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科学要公开,技术要保密。 精选

已有 9710 次阅读 2013-5-23 03:10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物技术, 创新创业

昨天一篇博文引出一些有意义的讨论,问题的焦点实际上是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划线问题。

科学是对自然现象的发现,而科学发现通常揭示自然规律,因此科学发现是不能申请专利保护的。因此科学家的发现一般都是以最快的速度公开发表,和全人类共享成果。基础的科学研究也是各国政府投入的,用的是纳税人的钱

技术是把应用科学发现来改善人类生活的,是可以申请专利保护的。技术通常是由商业化公司投入资金开发,研制,推广的,用的是投资者的钱

政府投入搞科研追求的是科学发展;公司投入搞技术追求的是利润。

搞科学需要公开和广泛合作来取得最佳效益;搞技术需要保密获得最佳商机。

可是,现在各国(各地)政府受种种压力也投入搞技术开发了,所以这个传统的界线就模糊了。

纽约大学科学家“出事”也是因为混淆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边拿了美国政府(NIH)的钱搞科学,另一边又有中国公司的赞助搞技术,于是界线就更复杂了,甚至成了国际模糊。

注意起诉的罪名不是泄露商业机密,而是贿赂,因为谁都可以上网得到NIH项目书。科学本来就应该是透明的,只有到了技术层面才需要保密。如果我是他们的辩护律师,辩护的最好角度就是区别对待科学和技术。他拿NIH的经费是搞科学,而拿中国公司的钱是搞技术。

这起案件会引起海外华人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因为有很多人都和国内有联系或者合作。本来认为是双赢,现在有可能坐牢,这问题就大了。

如果你回国单纯是搞科学合作,我认为没有什么好怕的。科学,尤其是纯基础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如果你回国搞技术合作,有商业利益在里面,你就要小心了。要知道技术的相关知识产权是属于谁的,你是否有权支配。

混淆了科学和技术也是人才引进的许多问题所在。比如,用论文衡量人才,你找到的可能是很好的科学家,但不一定搞技术就行。用职位衡量人才,你找到的是管理型的人才,不一定搞技术就行。

混淆了科学和技术也是技术转移难的一个原因。照说,政府的钱,纳税者的钱被用来搞科研,政府已经“赚”了。那笔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所以如果政府的钱拨给学校,教授们在学校用这笔资金做科学研究,政府和纳税者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产生出的技术产业化,需要社会再投入,所以技术从学校里面转移出来,学校就不应该要高额的转让费。认识到这一点的地区,学校和单位(斯坦福大学,甚至我们HudsonAlpha研究院),产业化就搞得红红火火,而那些把持着教授的成果要高价的地方,产业化就很可能是空谈。

NYU中国科学家被捕事件给身在美国的华人科学家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每个人都认真检讨一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自由,我们的时间和知识到底属于谁?就像Bob Dylan 的歌里面说的“我们都在伺候主人”,没有人有绝对的自由。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知道在伺候人,知道自己是仆人,可是,那些被伺候的人是否有权知道他们是唯一的“主人”?


相关博文:

从科学家到技术匠

FBI逮捕华人科学家: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692577.html

上一篇:六亿美金的彩票和安吉丽娜的选择
下一篇:劳动和运动,哪个更能让人幸福?
收藏 IP: 207.157.76.*| 热度|

41 曹聪 李竞 郝炘 武夷山 吕喆 马建敏 黄荣彬 王国强 杨正瓴 王守业 李小涛 应行仁 赵凤光 林涛 化柏林 王贤文 鲍海飞 刘全生 罗春元 王启云 陈冬生 廖晓琳 汪晓军 戴德昌 刘淼 张骥 李天成 陆泽橼 郑融 徐明昆 杨顺楷 陈安 田云川 孙学军 钟灿涛 吴松芳 何宏 杨乾栩 yunmu ttee1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