蜕变

2.碳化硅晶体的生

3.晶体的X射线衍射

4.电子显微镜的用途

地图

1.文明的开始

2.过渡到封建制度时的世界

3.中世纪的欧洲

4.科学的和工业的欧洲

5.今日的世界

1.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起源

2.古典时代的技术和科学

3.科学和封建制度:希腊遗产被拯救

4.科学革命

5.科学和资本主义

6.二十世纪的各门物理科学

7.二十世纪的生物学

8.历史上的科学

SCIENCE IN HISTORY

目录(卷一)

中文版序 i

关于附注和参考文献 iii

致谢词 v

vii

第二版序 xvii

1篇科学的出现和科学的特性 1

第一章导言 3

1.1科学作为一种建制 8

1.2科学的方法 11

1.3累积的科学传统 19

1.4科学和生产手段 23

1.5作为观念来源的自然科学 28

1.6科学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31

2篇古代世界中的科学 35导言 37

第二章初期人类社会:旧石器时代 40

2.1社会的起源 40

2.2原始生活的物质基础 41

2.3原始生活的社会基础 45

2.4唯理科学的起源 50

2.5环境的变迁 52

2.6社会组织和观念 56

2.7原始人的成就 58

第三章农业和文化 60

3.1走向生产经济 60

3.2文明 67

3.3文明中的各种技术 73

3.4数量科学的起源 78

3.5早期科学的阶级性起源 86

3.6最初各期文明的成功和失败 90

3.7文明的传播 95

3.8初期文明的遗产 98

第四章铁器时代:古典文化 99

4.1铁器时代各地文化的起源 100

4.2铁器时代的城市 104

4.3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 107

4.4希腊人 109

4.5早期希腊科学 116

4.6雅典的成就 132

4.7亚历山大的帝国 147

4.8罗马和经典科学的衰落 161

4.9古典世界的遗产 168

3篇信仰时代的科学 177. 179

第五章在过渡到封建制度中的科学 182

5.1罗马帝国灭亡后文明的一些发展 182

5.2信仰时代 185

5.3教条和科学 190

5.4对希腊主义的反应 192

5.5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兴起 197

5.6伊斯兰教科学 201

5.7伊斯兰教文化的衰落 209

第六章中世纪的科学和技术 214

6.1西欧的黑暗时代 214

6.2封建制度 216

6.3中世纪的教会 220

6.4经院哲学派和大学 223

6.5中世纪的科学 228

6.6新技术改变中世纪经济 234

6.7中世纪晚期经济的发展 247

6.8中世纪的成就 250

参考文献 257第二版附注 267. 279

插图·地图·表等目录

文中插图

1.原始工艺 54

2.编篮技术对于装饰艺术的影响 65

3.勒克米尔(Rekhmire)陵墓上的埃及技术(约公元前1470) 80

4.早期文明的技术 154

5.单式及复式蒸馏塔示意图 208

6.中世纪的实践和理论 231

7.早期中国的技术和科学 237 .

1.文明的开始 174

2.过渡到封建制度时的世界 212

3.中世纪的欧洲 254

1.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起源 170

2.古典时代的技术和科学 172

3.科学和封建制度:希腊遗产被拯救 252[1] 

贝尔纳的科学史研究侧重马克思主义的外史研究方法,即主要应用科学概念理论体系之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其历史发展来诠释科学的发生与发展,而对科学自身的概念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论及其内在逻辑的发展的研究探讨反而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贝尔纳走的是与李约瑟解答李约瑟难题相似或相近的道路。作为与李约瑟几乎同时代的英国科学家与科学史家,俩人显然都受到20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强大影响并在他们的科学史研究中产生了决定性的方法论取向。不仅在前苏联和中国,而且在西方,20世纪的科学史研究(恐怕不止是自然科学史,而且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史)中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是明显的

 

19亨廷顿及其文明冲突论。当代国际思潮中极富盛名的文明冲突论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首创的。1993年夏季号《外交》(Foreign Affairs)季刊发表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一文,提出了后来一直在许多国家的政界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文明冲突”理论。亨廷顿本人随后集中不断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代表作有《不是文明,又是什么?》,《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的》,以及专著《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1996)),为文明冲突论申辩和诠释。亨廷顿其它两本影响巨大的论著是其理论的奠基之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提出了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强政府理论)以及《第三波: 20 世纪末民主化浪潮》(1991)。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出生于1927818日。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十六岁考入耶鲁大学两年半后旋即因成绩特优毕业,后赴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1951 年年仅二十三岁的亨廷顿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过公职或充当顾问。现任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学院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计划顾问,《外交政策》杂志发言人与主编之一,美国政治学会会长。亨廷顿在国际政治方面著述颇丰,一般被认为是持保守观点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其理论的奠基之作,该书从第三世界各国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强政府理论,其要义是,第三世界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变革的过程中,要根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衰朽,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政府,舍此无他路可走。所谓强大政府也就是有能力制衡政府参与和政府制度化的政府。亨廷顿在这本书中卓越的理论贡献使得该书成为研究现代化理论的经典之作。 1991 年,亨廷顿出版了《第三波: 20 世纪末民主化浪潮》,探讨了在他看来是 20 世纪后期的一项重要的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全球性的政治发展的状况,即发生在 1974 —— 1990 年期间的全球民主化浪潮。亨廷顿指出,从 1974 葡萄牙走上民主化的道路开始,大约 30 个国家由非民主政治体制过渡到民主政治体制,相继走上了民主道路。民主制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急速成长,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壮观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变迁。他认为,在第三波之后 20 年的今天,民主化的条件远比以前有利得多,西方自由民族国家的各国政府在促进全球民主化方面都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共产国际已经寿终正寝,现在该是建立民主国际的时候了。 1996 年,亨廷顿出版了《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除上述著作外,亨廷顿的主要著作还有《难以抉择》、《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国政治》、《现代社会中的权威政治》、《民主的危机》等。20081224日,亨廷顿在马萨诸塞州逝世,享年81岁。(“百度百科·文明冲突论”)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人类文明史——科学与文化发展:从7世纪到16世纪》认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四大发明源自中国(第4卷第443-5页)。Al-Bakhit, M. A., Bazin, L. , Cissoko, S. M., Asimov, M. S., Gieysztor, A., "History of Humanity-Scientif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Seventh to the Sixteenth Century (Vol 4)" p.443-5, Unesco (May 2000). ISBN 978-92-3-102813-7.)。转引自维基百科“四大发明”。

 

 

文献

 

艾约瑟1884《中国的宗教》(Joseph EdkinsReligion in Chinap2 London, 1884)。

北京圣碟科贸有限公司制作(年份不详,作者匿名)(不详)《李约瑟传》。

贝尔纳著伍况甫译(1959)《历史上的科学》(中文版)。

仓孝和(1988)《自然科学史简编》。

韩琦(1999)《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列入《东学西渐丛书》。第135

亨廷顿1996)《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中文版)(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华觉明(2008)中国不仅仅有四大发明——中国24大发明评述。《科学新闻》200810月第1期“专家视线”。“科学网”2008108 959转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211725

华觉明(2014)中国原创重大发明30项远超四大发明。中华文化促进会(20140402)。

http://www.ccps.com.cn/File/News/20140402/2014040211484909.html

华觉明主编(2016)《中华科技五千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科普中国”网(2016)改变世界的10大发明。

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6-04/05/c_135251450.htm

江晓原(2001)被中国人误读的李约瑟——纪念李约瑟诞辰一百周年李约瑟。

江晓原(2001)“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原载《南方周末》(2001524日),《爱思想》网站转载(20090925)。http://www.aisixiang.com/data/30579.html

科林·罗南(Colin A. Ronan)著,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江晓原策划)《中华科学文明史》(The Shorter Science & civilisation in China)共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自200112月至20037月出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人类文明史——科学与文化发展:从7世纪到16世纪》Al-Bakhit, M. A., Bazin, L. , Cissoko, S. M., Asimov, M. S., Gieysztor, A., History of Humanity-Scientif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Seventh to the Sixteenth Century (Vol 4), Unesco (May 2000). ISBN 978-92-3-102813-7.

李约瑟著陈立夫主译(1977)《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台湾商务印书馆,繁体竖排本。

李约瑟著卢嘉锡主编(1997-)《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

路甬祥主编(2004-2016)(《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大象出版社。

马克思(1861-1863)《经济学手稿(1861-1863)》。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版。

网络综合博物馆 -> 经济学 Economy ->20161024《经济学手稿(1861-1863)》; Economic Manuscript of 18611863转载发布。

http://kepu.ccut.edu.cn/100k/read-htm-tid-11969-fpage-16.html

人民网新闻报道(2006)余秋雨质疑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应排首位。2006121409:16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5167158.html

培根,弗兰西斯著许宝騤译(16201984)《新工具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中文版。

坦普尔(R. K. G. Temple1995)《中国:发现与发明的国度》,陈养正等译,21世纪出版社。

王渝生(2012)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原载《光明网-光明日报》,《环球时报》20121221日转载。凯风网转载。

http://www.kaiwind.com/zjwj/wys/201212/21/t20121221_815008.htm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2016)《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普中国网转载内容简介2016-07-29 16:00

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6-07/29/c_135549653.htm

张国荣(2012)民族主义与历史知识的重构。

 

百度百科“仓孝和”。

百度百科“李约瑟”

百度百科“《中国科学技术史》”

百度百科“三大发明”。

百度百科“四大发明”。

百度百科“知识就是力量(经典名言)”

维基百科“弗朗西斯·培根”。

维基百科“李约瑟”

维基百科“罗吉尔·培根”。

维基百科“《中国科学技术史》”

 

Al-Bakhit, M. A., Bazin, L. , Cissoko, S. M., Asimov, M. S., Gieysztor, A., "History of Humanity-Scientif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Seventh to the Sixteenth Century (Vol 4)" p.443-5, Unesco (May 2000). ISBN 978-92-3-102813-7.

Edkins, Joseph (1884) Religion in Chinap2 London.艾约瑟1884《中国的宗教》)。

Medhurst, W.H. (1838) China, its State and Prospects p101-107.(麦都思:《中国的现状和传教展望》,1838。)

Needham, Joseph1954-2015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Volumns, 1+1+1+3+13+6+2=27 Books.

李约瑟J. Needham, 1900-1995)著2001-2003)(英文原版)(7卷本共分册),剑桥大学出版社,已出版725分册。

Needham, Joseph (1986)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5,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art 1, Paper and Printing (Pt.1)" p.14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08690-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49634-1253282.html

上一篇:从培根、马克思论世界三大发明到 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学习札记(5)
下一篇: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新说及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大成就的扩展研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学习札记(6)
收藏 IP: 60.226.1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