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gXingF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ingXingFu

博文

从培根、马克思论世界三大发明到 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学习札记(5)

已有 12744 次阅读 2020-10-5 14:25 |个人分类:科学技术史|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培根, 马克思, 论三大发明, 李约瑟, 中国古代科技

从培根、马克思论世界三大发明到

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学习札记(5

 

丁兴富

20170103-30

20170328

 

 

 

导读摘要

 

       本“系列学习札记5:从培根、马克思论三大发明到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主要基于后面“主要查询资料来源” 列举的文献以及《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相关辞条的调研,并从以上文本中得到线索对若干原著及相关资源作进一步查询。

 

本文将系统考查提出和论证世界“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乃至“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外学者及其主要立场、观点和论述。在这一考查中,注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l  学者主要论述了哪些观点:

n  率先做出了重大技术原创发明或改进创新;

n  该技术发明或创新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n  该技术的发明、传播和应用对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

l  学者论述上述观点的性质:

n  原创还是转述?

n  是否提供了史实史料?

n  是否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n  如何对待其他学者的论著?

n  发生过哪些批评和争论?

l  对中外学者发表相关论述的时代及其先后顺序,以及相互引证与评价给予充分关注。

我主要从较易获得的学者本人的论著,科学技术史专业学者的著作或论述,各类百科全书辞典及其它比较可靠可信的资源,选取有代表意义的学者及其代表性论著进行综述。

 

 

主要查询资料来源

 

       以下是本“系列学习札记5从培根、马克思论三大发明到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主要涉及的文献名单。

 

外国学者原著

l  培根,弗兰西斯(Francis Bacon1561—1626)《新工具论》(1620)。

l  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一书“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蒸汽、电、机械的和化学的因素)”章。

l  恩格斯1863)《德国农民战争》。

l  李约瑟J. Needham, 1900-1995)(1954-2015《中国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s in China)(英文原版)(7卷本共1+1+1+3+13+6+2=27分册),剑桥大学出版社,已出版725分册。

l  李约瑟著卢嘉锡主持编译(1997-2014…)《中国科学技术史》(大陆中文版),科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截止20147月,已出版14分册。

 

科学技术史论著

l  贝尔纳(J. Bernal, 1901-1971)()《历史上的科学》

l  仓孝和(1988)《自然科学史简编》。

l  任继愈主编(1993-1997)《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共11卷,50册,河南教育出版社。

l  R. K. G. Temple1995)《中国:发现与发明的国度》,陈养正等译,21世纪出版社。

l  路甬祥主编(2004-2016)(《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大象出版社。

l  华觉明(2008)中国不仅仅有四大发明——中国24大发明评述。

l  华觉明(2014)中国原创重大发明30项远超四大发明。

l  王渝生(2012)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

l  张国荣(2012)民族主义与历史知识的重构。

l  华觉明主编(2016)《中华科技五千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l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2016)《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网络百科全书

l  百度百科:四大发明。

l  维基百科:四大发明。

l  WikipediaFour Great Inventions.(维基百科英文版)

 

 

西方学者率先论述三大发明与四大发明及其伟大贡献

 

中外文献一致认定,率先论证世界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及其归属中国古代文明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重要贡献的是近代西方学者。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前后三百多年时间里,卡丹、培根、马克思等欧洲科学家、思想家、以及从西方来到中国的传教士麦都思、艾约瑟等学者先后提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三大发明。其中,培根、马克思并没有说明这三大发明来自哪里,卡丹与麦都思则都明确指出,这三大发明出自中国。及至1884年,来华传教士、英国汉学家艾约瑟认真比较中日文明后,在三大发明中首次加入造纸术,并指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卓越贡献。

 

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率先(1550年)高度评价中国三大发明,博定重申同样论断,此说比培根早半个多世纪,而且已认定是中国发明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仓孝和在《自然科学史简编》(1988)中指出,“四大发明”的最早说法是“三大发明”。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Jerome Candan, 1501—1576)早在1550年就第一个指出,中国对世界所具有影响的三大发明磁罗盘、印刷术火药。并认为它们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卡丹这一评价比培根的论述早了半个多世纪,而且已经明确认定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代发明。“在此之后,简·博定(Jean Bodin)重申了同样的论断。”【1

 

培根《新工具论》(1620)对世界三大发明的经典评价

17世纪初,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思想奠基者弗兰西斯·培根作出了对“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大发明的世界史意义和贡献的经典评论。1620年,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在其名著《新工具论》(1620)中指出:“发明的力量、效能和后果,是会充分看得到的,这从古人所不知且来源不明的俨然是较近的三项发明中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这就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针。因为这三项发明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态。第一项发明表现在学术方面,第二项在战争方面,第三项在航海方面,从这里又引起无数的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名人对人类事务方面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发明更有力量和影响。但是,培根认为这些发明的来历是不清楚的,他并没说这三大发明是中国人做出来并传播到欧洲的。培根的论述是坚定明确,高瞻远瞩。鉴于他的身份和声誉,培根关于世界三大发明的论述享誉世界。【2】【3】【4】【5

 

施特拉丹乌斯《新著》(1638)中磁罗盘、火器、印刷机位居世界九大发明前列

1585年首次出版、1638年完成的约翰内斯·施特拉丹乌斯(Johannes Stradanus)《新著》一书于封内刊出的图,依次排列了九项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即:美洲大陆的发现、磁罗盘、火器、印刷机、机械钟、愈疮木、蒸馏技术、丝和马镫,三大发明均位居前列。【6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1838)对中国三大发明给予了高度评价

1838年,即在培根发表《新工具论》(1620年)两个多世纪后,英国传教士、汉学家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沿袭了培根的说法,其鸿篇巨著《中国的现状与传教展望》(1938)一书中指出:“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麦都思对培根论述的引证比马克思早20多年,而且明确指出是“中国人的三大发明”,然而比杰罗姆·卡丹的论述依然晚了近300年。麦都思是第一个到达上海的外国传教士,曾在上海创建墨海书馆,出版、印刷中文书籍,并组织人力翻译《圣经》。他可能因为其汉学家的身份并且在来华传教和从事中文书籍出版的过程中,接触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古籍文献及与中国学者的交流中,得知并认同了三大发明源自中国的论断。【7

 

马克思对培根评价的引用和发挥(1863

200多年后,在19世纪中后叶(18611863年),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年)将培根关于世界三大发明的历史影响及其意义的论述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即世界三大发明在西方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的近现代社会、科学复兴以及新的精神文明。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蒸汽、电、机械的和化学的因素)”(1863)一章中引用并进一步推高培根的评价:“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在这里,马克思是从科学复兴、社会革命和文化传播的角度高度评价了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三大发明,但他也没有指出这些发明的源头及其传播。【8

 

恩格斯在研究军事史时认定由中国西传的火药具有的光辉历史意义

恩格斯1850年夏天(?)在伦敦写成、并在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上发表的《德国农民战争》(1863年)一文中明确指出:“一系列的发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义,其中具有光辉的历史意义的就是火药。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9

 

艾约瑟率先提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卓越贡献

19世纪末叶,来华传教士、英国汉学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第一个将“造纸术”与三大发明并列,构成“四大发明”。艾约瑟曾在墨海书馆协助麦都思工作,在麦都思离开上海后,他主持墨海书馆的编辑出版工作。艾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的宗教》(1884)中认真比较中国与日本两大文明后指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Joseph EdkinsReligion in Chinap2 London, 1884. 艾约瑟1884《中国的宗教》)【10

 

法国汉学家阿尔伯对中国古代众多发明的评价

同在19世纪,法国汉学家阿尔伯(Abel Remusat)认为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指南针、钞票、纸牌、算盘和活字印刷都是由蒙古传入欧洲的。(韩琦(1999)《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第138页。)【11

 

 

中华民国时期中小学教科文献中对三大发明和四大发明的论述

 

       在本“系列学习札记2:我们所知的,中国学校教科书中的四大发明”中,我大量引证了张国荣在“民族主义与历史知识的重构”(2012)一文中对中华民国时期中小学教科文献中中外学者关于三大发明和四大发明的论述所作的系统介绍。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20世纪初叶(李约瑟来到中国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之前),中国学者已经指出:中国古代首创三大发明并西传的说法来自西方学者,但没有举出这些学者的姓名、国籍及年代。

至于这种说法从何而来,中华书局的编辑潘武在1913年明确说,这些都是西人之说,“今时活字排印之权,与西人称活版为东来法,盖自吾国传之也”。(潘武编,1913)

张国荣(2012)民族主义与历史知识的重构。

当时的教科文献中已经论到中国三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关于三大发明传入欧洲的时间,大多从主张唐宋时期转变为主张元代。张国荣还特别推崇1933年徐映川在《复兴历史教科书》中的努力:

徐映川最可贵之处在于,他详细梳理“三大发明”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在中国文献中的记载,从而为此知识的真实性寻找到可能的历史证据。应该说这是对“三大发明”研究的推进,也是从盲目接受西方之说到自觉探寻真相的转变。更值得令人尊敬的是,徐映川还详细探讨了我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提出了至今仍有价值的论断。

张国荣(2012)民族主义与历史知识的重构。

       193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从1940年代开始,“四大发明”之说逐渐传播开来。最早在教科书中提出“四大发明”的是陈登原先生在《陈氏高中本国史》(1933-5)中专辟的“四大发明”一目。1940年教育总署编审会的《高小历史教科书》对“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进行了论证。张国荣指出:民国时期教科文献中对中国古代“三大发明”与“四大发明”的陈述,已经使尚待证实的假说蜕变为既成事实。这一华丽转身后来在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及其成果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光大。【12

 

 

李约瑟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及其论著

 

       事实上,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至整个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时,言必称李约瑟。他们大多认同作为一名西方顶级的科学学者,李约瑟开创的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其规模宏大,持续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发表了鸿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和国际社会(不仅是科技界、学术界、教育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李约瑟连同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以及他提出的李约瑟难题,已经成为20世纪后半期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风向标和一座里程碑,而且构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学者前进途中的一座几乎无法逾越也无法绕行的堡垒。只是在进入21世纪后,才开始出现挑战李约瑟研究、著述及其李约瑟难题的学者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在下一个系列学习札记《李约瑟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与李约瑟难题》中,我将探讨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相关的宏大课题,即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以及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衰落和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复兴的问题。换成世界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说法,世界科学技术史发展主流或主线为何植根和发生在西方世界而不是东方中国的问题。

       本节主要聚集以下四个有限目标:

l  简要介绍李约瑟其人其事;

l  简要介绍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l  简要查询和探讨李约瑟对中国四大发明的论述;

l  简要引进李约瑟难题。这是李约瑟研究也是他认定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解释长期领先世界的整个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远不止是四大发明)为何在近代开始衰落且大大落后于西方?

 

李约瑟其人其事

       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129日-1995324日)生于伦敦一个有教养的中产阶级苏格兰家庭,为独子。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音乐教师和作曲家191710月起进入剑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学士19201)年、硕士19251月、博士192510月)。期间,1920年其父去世,应邀去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实验室工作,研究胚胎学形态发生。从1924年聘为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的教授,192410月博士论文答辩,被授予“凯斯学院院士”荣誉。

1924913日,李约瑟与大学同学德萝西·莫耳(Dorothy Moyle Needham,中文名李大斐。1896922日-19871222日)结为伉俪,两人齐头并进,都成为享誉世界的胚胎生化学家,并双双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301)岁时出版了《化学胚胎学》(3卷本,学术地位奠基作),又发表《生物化学形态学》和《胚胎学史》,被科学界誉为“化学胚胎学之父”。德萝西·莫耳比他年长4岁。夫妻恩爱,志同道合。人到中年的尼达姆(Needham,李)夫妇正处于婚姻美满、事业有成的巅峰状态。

19378月,三个中国人(鲁桂珍王应睐沈诗章)来到剑桥大学攻读学位。其中,鲁桂珍(1904722日-19911128日),一个南京药剂师的女儿,金陵女子大学毕业生,和李约瑟发生了婚外恋,但这段外遇恋情得到了李约瑟妻子德萝西·莫耳的原谅,她还把名字Dorothy改译为中国化的“大斐”(李大斐)。鲁桂珍向李约瑟介绍中国悠久的“科学发明”和医药学,给身处“西方中心论”环境中的李约瑟带来很大的心灵震动,使他形成了“一个宝贵的信念,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从此之后,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生极大兴趣,在配偶鲁桂珍协助下开始学习汉语、文言文,立志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

1941年,李约瑟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李约瑟从1942年到1946年在中国重庆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1941年夏,英国文化委员会任命李约瑟为设立在中国重庆的英中科学合作馆馆长,并有参赞的头衔)。他为战时中国优秀科学家在西方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并结识了竺可桢傅斯年、郭沫若等中国科学家和学者,收集了大量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文献。此外他以外交官的身份和特权游历了还没有为日本占领的地方,包括敦煌云南,又参观考察了中国各学术机构从而收集了大量文献和资料。这对他后来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有极大帮助。(1943-1946年间,李约瑟出行十一次,行程3万英里。也正是在中国期间,李约瑟找到了后来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这一事业的重要助手王铃。)(李约瑟在访问迁移到遵义的浙江大学时,曾对竺可桢校长提起要写一部中国对世界文明贡献的书。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政治、军事形势稳定下来后,竺可桢便开始收集图书和资料,并海运到剑桥,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一套完整的《古今图书集成》,总计1万卷1亿7千万字。)

1946年,他赴巴黎当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的第一位部长(19463月,李约瑟收到了他剑桥的左翼朋友、生物学家朱列安·赫里胥(Julian Huxley)的电报,邀请他回英国担任新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处处长。但是,李约瑟仅仅在伦敦和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了两年。因为美国认为李约瑟亲共,并为他的工作制造障碍,不允许将联合国的经费发放到任何美国认为是左翼的科学组织)。

1948年,李约瑟回冈维尔与凯斯学院。同年,王铃应邀来到剑桥,担任《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助理编辑。1948515日,李约瑟正式向剑桥大学出版社递交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秘密写作、出版计划。他提出,这本一卷的书面向所有受过教育的人,只要他们对科学史、科学思想和技术感兴趣;这是一部关于文明的通史,尤其关注亚洲和欧洲的比较发展;此书包括中国科学史和所有的科学与文明是如何发展的两个层面。李约瑟认为,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远超过所有其他国家,但是,所得到的承认却远远不够。一周后,出版社复函,接受了李约瑟的计划。但数周后,李约瑟又修改了计划,将书的卷数扩大到7卷(第1卷,总论;第2卷,中国哲学;第3卷,前科学;第4卷,中国技术;第5卷,李约瑟问题;第6卷,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文明史的关系;第7卷,展望未来),在10年内完成。后来,《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出版计划又几经修改,工程变得越来越庞大。

尽管在1952年他因到中国查核细菌战的证据而受到排挤和批评,但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写作计划。1954814日,《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1卷出版。1959年,他被所在的冈维勒与凯斯学院的院士们选为主席。李约瑟从1967年至1976年担任冈维尔与凯斯学院院长。1964年李约瑟夫妇访华,毛泽东、周恩来等亲自接见。1971年,他被选为英国人文科学院院士,是仅有的几位同时是英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和王家学会会员的科学家。退休后,以他个人藏书为基础建立了东亚科学史图书馆。1987年,该馆发展为李约瑟研究所1992年,英国女王更授予他国家的最高荣誉——荣誉同伴者(Companion of Honour勋衔,这是比爵士更为崇高的勋号。1994年李约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24年,李约瑟首娶李大斐(Dorothy Needham,其原姓Moyle1896年-1987年)为妻。1937年起,李约瑟、李大斐、鲁桂珍之间开始的漫长、持久且友好的三角恋。从1982年(?)起,李约瑟得了帕金森氏症1987,李大斐死。1989年,李约瑟再婚,娶鲁桂珍。鲁桂珍死于1991年。李约瑟19953242055分,在剑桥寓所辞世,享年94岁。骨灰安葬在研究所门前的菩提树树下。(1970年代中期,年已70多岁的李约瑟迷上一位加拿大的华人女子时学颜(H.Y.Shih),并有过短暂却炽热的交往,他甚至想停妻再娶。但是,李大斐与鲁桂珍两人以“妻妾同盟”(concert of the concubinage),击退了时学颜,保住了他们的三角关系。1991年,鲁桂珍去世后,李约瑟又写信给这位时女士和其他两位女士求婚,但都遭到拒绝。)【13

 

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华科学与文明》)

李约瑟从1948年起主持编写系列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史》(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该书英文原版书名为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缩写为SCC,直译应为《中华科学与文明》)。从1954年出版《导论》,李约瑟辞世(1995年)后该出版项目在以克里斯托弗·古克礼(Christopher Cullen)为主席的李约瑟研究院出版局主持下继续,前后历时半个多世纪。该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数学和天文、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此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用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依据“维基百科:中华科学文明史”(Wikipedia: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辞条以及李约瑟研究院(Needhan Research Institute)网站上的中华科学文明史系列丛书(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Series)网页,李约瑟主持并与国际合作编写组共同编写的该巨著英文最终版本共727册,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已出版全部7卷的25册。第1卷全1册《导论》(Introduction)由李约瑟主编王铃协助于1954年出版,压卷之作(第7卷《社会背景》第2册《总结与反思》(General Conclusions and Reflections)在2004年由克里斯托弗·古克礼(Christopher Cullen)与鲁滨逊(Kenneth Girdwood Robinson)主编,王玲协助,依据李约瑟1995年辞世留下的遗稿及其它资料完成出版,马克·埃尔文(Mark Elvin)撰写了序言。最近于2015年出版了莫泰里(Georges Métailie)主编的第6卷《生物学与生物技术》(Biology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第4册《传统植物学:人种学方法》(Traditional Botany: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余2册(第5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8册《军事技术:射击武器和骑兵》,第10册《纺织技术:织布和织机》尚在编写中。

       1940年代起的国民政府到1950年代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都与李约瑟有密切来往并对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项目的研究、出版和传播给与了巨大支持和宣传。两边都动用了政府部门及政界学界名人庞大阵容来组织翻译出版丛书的中文版。自1970年代起,海峡两岸均开始组织翻译出版该丛书。台湾出版中文平装灰皮小开竖排本,由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陈立夫主译,卷册颇多,不与原著对应。大陆由科学出版社翻译原著少数卷册出版中文平装绿皮小开横排本,署名《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共出7册。1980年代末,中国大陆重新组织翻译出版该丛书英文版的完整中译本。为此,专门成立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为主任,大批学术名流担任委员和翻译,并有专职人员组成办公室,由科学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十六开精装黑皮本。

       下面是综合整理维基百科和李约瑟研究院网站提供的英文材料以及中国大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胡维佳提供的中文资料(胡维佳提供的丛书目录共计734册,而最终英文原版727册)得到的该丛书各卷册书目一览表。【14

李约瑟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册书目及相关信息

 

卷册

书名

(英文/中文)

英文原著

编撰

出版年

英文/中文

1

1

Introductory Orientations

 

导论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research assistance of Wang Ling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

 

1954

1990

2

1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

 

科学思想史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research assistance of Wang Ling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

 

1956

1990

3

1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s of   the Heavens and Earth

数学、天学和地学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research assistance of Wang Ling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

 

1959

 

4

 

1

Physics and Physical Technology

物理学及相关技术

Physics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research assistance of Wang Ling, and the special   co-operation of Kenneth Robinson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

专业合作鲁滨逊

 

 

1962

2003

4

 

2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机械工程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research assistance of Wang Ling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

1965

4

 

3

 

 

Civil Engineering and Nautics

土木工程和航海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Wang Ling and Lu Gwei-djen

李约瑟著,王铃、鲁桂珍合作

 

 

1971

2008

5

 

 

1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化学及相关技术

Paper and Printing

纸和印刷

 

 

 

Tsien Tsuen-Hsuin

钱存训著

 

 

 

1985

1990

5

2

 

Spagyrical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Magisteries of Gold and Immortality

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

点金术和长生术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Lu Gwei-djen 

 

1974

5

3

 

Spagyrical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Historical Survey, from Cinnabar Elixirs to Synthetic Insulin

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从长生不老药到合成胰岛素的历史考察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Ho Ping-Yu [Ho Peng-Yoke] and Lu Gwei-djen

 

何丙郁、鲁桂珍协作

 

1976

5

4

 

Spagyrical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Apparatus and Theory

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器具、理论和中外比较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Lu Gwei-djen, and a contribution by Nathan   Sivin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

席文部分贡献

 

1980

5

5

 

Spagyrical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Physiological Alchemy

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

内丹(生理魔力)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Lu Gwei-djen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

 

1983

5

6

 

Military Technology: Missiles and   Sieges 

 

军事技术:投射器和攻守城技术

 

Joseph   Needham, Robin D.S. Yates,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Krzysztof Gawlikowski,   Edward McEwen and Wang Ling

叶山著,

石施道、麦克尤恩和王铃协作

 

1994

2002

5

7

 

Military Technology: The Gunpowder   Epic

 

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Ho Ping-Yu [Ho Peng-Yoke], Lu Gwei-djen   and Wang Ling

李约瑟著,何丙郁、鲁桂珍、王铃协作

 

1987

5

8

 

军事技术:射击武器和骑兵


 

编撰中

5

9

 

Textile Technology: Spinning and   Reeling

第九分册 纺织技术:纺纱

 

Dieter Kuhn

库恩著

 

1987

5

10

 

纺织技术:织布和织机


 

编撰中

5

11

 

 Ferrous Metallurgy

非铁金属冶炼术

 

Donald   B. Wagner

唐纳达·华格纳

 

2008

5

12

 

Ceramic Technology

冶铁技术

 

Rose Kerr, Nigel Wood, contributions by Ts'ai   Mei-fen and Zhang Fukang

 


5

13

 

Mining

采矿

 

Peter JGolas

彼特·格拉斯

 

1999

6

1

Biology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Botany

植物学

 

Lu   Gwei-djen (collaborator), with contributions by Huang Hsing-Tsung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

黄兴宗部分特别贡献

 

1986

6

2

 

Agriculture

农业

 

Francesca   Bray

白馥兰(Francesca Bray)著

 

1984

6

3

 

Agroindustries and Forestry

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和林业

 

Christian   A. Daniels and Nicholas K. Menzies

丹尼尔斯和孟席斯著

 

1996

6

4

 

Traditional Botany: an ethnobotanical   approach

传统植物学:人种学方法

 

Georges Métailie

莫泰里

 

2015

6

5

 

Fermentations and Food Science

营养学与食品加工科学

 

Huang Hsing-Tsung

 

 

2000

6

6

 

Medicine

医药学

 

Lu Gwei-djen, Nathan   Sivin (editor)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

史维(编辑)

 

2000

7

 

1

Social Background

社会环境

Language and Logic

语言和逻辑

 

 

Christoph   Harbsmeier

克里斯托弗·哈伯斯梅厄

 

 

1998

7

2

 

General Conclusions and Reflections

结论与反思

 

Christopher Cullen, Kenneth Girdwood Robinson (editor), Ray Huang   (collaborator), introduction by Mark Elvin

古克礼与鲁滨逊主编,

王玲协助,埃尔文序言

 

2004

 

李约瑟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缩编本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有两种简编本。其一是坦普尔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由国内专家推荐给“广大青少年读者”的一部普及读物,其中共举出了100个“中国的世界第一”,以至于可以得出惊人的结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15

       此外,剑桥大学出版社和李约瑟生前考虑到公众很难阅读系列丛书全部,遂又请科林·罗南(Colin A. Ronan)将该巨著改编成一种简编本。书名《中华科学文明史》(The Shorter Science & civilisation in China,直译为《简明中华科学文明史》),篇幅仅李氏原著十几分之一,从1978年起陆续出版,共出五卷(因罗南辞世终止)。该简编本的中文版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负责翻译(江晓原策划),由上海人民出版社自200112月至20037月出版。【16

该简编本各卷要目如下:

       1卷(200112月)

第1章       序言

第2章       中国的语言

第3章       中国地理

第4章       中国历史——先秦时代

第5章       中国历史——统一的帝国

第6章       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科学传播

第7章       儒家与儒家思想

第8章       道家与道家思想

第9章       墨家与名家

第10章   中国科学的基本观点

第11章   伪科学与怀疑主义传统

第12章   晋朝、唐朝的道家和宋代的新儒家

第13章   宋明时代的理学家与中国自然资源的后期重要人物

第14章   佛家思想

第15章   法家

第16章   人间法律和自然法则

2卷(20026月)

第1章       数学

第2章       天学

第3章       气象学

第4章       地学

第5章       地质学和相关科学

第6章       物理学

3卷(20026月)

第1章       磁学和电学

第2章       航海技术

第3章       航海与发现

第4章       航海术

第5章       推进

第6章       操纵

第7章       海上平战技术

4卷(20037月)

第1章       工程师:他们的地位,工具和材料

第2章       基本机械原理

第3章       机械玩具和中国典籍中阐述的各种机器

第4章       陆地运输车辆和高效率马挽具的设计

第5章       时钟机构:被埋没的六个世纪

第6章       立式和卧式装置,风车好航空技术

5卷(20037月)

第1章       道路

第2章       墙与长城

第3章       建筑技术

第4章       桥梁

第5章       水利工程(I)——河道的控制建设和维护

第6章       水利工程(II)——提升机械和利用水力作动力源

 

 

李约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论述

 

李约瑟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1946)首次提及中国三大发明(造纸印刷术合二为一,实为四大发明)

1942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到达中国重庆,实地研究中国科技史。1946年,李约瑟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中说:“中国人最伟大的三项发明无疑是造纸印刷术、磁罗盘和黑火药。”“如果没有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这时,李约瑟把造纸及印刷看成一体。(李约瑟演说原文收入《回顾我们的时代》一书,由伦敦阿兰·温盖特有限公司刊行)【17

 

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论述

后来,李约瑟在其磅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华科学文明史》)中,正式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论述。

       从上面开列的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卷册目录可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该系列丛书中的重要内容。

l  4卷第1册《第26 物理学》

n  i)磁学和电学(第215-318页)

4卷第3册《土木工程和航海》

l  5卷第1册《第32 纸和印刷》全书(第1-343页)

l  5卷第7册《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

此外,在第一卷《导论》,第2卷《科学思想史》和第7卷第2册《总结与反思》中也有大量相关的论述。

本系列丛书不拟全面系统细致地探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具体论述。我在这里重申在“本系列学习札记1”中设定的本丛书目标:探讨中外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世界三大发明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原创及其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的评价历史及相关争论,以及这些研究及相关争论的科学技术史、思想史和文化史意义;而不是严谨而深入的学术考证,以便对每一项发明的史实做权威甄别和认定,对各种评价和学说进行终极裁决。笔者没有资格也没有意图从事这类无法企及的使命。

 

 

李约瑟难题

 

江晓原2001524日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一篇取名“‘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文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时至今日,在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同义词;也许认真阅读过李约瑟所主编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人只是少数,但我们都深信他的结论——中国科学技术曾经在很长时间处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到了近现代才落后于西方——为什么会落后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江晓原(2001)“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

“李约瑟难题”通常分解为如下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何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江晓原在上文中明确指出:

“如果我们站在客观的立场观照近现代科学的来龙去脉,不难发现,所谓的‘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当然伪问题也可以有启发意义)。那种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在很长时间里世界领先的图景,相当大程度上是虚构出来的。”

江晓原(2001)“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

这里,至少有以下诸问题需要探讨,取得澄清和共识:

我姑且称之为“李约瑟难题诘问—七联问”:

l  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技术)的相互关系(差异和联系);

l  近代实验科学与古代经验科学的相互关系(差异和联系);

l  中国古代在工程技术发明创造上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古代经验科学的发达进步能否等同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l  中国古代在工程技术发明创造上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古代经验科学的发达进步为何没有促成在中国大地上近代实验科学或自然科学的萌芽、发端和成长?

l  近代实验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及其起源和成熟的问题;

l  近代实验科学或自然科学在西方起源的问题;

l  近代实验科学或自然科学在西方起源中欧洲古代自然哲学与数理科学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东西方文明传播交流、继承革新及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

所有这些是比本系列丛书探讨的世界三大发明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更拓展更深刻的研究课题,也是经典“李约瑟难题”引申而来的。这将是下一个《李约瑟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与李约瑟难题》系列丛书的主题。

 

 

当代西方学者论三大发明和四大发明

 

贝尔纳的《历史上的科学》(1959

英国另外一位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J.Bernal,1901-1971)在为其《历史上的科学》中译本(1959)所写的序中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已经可以看出,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从希腊的抽象数理科学转变为近代机械的、物理的科学的过程中,中国在技术上的贡献——指南针、火药、纸和印刷术——曾起了作用,而且也许是有决定意义的作用。我确信,中国过去对技术的这样伟大贡献,将为其将来的贡献所超过。”【18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1993)中论及中国三大发明及其西传

李约瑟提出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观点,不仅对中国史学家造成了长期影响,也得到很多西方学者认可。1993年夏,美国知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著名的《外交》杂志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说到:“公元8世纪中国发明了印刷术,11世纪发明了活版印刷,但直到15世纪这一技术才传到欧洲。造纸术公元2世纪出现于中国,7世纪传到日本,8世纪向西传播到中亚,10世纪到北非,12世纪到西班牙,13世纪到北欧。中国的另一项发明——火药,产生于9世纪,几百年后它才传到阿拉伯国家,14世纪才到达欧洲。”【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物《人类文明史——科学与文化发展:从7世纪到16世纪》(200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的出版物《人类文明史——科学与文化发展:从7世纪到16世纪》认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四大发明源自中国(第4卷第443-5页)。【20

 

 

当代中国学者论三大发明和四大发明

 

除了在本系列札记1-5各篇中已经提及和引述的相关学者和文献外,各类媒体上还有众多学者的大量相关文献论及中国四大发明这一主题。这里仅举数例而已,读者可自己在网上搜索阅读。

 

邓广铭与其学生漆侠指出中国三大发明或产生或兴盛于宋代

有趣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产生于北宋:黑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宋史专家邓广铭(1907—1998)在《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说: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虽开始于汉代,而其普遍盛行和技术的大量提高,则是宋代的事;火药和刻板术(指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虽都是唐代的事,但此二者之被广泛采用也都在宋代;发明胶泥活字的毕升也是北宋人;指南针的发明则无疑为宋代的事。其学生漆侠(1923—2001)则在《宋代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中进一步说: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火药、罗盘和活字印刷术,都是北宋一代发明的。而造纸技术在宋代也有了极大的改进,纸的原料多种多样,纸浆捣得极细,能制造出巨幅的雪白的纸张。(地图驿栈(2014)解读真相,反思光环(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21

 

其他中国当代学者的相关论述

l  韩琦(1999)《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135页。认定“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四大发明源自中国。

l  华觉明主编(2016)《中华科技五千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l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2016)《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等等。

 

 

结论与诘问

 

读完本“系列学习札记5”能否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本《系列学习札记》考查的主题是“世界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及其传播与贡献”,而最早、最重要和最全面系统的论述却几乎全都“意外”地发起自外国学者。我们能不能得出如下结论并提出若干诘问?

l  从培根、马克思论“世界三大发明”到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形成了一条近现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中的主线;

l  历史文献证实,比马克思甚至比培根更早提出“三大发明”并认定为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学者是卡丹。后来,西方来华传教士、汉学家麦都思和艾约瑟也都再次认定了这个评价。

l  李约瑟在确认、传播和宣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成就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华科学文明史研究中起了承前启后、联结中外的历史作用。由单个外国学者领衔,众多中外学者参与的历时半个多世纪的集体学术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丰硕成果。从该巨著英文版出版到中文版在海峡两岸翻译出版,始终是世界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上的盛事。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均支持了该研究项目并成就了研究成果中文版的翻译出版。双方都设立了国家政府项目,由科学院院长或教育部部长任主编,举集科技史研究同仁并全国顶尖学者参与。

l  既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领先世界,如何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研究发现和重大成果几乎被外国学者垄断?这是否昭示中国科学技术史和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的贫乏和落后?更进一步说,“科学技术成就长期领先世界”与“科学技术史和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长期贫乏和落后”两个论断能够并行不悖吗?

l  “李约瑟难题”及其引申出来的“李约瑟难题诘问—七联问”。

n  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技术)的相互关系(差异和联系);

n  近代实验科学与古代经验科学的相互关系(差异和联系);

n  中国古代在工程技术发明创造上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古代经验科学的发达进步能否等同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n  中国古代在工程技术发明创造上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古代经验科学的发达进步为何没有促成在中国大地上近代实验科学或自然科学的萌芽、发端和成长?

n  近代实验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及其起源和成熟的问题;

n  近代实验科学或自然科学在西方起源的问题;

n  近代实验科学或自然科学在西方起源中欧洲古代自然哲学与数理科学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东西方文明传播交流、继承革新及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49634-1253280.html

上一篇:质疑“中国古代发明将人类带进近现代文明” 的爱国主义思潮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学习札记(4A)
下一篇:从培根、马克思论世界三大发明到 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学习札记(5A) 注释与文
收藏 IP: 60.226.1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