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奇克森特米哈伊通过对运动员、艺术家、国际象棋手等不同人群的大量调研发现,这些人所描述的最幸福的时光有着高度的相似一致性,那 就是:全身心地沉迷于自己所喜欢的当下活动中,并且能连贯流畅地持续下去,一以贯之。奇克森特米哈伊将该情绪命名为心流,旨在强调该情绪并非实现了某个目 标后的短暂快乐,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该过程具有水流的特征:顺乎自然,连贯流畅,一气呵成。心流的广泛延伸可使个人生活质量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目前, 心流理论已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研究,并且已经被应用至教育、音乐、体育等各个领域。
在心流体验中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只关注当下,全神贯注于活动过程本身。因此,是否幸福关键在于是否能享受努力的过程,用奇克森特米哈伊的话说,那就是:“最有价值的幸福是集中在此时此刻,以自己擅长的专业技能从事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是全身心投入时的状态。”
心流的基本特征
研究者普遍认为,心流具有以下9个基本特征:直觉本能驱使,不能强求,只能顺应;行为与意识融为一体;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忘我沉迷于其中;高度控制感;感受到活动的即时反馈(精确的回馈);技能与挑战的平衡;明确的活动目标;感觉时光飞逝。
奇克森特米哈伊对上述1~6点作出解释:在心流状态时,行为与意识融为一体,活动连贯流畅,并且时刻在自己掌控之中,个体与时间、空间融为一体。
至于第7点“技能与挑战的平衡”,请参看下面的“Flow四通道模型”:
大致来说:如果个体技能较高,任务挑战性也较高,则容易产生心流。如果个体技能较低,任务挑战性也较低,则容易导致冷漠。如果个体技能较高,任务挑战性较低,则容易导致厌倦。如果个体技能较低,任务挑战性较高,则容易导致焦虑。
体育锻炼会增加心流
提高幸福的关键在于增进心流体验,使生活更多地停留在心流区。一些研究发现,体育运动最易产生心流,看电视最不易产生心流,前者有利健康,后者已被研究证明容易致人早逝。可以推测,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容易产生心流。
事实上,美国哈佛大学一项针对全球的调研表明:性生活、身体锻炼是幸福度最高的两项活动。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勤锻炼者性生活质量更高,缺乏运动的男性则更容易罹患性勃起功能障碍(ED),不运动的人往往要提早20年结束享受性生活。
心流的典型特征在于:只关注当下,全身心专注于活动过程本身。而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表明:年龄越大,专注能力越差,越容易受干扰。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年 龄,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却会催人早衰几十年。因此,合理的运动、睡眠、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均是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一些调查中,参与者也表达了自己的亲身 体验:“不知为什么,坚持跑步的那段时间,我的精神更易于集中,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或是其他工作。我想,是运动更能让一个人充满活力,精力 充沛吧!”
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从事最相称的活动,自然容易产生心流。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其实是不可分的,正应了爱因斯坦之言:“悉心呵护灵魂的人,也必须呵护好灵魂所依附的肉体”。
沉静状态的心流
1天1小时的幸福毕竟有限,1天24小时的幸福才是最动人的。因此,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所有活动均达到心流状态;活动之外的所有的休息均达到最佳状态。值得庆幸的是,最佳的休息正好可以促进心流,心流也能促进休息,二者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就是全身心的协调统一:或者全身心投入活动中,产生心流;或者全身心休息好,睡眠好。总而言之,就是要“动则俱动,静则俱静”。譬如,中午饱 餐过后,往往会有一段疲倦嗜睡态,此时几乎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更别说运动了,一般不可能达到“动则俱动”的最佳心流态。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顺 应自然,全身心投入到休息中去,舒服地午睡一会儿,达到“静则俱静”的最佳休息态。睡醒后,蓄而后发,再投入到学习或者工作中去,效率反而会更高。事实 上,午睡有利促进复杂记忆、提高警觉性、降低心脏病致死风险已被多组调研数据所证实,而这些均有利于促进心流。
工作劳累但又无睡意时,一些人会通过听音乐、看小说等进行调节,其实,这并非上上策,无法让整个大脑充分放松下来休息好。而更好的方式是顺乎自然,闭目养神,享受“静则俱静”的舒服惬意,则更能恢复身心舒适的状态。
事实上已有很多科学实验证实,闭目养神(或称为“静坐”、“打坐”、“冥想”)有助于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是心流的主要特征),增加机敏性,不管对成 年人还是小孩子均是如此。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员科丁说:“家长和老师每天不厌其烦地提醒孩子们‘要集中注意力’,但从没有教他们具体应该怎么做。”而 闭目养神正好可以促进学生本能地做好这一点。事实上,美国各大中小学校已经开始推行冥想教育以缓解学生压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对各位老板、老师来说,与 其不厌其烦地提醒员工、学生们“集中注意力”,不如给他们更多的放松时间,多教教他们闭目养神吧。
至2007年,美国政府的一项调查 发现,约11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注重“闭目养神”的训练。大量研究表明,闭目养神有助减少罹患心脏病、肿瘤、神经系统紊乱、鼻、喉和肺部疾病等各种顽疾 的风险。根据哈佛大学心脏科医师斑森的研究,20分钟的闭目养神以后,心跳、呼吸速率、血压、氧气的消耗、二氧化碳的制造和血清乳酸量都减少了,他称这种 现象为“放松效果”,这也是冥想能够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总而言之,幸福之关键在于全身心的协调统一,“动时气势饱满,神气鼓荡;静时精神内敛,浑然一体”。尽兴酣畅之下,调动全部身心运动、学习、工作,制造更多心流,收获更多幸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