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康熙皇帝犹豫了一下,59年后北美比我们更早吃上了巧克力

已有 3152 次阅读 2019-2-24 01:2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科技故事】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故宫开了一家网红咖啡店,在紫禁城脚下就着古风古韵品味一杯热巧克力别具风情。

试问谁能抵挡巧克力的甜蜜诱惑?


但有没有想过,清代时它就曾在中国短暂地出现,之后却被官方抵制进口。

别问为什么,问就是康熙的锅。

 


康熙是记载中,中国第一位接触巧克力的人。

但他的一个决策却把美味拒之门外。


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繁多,不少西方传教士带着新奇的食物来华访问。

他们经常饮用一种名叫“chocolate”的褐色饮料。


清朝人满怀好奇,口舌相传地学着称这饮料为“绰科拉”。



此前康熙曾患上疟疾,病情严重,尝试了许多方法都没有用。


后来,法国传教士进贡了一种西洋药物金鸡纳霜,竟神奇地把他的疟疾治愈了。

康熙皇帝自此才对西洋药放下心来,不再抵触。


他看这“绰科拉”分明和熬出来的中药一样,就误以为是西方药品。


金鸡纳霜(也称奎宁)图鉴金鸡纳霜(也称奎宁)图鉴


1706年,康熙下令向最近来京的意大利籍传教士要一些绰科拉品尝。

当时宦官不敢怠慢,特意精选了八种不同配方的巧克力,放在精美的白银器具中呈上。


康熙尝了几口,就忍不住开启了吐槽模式。

这“药”味道甘苦、属性热,对疾病也没有明显效益,外国使者不必再进贡了。


这就相当于官方呼吁“巧克力滚出中国市场”,老百姓自然也无缘享用。

 


59年后的1765年,美国的第一家巧克力工厂开张。


当时的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与康熙的态度完全相反。

他对巧克力喜爱有加,称赞其“具有健康和营养的优点”。


于是在中国和美国,巧克力面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市场环境。

 

托马斯·杰斐逊托马斯·杰斐逊


别看现在的巧克力美味可口,放在以前它却苦涩得难以入咽。

一度被嘲讽为“猪饮料”的巧克力曾经被用作货币、祭祀品、药品。


古人也许根本不会想到,它有一天会成为饱受追捧的情人节零食礼包首选。

在他们眼中,现代人就像捧着一盒健胃消食片向情侣求婚表白“爱你一万年”。

 


食用可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

可可树起源于拉丁美洲中南部,也就是现在的墨西哥南部。


在这一带生活的玛雅人开创了巧克力的食用史。

他们把可可豆烘烤发酵之后研磨成糊状,加上辣椒、香草等配料泡水或泡酒。


这就是最早期的可可饮品,而此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巧克力在人们的认知中都只能“喝”。

 


这饮料虽然苦涩,但喝过后却有着提神醒脑的神奇妙用。

人们不明就里地迷恋着巧克力带来的这种兴奋感觉。


他们甚至坚信此物只应上帝有,于是把巧克力称为“神的食物”。

被神化的巧克力因此被赋予了神圣的宗教信仰意义,倍受敬仰。

 


如今的西方婚礼现场,总是常备巧克力,寓意爱情甜蜜。


而当时的玛雅文化中,巧克力的出镜率也很高。

但不一样的是,它被当作是神的见证,也不止出现在婚礼上。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出生、结婚、死亡仪式中,巧克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渴求“可可神”的保佑,所以在先给神灵的祭祀品中,也有了巧克力的一席之地。

 

玛雅可可神玛雅可可神


今有婚礼交换钻戒,而玛雅人的婚礼也不失浪漫。

新郎和新娘也得交换些什么来表达心意,接受洗礼。


在他们的传统中,如此神圣意义的物品落在了可可豆身上。

 


而在丧礼仪式上,食用巧克力后带来的兴奋感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丧者家属常常因为伤心过度而无法参与仪式中的舞蹈。

为了解决这种窘境,族里的长辈通常要给他们食用沾有死者鲜血的巧克力。


这既是让他们振奋精神,也是祈求神灵保佑的一种方式。

 


虽然巧克力作为饮品的习惯早已养成,但它也一度衰落。


后来,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可豆的产量急剧减少。

要喝上一杯昔日流行的可可饮品也成了奢侈。


于是可可豆的价值凸显,用来制作饮料显然太浪费了。

玛雅人把可可豆发酵、干燥,用在市场上交换物品,逐渐演变成了交易货币。

 


在当时,用1个可可豆可以买到1个牛油果。

用10个可可豆就能买到1只兔子,或者买个妓女共度一夜良宵。

要是想加菜买1只火鸡好好享受,或者买1个奴隶回家干活,就要花费100个可可豆。


明码标“豆”的货币制度维持了玛雅文明的市场秩序稳定。

 


虽然货币可以食用,但料想谁也不会把值钱的货币吃到肚子里吧。

然而还真有人这么做。


对于富人而言,这反而是彰显自己高贵奢华生活的炫耀方式。

所以在当时的上流阶层,他们仍然保持着饮用可可饮料的习惯。


炫富到了极致的帝王甚至身边常带一罐包装精美的巧克力,以便随时享用。

 


14世纪之后,阿兹特克人统治了玛雅人。

他们对口味苦涩的可可豆不感兴趣,但神圣的属性和货币功能被保留了下来。


直到哥伦布时代,西班牙人来到了这片土地。

开拓新大陆后入侵者疯狂掠夺,其中就包括的极具价值货币可可豆。

 


西班牙人自此把巧克力带回本国,还不免生疑,这么苦的东西怎么吃啊?

苦的反面就是甜,于是他们机智地加入了蔗糖和蜂蜜,用来消除原本的苦味。


没想到简单的原料混合后,可可饮品果然具有焕然一新的独特美味。


这种古老的饮品经过改良后的全新版本,在异国他乡重新流行了起来。

 


但是最初引进西班牙后,巧克力大多被用作保健食品和药品。

虽然当时还不知道效用机理,但人们同样惊叹于食用后的兴奋感。


巧克力甚至成为官方使用的正规药物。

医生给病人开出巧克力的药方治疗发烧、帮助消化和减轻疼痛。


也有别出心裁的人把巧克力当作催情药,享受其带来的短暂欢愉。

 


药物通常给人不好吃的印象,但西班牙改良版巧克力却让病人都喜欢。

一段时间后,人们觉得巧克力太好吃了,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吃未免让人心里记念。


于是人们开始在平常也饮用巧克力饮料,成了当时的“网红”时尚饮品。


随着巧克力称为一种流行饮料,它的喝法也越来越丰富。

有人在其中添加肉桂、牛奶等材料制作成创意饮品。

 


大众化的饮用环境也促使了巧克力食品的快速发展,而这也离不开科学的本质。

国界无法阻挡美味的传播,巧克力很快打出西班牙,闯进欧洲市场。


1828年,一位荷兰化学家发明了一种可可压榨机。

它能把可可豆碾碎,排出其中的可可脂*,形成粉状的可可。

泡上热水的可可粉就成了现在的热可可饮料。

 

*注:可可豆中的可食用油脂,大概占可可豆50%的重量。



虽然巧克力历史悠久,但真正出现如今广泛食用的固体巧克力,还近在19世纪50年代。


经过漫长的发展,人们好不容易抽出可可脂制作成可可粉。

而一位诡计多端的英国人却重新把可可脂加到可可粉中,这反而促成了固体巧克力的诞生。


他把可可粉和糖混合,用一定量的可可脂代替热水加入其中,再经过简单的烘制等技术,就做成了世界上第一块固体巧克力。



此后,业界奇才不断改良巧克力的口感体验。

比如添加牛奶做成牛奶巧克力棒;

比如发明一种机器,用旋转混合的方法,制作稠度适中的光滑巧克力……


这种曾经被嫌弃的食品一步步逆袭成口味繁多的创意零食。

而巧克力更被奇思妙想的商家包装成代表爱情符号的商品。

在营销手段的玩弄下它具有了全新的内涵。

 


美味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苦涩的可可豆被历代人类的智慧酿成茶余饭后的美味。


这时我们也许就该抱怨起当年康熙的一时犹豫。

但如果非要找个慰藉,那就说这些年中国人少吃了巧克力,换来比欧美人更纤瘦的身材吧。

 

*参考资料

Historyof Chocolate. Wikipedia, on 19 February 2019, at 16:47 (UTC).

DeannaPucciarelli. The history of chocolate[Video]. TED-Ed, 2017.03.16.

AmandaFiegl. A Brief History of Chocolate[J]. Smithsonian, 2008.03.01.

Hurst W J , Tarka S M , Powis T G , et al. Archaeology:Cacao usage by the earliest Maya civilization[J]. Nature, 2002,418(6895):289-290.

225515l210dtdk6gdt1khk.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63843.html

上一篇:在母亲体内迷路数十年,有些胎儿打算永远长住下去
下一篇:鞋带都绑不好的“巨婴”,却是史上最高产的数学怪才
收藏 IP: 59.42.111.*| 热度|

1 李振乾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