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中医比西医强在哪里?

已有 10733 次阅读 2012-7-17 22:05 |个人分类:免疫组库新领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生物技术, 创新创业, 中医, 免疫组库测序

在基因组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等等等的新学科逐渐兴起的年代,中医理论是越来越落后?还是有它可取之处?

西医或者西方科学家以分析擅长,他们把学科分得很细,而且是“眼见为实”,以结构描述为主。所以我们学西医都是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诊断学等形态入手的。

中医或者中国的科学家则以综合为强项,我们很善于归纳,可以是“包罗万象”,以功能解释为主。所以我们学中医都是从阴阳五行的平衡和相生相克,心肾肝脾肺的功能讲起。

以分析和结构为主的西医有一个弱点,就是对那些看不见(包括现在还看不见)的东西不加解释,也不加应用。这看上去是对科学理念的尊重,可是当一个跨领域新发现出现的时候,常常是整个理论都有被推翻的危险。

以归纳和功能为主的中医也有一个缺点,就是需要我们在没有看到足够多的(结构)证据以前就相信其大而全的理论,期待将来的科学发明能够“填补”今天的空白。比如气,经脉的存在等。

有看得见的结构支撑,西医很容易让人相信;缺少看得见的东西,中医很容易让人放弃。

作为科学家,我们应该养成一个不偏不倚的习惯,在感情上对科学争论保持中立,不去“站队”,冷静观察。因为科学是在时间长轴上逐渐演化着的,现在还很幼稚,还有很多未知数,给以时间,所有事情都会漫漫清楚的。站队声援任何一方都仅仅对(寿命有限的)自己有利,对整个科学的发展不见得有益。

那么,回到本博客的主题,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理论和实践是否还有强于西医的地方?

答案是有,而且还有很多。

因为中医不是以结构为主的,所以中医所说的人,就不是现代西医所描述的纯人(参考“原来人真的不是人”),所谓纯人,就是单单考虑父母遗传基因的贡献,不考虑人身上寄生着的菌群。换句话说,中医可以不用对其理论进行大规模的修改,就能容纳“肠道菌群是人体功能的一部分”这个概念。可是对西医而言,把肠道菌群当作“人体结构的一部分”则需要一个概念革命。

下图是Sceintific American 上面最近发表的一片文章里的图(点图链接),说人的基因组大概两万多个基因,而肠道菌群的基因组加起来却有三百多万个基因。



改变信仰体系是很消耗社会资源的事。让一群科学家放弃一辈子的知识积累,去拥抱一个全新的概念,就好比让一个信佛信了一辈子的人放弃他的信仰一样困难。

现在,中医有了一个长足发展的机遇,因为面对肠道菌群这个异体结构会有一个“信仰危机”,西医需要时间去消化,需要去把新的结构理论整合到现有的理论体系里面去。就好比有了量子力学,牛顿的经典力学需要被重新认识和评估一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抓住这个机遇,让中医有一个更大的进步?

我觉得,中医中药可以很快地把“肠道(皮肤)菌群和人同为一体”这个理念应用起来。中药不同于西药,就是它不是小分子的,单分子的结构药。西医的药需要把结构搞清楚,需要把药物作用的靶点搞明白,而那些作用的靶点通常是人体的某个蛋白。所以西医的药物可以说是忽略了肠道菌群的存在,所以可以经脉给药,直接进入体内和人体蛋白靶点结合发生药理作用。

中医的方剂很难把“有效分子”的结构搞懂,而且通过口服,首先作用于肠道菌群。所以,中药的靶点很可能就是通过调理肠道菌群的平衡,间接地调节人体内部的(免疫)功能。

以结构为主的西医,面对成百上千的肠道菌群基因组,会有一个细细追究的过程;而以功能为主的中医,则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状态,把长处淋漓发挥出来。

中医现在缺少的不是理论(从来就不缺),需要的是利用西方的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来充实内容。免疫组库,肠道菌群,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等高通量方法是中医发展的难得机遇,因为通过这些技术可以为功能决定论提供可信的证据。

不过,中国的科学家要学会使用这些工具,用西方人比较严谨的实验(对照)设计,统计方法,和逻辑思维来对这些高通量方法产生出来的数据进行耐心的分析。

把中医的特色发挥出来,就不要用高通量的办法去看“纯人”的变化。那是西医的专利和长处。中医,就需要把人当作一个功能整体,把人的基因组和菌群基因组及其他们的综合表型当作一个整体来看。

在高通量技术产生以前,经过肠道起作用的中药很难研究:靶点不清,缺少生物标记物(biomarker), 没有衡量标准。可是在“组学”猖狂的今天,通过免疫组库和菌群测序这类的组合拳,我们完全可以对中药的作用做出更准确的描述。

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的理论是有优势的。在一片批判中医“空洞”理论的声音中,我们不妨冷静地考虑一下它的长处。然后,用西方技术的“长”,来补中医理论之“短”。


参考博文:

原来,人真的不是人
把高通量测序用到中药研究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593132.html

上一篇:上缴几十万元买职位值得吗?
下一篇:加勒比岛国Aruba (照片)
收藏 IP: 201.229.38.*| 热度|

27 吕喆 林涛 苏德辰 吴飞鹏 赵凤光 袁海涛 李土荣 张婷婷 孙学军 陈筝 唐常杰 武夷山 刘淼 许浚远 王号 孙国涛 何学锋 白图格吉扎布 葛兆斌 杨顺楷 MassSpec1688 anonymity zzjtcm luxiaobing12 jlx1969 sz1961sy yzqt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