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中国消防第一人 -- 说说古建防火的刘彻理论 精选

已有 6848 次阅读 2013-7-15 06:29 |个人分类:消防析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国, 消防, 汉武帝

中国消防第一人  -- 说说古建防火的刘彻理论


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柏梁台发生大火之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当然需要听取意见,吸取教训。按张衡《西京赋》:“柏梁既灾,越巫陈方,建章是经,用厌火祥。”李善《文选》注引《汉书》曰:“柏梁灾,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又引《汉武故事》曰:“以香柏为之,香闻数十里”。也就是说汉武帝故意相信越巫的专家意见,认为火灾发生后,要马上起建新宫殿,且必须把规模搞得更大,建筑材料选用香闻数十里的上等香柏木,这样才能克制火灾。另,宋李昉(925996)《太平御览》一书,第一八八卷“鸱尾条”引《唐会要》曰:“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尾,以厌火祥。时人或谓鸱吻”,为螭吻正式登上汉代宫殿的正脊埋下了伏笔。


图1.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不小心成了中国消防第一人。

也就是说,汉武帝从柏梁之灾得到了三点防火教训:建筑需高大;木材要香柏;厌胜靠鸱吻。第二点是无稽之谈,是汉武帝力图奢侈的一个借口,也是无法证实的历史逸闻。到隋代还经常烧香柏,唐代节俭,就没有烧香柏的习俗了。第三点是中国古代建筑防火“厌胜理论”的精髓,深入影响了2000多年的建筑理论,到现在人们仍然喜欢用风水理论来掩盖自己不懂防火理论的真相。中国古代的公共建筑,基本上都是在厌胜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鸱吻及其衍生物在古建筑上无所不在,是民俗学和建筑理论的话题,消防工作者难以插手。


图2.鸱吻是古代建筑防火的厌胜之术,也可以说是消防文化的萌芽。

这里笔者需要分析的消防常识是第一点:为什么建筑高大有助于防火?按照火灾动力学原理,汉武帝的选择确实包含下列理论依据。

 

热薄型材料都在空中(木制建材的防火薄弱环节)

古代建筑的防火薄弱环节是哪里?雕梁画柱,柱子是热厚型材料,当然不容易点火,而雕梁就不同了。木材的形态改变之后(从厚柱子变成薄型装饰(wall finish)),点火特征也发生改变,本来圆不溜秋很难点火的柱子(比如福建寺院发生火灾,佛像的木疙瘩就是热厚型材料,传热异常缓慢),经过木匠的修饰之后,变成了热薄型材料,就很容易点火了。也就是说,容易点火的热薄型材料,往往集中在天花板(古代没有天花板,只有复杂的榫卯结构,相对柱子,很容易着火。另外,另一项厌胜产物是藻井,藻井的本身就是另热厚型材料薄型化,导致点火容易。)。所以,抬高天花板,有隔离可燃材料的效果,相当于增加了安全距离。对于照明用火可能没有帮助(天花板越高,照明效果越差,另外照明火头很小,对天花板影响很小),但对于取暖用火(火炉)的防火效果不错。所以,越巫的建议还是一定道理的。

 

羽流温度的衰减规律(火灾蔓延的失火规律)

那么,火焰靠什么来散布能量,点燃位于天花板附近的“雕梁”的呢?靠羽流。羽流是热源上方靠浮力上升的一种不稳定的流动形式,通常随着卷吸过程的增加而降低温度。一般说来,羽流温度的降低是高度的-5/3次方,也就是说,高度越高,羽流接触天花板的高温点的温度越低,而是不是线性衰减,而是按照-5/3次方的规律衰减。于是抬高天花板,就有隔离火源的效果了,因为羽流上升的卷吸过程大大降低了羽流中的能量密度,所以高天花板有助于防止火源点燃天花板的效果。

不过,有时高天花板导致羽流温度过低,会带来火检延误的毛病。本来一张纸就可以让天花板上的报警器动作,现在抬升天花板之后,一篓子废纸燃烧产生的能量都不足以让高处的报警器动作了,于是有灾难扩大化的倾向,这是保险公司非常关注的地方。汉武帝时代没有报警器,当然不必担心报警延误问题,所以抬高屋顶对他的建筑防灾有利,而不考虑现代保险公司所担心的报警延误、灾难扩大的问题。凡事有利必有弊,安全需要全面考量。

 

轰燃发生的温度条件(救火成功率的理论公式)

韩国崇礼门火灾事件,可以看作古代宫殿式建筑火灾的现代重复。为什么崇礼门火灾救不了?一般的说法是,当室内火灾达到轰燃状态,火灾就无法挽救了,因为消防水根本达不到所有的燃料表面,而室内火灾的强度导致所有的可燃物都被点燃,这时消防水灭了西面,还有东面,根本无法全面覆盖那些到处燃烧的室内火灾。

那么建筑高大,对于轰燃的发生有作用么?有,增加了轰燃条件发生的难度。根据火场发生轰燃所需能量的轰燃能量公式,室内火灾发生轰燃的能量条件取决于总表面积和通风因子,所以建筑越高大,达到轰燃条件所需要的能量密度越大,导致发生轰燃的时间推迟,人们更有可能来控制这一室内火灾。所以,建筑高大,有助于推迟轰燃的发生,提高人们扑灭室内火灾的可能性。

 

刘彻理论的现代应用

在这方面典型的案例是克拉玛依市发生的友谊馆大火,虽然舞台曾经发生短时间的轰燃,但是由于友谊馆整体空间巨大,当地的燃料密度不足以产生轰燃,所以还可以有不少人得以救出。大部分伤亡是因为踩踏和中毒,这是汉武帝所不能认识到的逃生常识。

那么,当时友谊馆是否发生了轰燃呢?舞台上曾经发生过轰燃,后来判刑的赵兰秀就是因此倒在舞台上,居然还被救活了,实在是当时能量密度不足的结果。其他地方就没有发生轰燃,这是因为天花板太高,缺乏足够的能量反馈到燃料表面,达到轰燃。如果友谊馆观众厅发生轰燃,那么是受害者烧伤的比例,就不是现在的10%,而是50%或更高了。

不过,剧场的可燃物,当然会经过阻燃,所以座椅只有很小一部分被烧毁,大部分仅仅是烧过表面织物而已。可是阻燃的基本原理是发生不完全的燃烧反应,导致阻燃材料的烟气毒性增加,结果是发生火场大面积中毒的关键了。事后的尸检表明(表1),首要的致死原因是烟气中毒76%,接近80%的正常水平),这是现代人工材料大规模采取阻燃措施造成的必然结果。

 1. 克拉玛依大火256例死者的死亡原因分布。

 

年龄

烟气中毒

踩踏机械窒息

大面积III度烧伤

儿童组

812

118

32

11

青少年组

1318

51

3

8

成人组

1958

25

3

5

合计

 

194

38

24

     

       原来,汉武帝时代的越巫,还真的是一位消防专家,他所提的消防建议,虽然有迎合刘彻的初衷,却是当时建筑条件下,防灾的一项切实可行选择。那么,汉武帝的纳谏,导致汉武帝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位消防工程师,比西方欧洲的第一位消防工程师(即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城市防火规划的罗马皇帝尼禄,这是《消防工程史》上的说法),要早了(104+64=)168年。

      历史上,汉武帝的最佳传人是魏明帝曹叡,在诸葛亮死后,大兴土木,发生多次宫殿火灾,多次重建的故事。他与高堂隆关于消防的对话,是中国消防史上少有的逸闻。

不过,汉武帝的消防认识似乎太简单了,需要有高深的火灾动力学原理和室内火灾常识来解释。为什么是越巫,而不是北方戎狄,来提供这项建议?南方湿气大,不容易失火,可是当气候变化的时候,南方居住密度高,火灾损失大。所以,中国的消防文化,还是南方保存得多一点。司马光的消防水缸文化,来自广州(南汉政权)的防火大桶。徽州的防火墙,来自广东惠州(何昕祖籍)的马头墙。消防文化,说到底还是地方地理条件造成的气候文化,至少在汉武帝时代,就需要从南方引进消防经验了。然而,没有火灾动力学常识,我们该如何透视其中的防灾原理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708203.html

上一篇:流星赶月为灭火 -- 说说高楼灭火导弹技术
下一篇:黑熊入城也兆火 – 古代消防文化考之三
收藏 IP: 139.78.66.*| 热度|

5 应行仁 王守业 刘启振 陈玉红 代恒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