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汤飞凡——当大家高呼着英雄的名字的时候,真正的英雄早已倒下

已有 36727 次阅读 2016-8-29 09:19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名将可以靠百战

名臣可以靠历练

然无双的国士要靠上天的赐予

是百年不遇的国之瑰宝



2003年,是所有中国人都不可能遗忘的一年

那一年,大家战战兢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那一年,北京天坛医院里坐满了人,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活下去的渴望


那一年,“非典”这两个字成了没有人敢触碰的禁区

那一年,“非典”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最可怕的噩梦




这时,一位卫生部的老干部却禁不住感叹到

“汤飞凡若在,何至于此”




……


1897年,湖南大旱

”百姓咽糠茹草,至有饿毙自尽者“


这一年的7月23日,汤飞凡出生于一位家道中落的私塾先生家中

12岁入长沙城南小学堂,毕业后追随二哥考入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机械制造


可从小目睹父老乡亲被病痛折磨的他心中有着悬壶济世的理想

两年后,湘雅医学院成立,汤飞凡成了湘雅医学院的第一届学生



湘雅医学院第一届学生毕业合影


1921年,汤飞凡从湘雅医学院毕业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几十年,正是微生物学的拓荒时代


多种重要传染病的致病原被陆续发现

年轻气盛的汤飞凡曾骄傲的说:“日本能出东方的科赫,中国为什么不能出东方的巴斯德!”

科赫(Koch)与巴斯德(Pasteur)为细菌学与传染病学家,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微生物学领军人物。




汤飞凡立志研究细菌学与传染病

当他的同学们邀请他开医馆行医时

他说,“当医生一辈子能治好多少人?若能发明一种预防方法却可以使亿万人不得传染病!”




1928年,汤飞凡的导师邀请从哈佛医学院毕业的他留在美国

这里有着优厚的生活条件和研究条件

汤飞凡心动了,他决定留下来


可此时,一封来自大洋彼岸信让他毅然离开了哈佛

写信的是他的老师——颜福庆

信中希望他能回国帮忙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医疗教育体系




身在异乡的汤飞凡从未忘记过自己的祖国

年轻的他自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豪情

1929年春,他携家眷回到了上海



汤飞凡及其家眷


回到上海之后,他着手建立实验室

随后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重复一名日本人的实验


这名日本科学家叫野口英世

和被誉为东方寇霍的北里柴三郎一样,也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细菌学家

野口曾发表过一篇论文,称发现了沙眼的病原体——颗粒杆菌



野口英世


如今沙眼一词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可在20世纪中早期,沙眼是十分严重的流行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1/6的人患沙眼

中国沙眼发病率55%左右,农村地区更是高达80%以上(即当时说的“十眼九沙”)




自微生物学创立之初,无数的科学家就在寻找沙眼病原体

野口的论文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可汤飞凡却对这个结果有怀疑和保留


当汤飞凡在上海的实验室建好以后,他便开始研究沙眼病原体

他选出24个症状典型的沙眼病例

严格按野口的论文分离细菌


7个月的实验中,仅仅有一次是野口论文中写到的“颗粒杆菌”

他用这株菌接种家兔和猴子,它们均未产生沙眼症状




汤飞凡的实验结果激怒了以野口为傲的日本人

这时一些细菌学家却相继证实了野口的工作


汤飞凡一下子置身于风口浪尖

可汤飞凡不为所动,继续着他的研究


接下来的三年里

他对沙眼病原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事实证明,所谓的“颗粒杆菌”并不能引起沙眼




1935年,汤飞凡发表的论文彻底推翻了野口的假说

他的结果终于被国际承认


而日本人引以为傲的野口英世

从此从日本的细菌学教材中消失了




1937年,汤飞凡结束了在英国为期两年的进修

回到上海打算继续研究沙眼病原体


这一次,等待他的却不是8年的研究时间,而是八年的战乱

7月7日,卢沟桥事变

抗日战争的炮火迅速蔓延了全国



8月13日,中日于淞沪会战

汤飞凡本可以安心躲在租界中,为抗日呐喊助威


可他却和妻子一起走上前线

参加了前线医疗救护队,与战士们一起出生入死



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救护队在前线


上海沦陷后,汤飞凡回到研究所

此时租界虽仍歌舞升平,可他早已无心研究


这时汤飞凡任职的雷氏德研究所邀请他去英国继续工作

又是颜福庆,再一次改变了汤飞凡的人生


抗战期间瘟疫猖獗,国家急需重建中央防疫处

而汤飞凡,则是重建任务的不二人选



位于昆明西山附近中央防疫处实验楼


抗战8年,内战3年

11年过去后,汤飞凡建立的中央防疫处已然颇具规模


他们生产的青霉素不知挽救了多少战士的生命

他们生产的牛痘疫苗让中国早于世界16年消灭了天花


他们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有一个NEPB(National Epidemic Prevention Bureau,中央防疫处 )



上图为1934年中央防疫处群体技术人员合影留念(前排右三为汤飞凡博士)


1954年,当一切工作都步入正轨

汤飞凡决定继续他未完成的理想——分离沙眼病原体


这是他的毕生之役

他要证明,日本人没有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能做到


这一年,汤飞凡57岁




他亲自来到北京同仁医院采集沙眼患者样品

他找到眼科主任张晓楼

出于合作愉快的考虑,他答应了张晓楼合作项目的条件



右为汤飞凡


整整一年的时间,汤飞凡每周都带着助手在同仁医院沙眼门诊工作半天

一共采集了200例典型沙眼病例样品


从包涵体开始研究,对沙眼病程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并且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例沙眼的动物模型(恒河猴)


考虑到沙眼病原体与LGV(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十分相似

而后者可以在小鼠脑内可以生长与繁殖


汤飞凡将沙眼样品接种于小鼠脑内,希望能分离出病毒

可他做了上千例的实验

却没有任何一组实验显示出阳性的结果




失败的情绪在研究所内蔓延开来

大家都感到十分的失落与沮丧


可汤飞凡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

他意识到

如果继续重复别人的分离方法,可能永远也没办法分离出沙眼病原体




他根据LGV还可以在鸡卵黄囊中生长的特性

决定使用鸡卵黄囊作为实验材料对病原体进行分离


他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

在没有任何可靠数据的情况下

他减少了抗生素的用量和抗生素与沙眼样品的接触时间


1956年8月10日,汤飞凡与助手如往常一样来到了实验室

这是新方法的第八次分离实验


传了3代后

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原体被分离出来了


这株病原体就是著名的TE8

T表示沙眼 (Trachoma),E表示鸡卵(Egg),8是第8次试验



汤飞凡、陈正仁等生物制品老专家在实验室


在场的人都无法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

纷纷祝贺汤飞凡的胜利


可汤飞凡冷静的说

这一次的成功并不能排除其他的偶然因素

一定要多进行几次实验才能确定分离方法是有效的


有了野口的前车之鉴

汤飞凡并没有立刻发表论文


而是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继续着实验

进行着病原体的分离、传代、动物实验…




1956年10月,他将他的实验结果发表后

学术界一片哗然

一片赞叹声之中也夹杂了些许异议


如果不能证明自己分离出的病原体能够引起人类的沙眼

那便无法确认分离出的就是沙眼的病原体




可是人体实验的风险极大

汤飞凡不忍让自己实验室的成员承担这样的风险

他私下命令助手将沙眼病原体滴入了自己的眼睛


很快,他的双眼肿得像核桃一样

出现了明显的沙眼临床症状


随后的40天里,他坚持不做任何治疗

收集了一批十分可靠的临床数据


至此,持续了近百年的沙眼病原体的争论终于落下了帷幕



沙眼衣原体


汤飞凡的发现让人们寻找到了沙眼的治疗药物

一度危害全球的沙眼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至今几乎绝迹

以上海为例,1959年沙眼发病率高达84%,两年以后降到5.4%



1970年,国际上将沙眼病原体和其他几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对抗菌素敏感的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

而汤飞凡,是名副其实的“衣原体之父”


1980年,中国眼科学会收到IOAT(国际眼科防治组织)的一封短函

因为汤博士在关于沙眼病原研究和鉴定中的杰出贡献

国际眼科防治组织决定向他颁发沙眼金质奖章

希望能够得到汤博士的通信地址

以便向他发出正式邀请

参加在旧金山举行的第25届国际眼科学大会。



1981年的国际眼科学大会


沙眼防治的最高荣誉属于汤飞凡

可IOAT不知道的是

这世界上早已没有汤飞凡了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

一场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拔白旗运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却比抗战更为可怕


仅仅3天的时间

他受到了不应有的批判

汤飞凡是一位有傲骨的倔强科学家

他宁愿庄严的死去,也不愿无端的受辱


1958年9月30日凌晨

年仅61岁的汤飞凡在北京自尽,与世长辞




汤飞凡死后,中国的沙眼病原体研究渐渐终止

他的名字不能被提起

与他合作的张晓楼包揽了本属于汤飞凡的所有荣誉


人民画报上,是张晓楼灿烂的笑容

报纸期刊上,是一篇又一篇介绍张晓楼的光荣事迹

那篇引起了全世界关注的论文,汤飞凡的第一作者身份却被抹去




1981年IOAT会议举行的时候

本应由汤飞凡的学生王克乾代领的奖章由张晓楼领取

本应只属于汤飞凡一个人的奖章被加刻了张晓楼的名字




那些年,无数不知情的人民群众不知道汤飞凡这个名字

他们歌颂的英雄,叫张晓楼




1986年,汤飞凡的妻子与学生写了一封信到IOAT

要求还汤飞凡一个公正


四个月后,IOAT回信

沙眼金质奖章是授予汤飞凡的,为了澄清起见,会重新复制一枚奖章,这枚奖章上,将只有汤飞凡的名字!




1992年,国家发型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三组)邮票

其中有一枚,是属于汤飞凡的




汤飞凡足以称得上是无双的国士,却可惜无人以国士待之

相比于野口英世在日本人人皆知

汤飞凡的名字在中国却几乎无人知晓




当大家高呼着英雄的名字的时候

真正的英雄早已倒下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汤飞凡的故事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SME,并在公众号后台:“汤飞凡”

获取纪录片《百年湘雅——汤飞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999414.html

上一篇:飞行机器人之父:航拍是我最后才会想到的应用场景
下一篇:科技如诗:他将把北京的雾霾变成“钻石”
收藏 IP: 113.109.61.*| 热度|

31 许培扬 赵美娣 蔡小宁 王从彦 蒋力 杨正瓴 霍艾伦 史晓雷 刘建栋 李颖业 王毅翔 吉宗祥 魏焱明 田云川 郑小康 王伟 杨建军 马德义 陈南晖 冯大诚 王涛 乔中东 聂广 ghzhou5676 bridgeneer biofans aliala pppoe201 neilchau gaoshannankai lrx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IP: 59.148.100.*   回复 | 赞 +1 [26]王毅翔   2016-8-30 21:28
1896年,20歲便取得醫生證書。之後,在1898年改名英世,並在高山齒科醫學院擔任講師。同一年,開始在北里柴三郎的北里傳染病研究所服務。但是,由於研究所內的工作人員都是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出身的,他因為學歷的理由而受到同事的冷漠對待。

1915年9月、回國。在橫濱港、許多人跑出來迎接野口英世。他在日本各地舉行演講會許多人都邀情他去演講,讓他在日本的時候忙得不可開交。另一方面日本的醫學界就連一場演講會也不請他出席,可見他們對野口英世的態度相當冷漠。因此之後,野口英世就此再也沒有回母國。
IP: 59.148.100.*   回复 | 赞 +1 [25]王毅翔   2016-8-30 21:26
三度提名諾貝爾醫學獎,而最後一次有機會獲獎,卻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而宣佈取消頒獎。 野口英世是日本享譽國際的醫學家,不僅在日本被視為國民英雄,國際社會也認可他對於醫學的貢獻。
IP: 198.255.134.*   回复 | 赞 +1 [24]gaoshannankai   2016-8-30 19:53
现在的中文信息,还有多少是真的
IP: 183.204.64.*   回复 | 赞 +1 [23]汤敏骞   2016-8-30 18:29
神一般的人物。只是个人观念中,斯人斯事似乎一直有新中国的阴影,旧时代大成就,新时代无成就,且小人与之争名,导致遗笑外邦。中国人,中国民族,中国政治,呜呼哀哉!
IP: 137.189.150.*   回复 | 赞 +1 [22]王毅翔   2016-8-30 15:53
国内宣传的是沙眼衣原体是汤老发现的,实际上当然不是。
治疗方法也早已发现

MacCallum和Findlay在1938年发现淋巴肉芽肿的致病体 (衣原体)对磺胺类药物敏感[94/1938年]。
Thygeson报道了磺胺类药物成功治疗成人及新生儿的(沙眼)结膜炎[95/ 1940年]。
学者之后发现四环素类药物治疗衣原体比其他抗生素更敏感[96/ 1956年]。
94. MacCallum FO, Findlay GM. Chemotherapeutic experiments onthe virus of lymphogranuloma inguinale. Lancet 1938;232:136-9.
95. Thygeson P. The Treatment of Inclusion Conjunctivitis withSulfanilamide. Trans Am Ophthalmol Soc 1940;38:111-24.
96. Bedson SP. The mode of virus multiplication and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se agents to the antibiotics. J Clin Pathol 1956;9:83-93.
IP: 59.148.100.*   回复 | 赞 +1 [21]王毅翔   2016-8-30 14:04
名将可以靠百战
名臣可以靠历练
然无双的国士要靠上天的赐予
         真是喜欢造神。 不知道为什么国人喜欢 英雄崇拜。
IP: 84.183.109.*   回复 | 赞 +1 [20]nm2   2016-8-30 03:52
这里毕竟是科学网,不是八卦网,就是讲故事也要多少讲点严谨。从国际声誉和贡献来讲,汤飞凡跟野口英世都没有可比性吧。后者贡献多多,三次诺贝尔奖提名,“野口英世从此从日本的细菌学教材中消失了”,从何谈起。
两位科学家的境界也完全不同。科学无国界,野口可没想着报效哪门子祖国,而只想着舍生忘死报效人类,奔忙于拉美非洲研究细菌,最后也是为研究黄热病而感染并死在非洲。
IP: 218.109.9.*   回复 | 赞 +1 [19]anzhuo   2016-8-29 23:09
感谢作者好文!顺便了解一下张晓楼,直隶(今河北)正定人,国际著名眼科专家、医学博士,北京同仁医院老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得主。领导、头衔多、科学奖得主,果然是有我国特色的楷模
IP: 202.127.20.*   回复 | 赞 +1 [18]张朝宝   2016-8-29 22:25
to 17 对于传染性疾病,找到药物效治疗是一方面,分离病原体、阐明相关致病机制同也等重要。何况当时在世界范围内沙眼衣原体感染非常严重,需要相关的突破性研究进展。就算是在抗生素种类多样化的今天,不妨去看看生殖道感染病菌的种类,沙眼衣原体依旧非常靠前。男性附睾炎中,沙眼衣原体排在第2或者3名。
IP: 137.189.150.*   回复 | 赞 +1 [17]王毅翔   2016-8-29 21:48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49160-999556.html
汤飞凡教授的衣原体贡献 在中国 有没有夸大?
IP: 137.189.150.*   回复 | 赞 +1 [16]王毅翔   2016-8-29 21:29
我专业不是微生物:
但我的理解是 沙眼衣原体的治疗其实比较容易简单,以前的流行主要是卫生条件不好。

MacCallum和Findlay在1938年发现淋巴肉芽肿的致病体 (衣原体)对磺胺类药物敏感[94]。Thygeson报道了磺胺类药物成功治疗成人及新生儿的(沙眼)结膜炎[95]。学者之后发现四环素类药物治疗衣原体比其他抗生素更敏感[96]。目前多西环素是治疗衣原体最有效的广谱抗生素之一[74]。
----
IP: 222.219.184.*   回复 | 赞 +1 [15]biofans   2016-8-29 21:06
关于介绍汤飞凡的文章,读过若干篇了。
本篇是最简单的。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14]杨正瓴   2016-8-29 20:05
李天成——当大家高呼着英雄的名字的时候,真正的英雄傲然挺立!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13]杨正瓴   2016-8-29 20:04
汤飞凡再世!

李天成,2016-08-29,给你说过,俺是条汉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8372-999533.html
IP: 202.127.20.*   回复 | 赞 +1 [12]张朝宝   2016-8-29 19:31
to 11,谢谢11楼提供的参考文献。文献中直接给了比较客观的评价。“For long time, the attempts to cultivate trachoma virus in embryonated eggs failed, only in 1957 a Chinese researcher, Tang et al. succeeded to cultivate it in the yolk sac [42]. This experiment was later reproduced by Collier and Sowa in 1958 [43]. This is when it became possible to separate the causative agents of trachoma and inclusion conjunctivitis from LGV and from each other on clinical grounds and on the basis of their different in vivo cell tropism. Finally, in 1959, the agent of inclusion conjuctivitis was successfully isolated by Jones et al. [44]."
从沙眼病毒研究历程上看,汤飞凡做出的工作非常的关键。如果当年被IOAT提名炸药奖的话,估计很可能会跟分离到沙眼衣原体的Jones等人分享炸药奖。如果汤飞凡不死,他很可能会独立分离到沙眼衣原,只要能突破体外培养这一关键环节,分离到毒株和大规模测试药物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汤飞凡有关沙眼衣原体研究的贡献,在中国没有被夸大。
IP: 59.148.100.*   回复 | 赞 +1 [11]王毅翔   2016-8-29 17:54
Budai I. Chlamydia trachomatis: milestones in clin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diagnostics in the last hundred years: a review. Acta Microbiol Immunol Hung 2007;54:5-22  一篇很好的历史综述,可以纠正国内许多人对于这段历史的误解。
IP: 59.148.100.*   回复 | 赞 +1 [10]王毅翔   2016-8-29 17:18
6. 卵黄囊培育沙眼衣原体
1904年Waelsch描述了一种症状轻微的非淋球菌感染尿道炎。膀胱尿道镜检查发现这种尿道炎症所致的粘膜结节样改变与沙眼十分相似[74,75]。在1907年,将一位男性沙眼患者眼刮片感染给猩猩后,Ludwig Halberstaedter和Stanislausvon Prowazek在猩猩眼结膜刮片上发现一种细胞内包涵体[76]。1909年Halberstaedter和vonProwazek首次描述了在新生儿发现类似沙眼致病体的病原体[77]。第二年Frietsch和Heyman发表了个案报道了新生儿结膜炎患者的结膜刮片及其母亲的宫颈刮片中发现这种类似沙眼致病体的包涵体。
1957年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汤飞凡等人使用卵黄囊成功培育沙眼衣原体[90,91]。最后1959年Jones等人成功分离出了沙眼结膜炎包涵体,即沙眼衣原体[93]。
MacCallum和Findlay在1938年发现淋巴肉芽肿的致病体 (衣原体)对磺胺类药物敏感[94]。Thygeson报道了磺胺类药物成功治疗成人及新生儿的(沙眼)结膜炎[95]。学者之后发现四环素类药物治疗衣原体比其他抗生素更敏感[96]。目前多西环素是治疗衣原体最有效的广谱抗生素之一[74]。
IP: 59.148.100.*   回复 | 赞 +1 [9]王毅翔   2016-8-29 17:16
参考文献请参见英文原版。
Wáng YX, Xiao F. Top five medicalinnovations in China mainland since Xinhai revolution (1911): results of AMEsurvey-002. Quant Imaging Med Surg 2015. ;5:453-66.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49160-949631.html
IP: 59.148.100.*   回复 | 赞 +1 [8]王毅翔   2016-8-29 17:14
我有个评论,汤老的贡献在中国被夸大了。
IP: 58.216.100.*   回复 | 赞 +1 [7]liudongshen   2016-8-29 14:41
由此可见中国的统治者是怎样在人心中植入愚昧这个病原体的.它们甚至可以动用国家机器来"创造"科技.结果总是:在它们在醉生梦死时,这个国家遭到外部势力的打击而分崩离析.
中国的科学家在为国努力,统治者则要他们为自己而献媚.脱离了这个原则,只能自杀,或他杀.最后被封杀.
IP: 103.207.230.*   回复 | 赞 +1 [6]wangbin6087   2016-8-29 12:31
让历史留驻在记忆中,是为了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5]杨正瓴   2016-8-29 11:49
今天的汤飞凡,
依然被肆意诋毁、栽赃陷害、指鹿为马。
回复  国家领导都平反了,还有人不怀好意?
2016-8-29 12:0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0.194.71.*   回复 | 赞 +1 [4]wqhwqh333   2016-8-29 11:34
悲剧,应该吸取教训!
IP: 116.246.2.*   回复 | 赞 +1 [3]blackrain007   2016-8-29 10:42
科学网早已有人介绍了汤飞凡,他将注定不会被忘记。
回复  嗯!这样的人是我们不该也不能忘记的
2016-8-29 10:5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1.226.191.*   回复 | 赞 +1 [2]蔡小宁   2016-8-29 10:21
太可惜了
回复  可惜生在那个动乱的时代……
2016-8-29 10:5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3.108.142.*   回复 | 赞 +1 [1]GDHBWQ   2016-8-29 10:08
伟大
回复  国士无双
2016-8-29 10:5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26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18 2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