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坏学生”离经叛道险些被开除,转身成为全美业界翘楚

已有 4186 次阅读 2018-1-19 21:2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在金庸小说中,有这么一位桀骜不驯的黄药师。

  他离经叛道,从不按常理出牌,却自创一派绝世武功。

  黄药师虽口出狂言,但只要一出手就能称霸武林,让一众高手服气。

  

  而在数学界中,钟开莱同样是那位“桀骜一生”却“横扫业界”的绝顶高手。

  他放荡不羁,逃过院长吴有训的课,嫌华罗庚上课废话太多,是十足的“坏学生”。

  他直接在公开场合声称自己平生最讨厌那些统计学家,更是得罪了一路业界大牛。

  

  不过,他一生将概率论从一个毫不起眼、孤立的课程发展成为数学界中一个独立的大学科。

  他被誉为“美国概率论界第一人”,是国际公认的概率论学界最后一位集大成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美国研究概率论的教授:要么是他的学生,要么是他学生的学生。

  然而,这位“天才数学家”虽身为一名中国人,却极少被国人所知晓。

  

  1928年的上海外滩

  1917年,钟开莱出生在上海,祖籍是浙江杭州。

  他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当大多数学生还在为升学困恼时,19岁的他就凭借着超人的智商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才刚过大一暑假,抗日战争就爆发了。

  学校被迫西迁,钟开莱也跟着辗转来到昆明的西南联大继续求学。

  

  那时为了躲避战乱,在西南联大老师和学生们经常挤在茅草屋顶、土坯墙的教室上课,条件实在艰苦。

  虽在抗战的大后方,却还要时不时遭遇敌军空袭的威胁,能安静上完一节课都很是珍贵。

  然而,在物理系里,钟开莱竟成了几乎无人不知的“逃课王”。

  

  年少时的钟开莱

  即便他逃课也只是待在宿舍学习,但他就是想逃就逃。

  就连院长吴有训开设的光学课他都照逃不误。

  

  要知道对于这位中国近代物理奠基人的课,其他学生是不敢有丝毫怠慢的呀。

  可钟开莱就是年少轻狂,根本对这些响亮的头衔不买账。

  他认为既然课堂上教的内容书本上都有,自学就能搞定,又何必听?

  

  吴有训

  可当时理学院听课的学生只有寥寥十来人,逃课岂不是公然不给院长的面子?

  吴有训发觉钟开莱逃课后怒不可遏,找他来痛骂一顿,甚至想要直接将他从学校开除。

  幸好在当时物理系教授周培源的说情下,钟开莱才得以逃过一劫。

  但他最终还是被迫从物理系转到了数学系。

  

  周培源

  在数学系本科毕业后,钟开莱继续留在西南联大读研,师从当时研究解析数论的导师华罗庚。

  当很多人都以为他一改过去的不良作风,当一名好学生时,他却再次与导师抬杠,重新陷入了转系危机。

  原来钟开莱发现华罗庚讲课时废话太多,早就让他很不耐烦了。

  

  有一天他实在是忍不住了,就干脆回家将书上的内容浓缩成十页精华。

  第二天他将自己文稿往华罗庚桌上一放,撂下话说:“拿去看吧,能用几句话讲完就别浪费口水吧。”

  华罗庚当然很不爽,反驳他说不就是个毛头孩子吗?自己回去折腾了一晚上愣是把十页整成了三页,回敬给钟开莱。

  

  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

  就在学习数论的同时钟开莱学有余力地研究概率论。

  但华罗庚对此不以为然:“你做的这些没什么意思。”

  钟开莱却不服气地反驳:“那你搞的那些又有什么意思?”

  两人成功因意见不合彻底闹翻,钟开莱再次重蹈覆辙,转到许宝騄先生门下继续念研究生。

  

  1984年,华罗庚与钟开莱来信,讨论数学问题

  1942年,钟开莱从西南联大数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

  两年后,他考取了第六届庚子赔款公费留美奖学金,并于1945年远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留学。

  怀着远大的抱负,留学期间,钟开莱选择了专攻当年华罗庚眼中不值一提的概率论。

  

  布莱尔拱门(“Blair Arch”)普林斯顿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事实上,概率论于1933年才被划分为真正的学科,当时处在数学研究中尚属空白的领域。

  因为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问题,概率论也一直被业界孤立,很少数学家愿意主动涉足。

  它对于想在数学界大展宏图的钟开莱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好选择。

  但幸运的是,钟开莱在读博那两年,就拜在了当时概率和统计学界的世界第一人哈拉尔德·克拉梅尔的门下学习。

  

  哈拉尔德·克拉梅尔

  即便如此,那些美国的学术大佬依然没能让钟开莱心服口服。

  一位叫John Tukey的导师为了能让他服气,他亲自用红笔把钟开莱论文中出现的语法错误一点点标注出来。

  但一向骄傲的钟开莱哪那么容易低头,反倒是较真劲儿上来了。

  他就跑到图书馆把John Tukey的全部著作都找出来,同样认真地用红笔将其中的所有语法错误也一一标注。

  结果是那位导师自己悲剧了,只得灰溜溜地不好再说什么。

  

  John Tukey

  尽管钟开莱依旧时不时会跟老师产生“过节”,但他还是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博士毕业了。

  当时他发表一篇关于独立随机变量序列的最大部分和的论文让他迅速在业界小有名气。

  凭借着出色的表现,这位上学时经常与老师抬杠的学生也摇身一变成了大学老师。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辗转在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乃尔大学等地方任教。

  每每上课时遇到一些离经叛道的学生时,他记起当年的往事,心想这些家伙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本事叛逆?

  

  钟开莱与友人的照片

  1961年,他担任斯坦福大学的数学系教授。除此之外,他还在多所世界著名学府拥有客座教授的席位。

  在这期间,在学术上他一方面为布朗运动*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奠定了马尔可夫链一般数学理论的基础。

  *注:布朗运动通常用来预测股票市场看似随机的波动。

  

  布朗运动

  其中,他还在1981年带领创立了随机过程研讨会,涵盖马尔可夫过程和布朗运动等议题,成为了当时概率论业界最受欢迎的会议。

  而这个会议也像他一样不按常理出牌:几乎没有“照本宣科”的演讲,参会人员交流不分等级,可以互相打断,只为让大家畅所欲言,产生成果。

  除此之外,他还和同事共同创办了一系列概率论难题的讲习班,并定期在不同的大学举行。

  

  那时有一期讲习班设斯坦福大学,他把时间定在周二下午。

  当他从同事那得知刚好有一个统计学大会,会使许多人不能前来参加。

  钟开莱公然宣称: “我就是特意安排这个时间的!这样所有的统计学家就来不了我的讲习班。我最讨厌统计学家。”

  可一般来说概率和统计是不分家的,要在概率上做好学问,往往需要扎实的统计知识。

  钟开莱直言自己看不起统计学,无疑是得罪了一路的同行。

  

  沈从文

  其实,钟开莱看起来老爱跟人抬杠,也不知得罪过多少人,但他就是这么直率,也总是有本事让人服气。

  比如他曾自称是“沈从文迷”,可当他跟自己的偶像见面时,却忍不住指出了沈从文在著作上一些不严谨的表达。

  

  据说有一次,一位年轻人申请教职,钟开莱写的推荐信写道:“这个人学问不太好,但比你们都强多了。”

  最后这位年轻人顺利被录取了,不得不说钟开莱真有黄药师之风!

  

  钟开莱撰写的《初等概率论》

  而当年嫌弃老师讲课啰啰嗦嗦的他,无论是讲课还是写教材时,也力求用最言简意赅的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

  他一生完成的十余部概率论著作中,统统用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叙述,将概率论这门高深的学问写得浅显易懂。

  近七十年来,他写的概率论教材一直是享誉世界的经典,至今仍被世界75%以上的大学的数万名学生使用,影响了一代代的概率论学子。

  

  然而,钟开莱还是抵不过岁月的摧残,晚年双目几近失明。

  而这位横穿20世纪数学史的概率论巨擘最终也没能躲过死神的青睐。

  他于2009年6月1日在睡梦中自然去世,享年92岁。

  

  在他去世3年后,钟开莱的家属将他所有的藏书全部捐给北大数学学院。

  而近年来概率论也因为在金融领域上的应用一度成为热门领域,谁又能想到半个世纪前就有一位中国人在开荒呢?

  

  钟开莱和他的妻子

  也许有人会说他年少时的离经叛道略显鲁莽,但这并不影响这么一位叛逆的学子成为人人瞻仰的学术大师。

  但回过头来细想,他的桀骜不驯不是无理取闹,只是直率地表达自己,让人人都能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

  *参考资料

  钟开莱.维基百科

  钟开莱教授逸传,沈诞琦,数学文化,2016年第7卷第2期

  整理钟开莱先生藏书有感,刘勇,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概率统计系官网,2012-09-11

  徐利治访谈录,徐利治,袁向东,郭金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____________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095795.html

上一篇:宇航员上天一年,的确高了瘦了,但身体却仿佛衰老了几十岁?
下一篇:尼斯湖水怪的原型,其实是一只游得慢、吃得小的长脖子怪
收藏 IP: 183.240.20.*| 热度|

7 张学文 罗祥存 张晓良 文克玲 杨金波 杨正瓴 苗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