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用高通量测序手段来研究中医中药? 精选

已有 9660 次阅读 2011-8-14 22:29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生物技术, 创新创业, 中医中药, 肠道菌群, 免疫组库测序

有关中医现代化,“留中医,改中药”是一个提法;“去中医,借中药”也是一种提法。中医现代化的路到底如何走?

我对这个问题一直很感兴趣,还因此被“打假斗士”揭批过。大概十五年前,我刚刚创业,和Research Genetics 公司合作,他们生产点膜“芯片”分析大概三五千个基因的表达图谱。我那时就想把芯片用到中药研究上,还和我在苏州的同学(朱牧)合作,收集“肾阴虚”病人 的标本来做,结果因为实验太复杂,价格太贵,没有能进行下去。我觉得,中医现代化就需要引入一些现代科学的手段和理论。

如下图所示:


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人体肠道内在正常情况下有大量(几百种)共生菌群。主要分布在下消化道。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在肠道的“布局”也很特别(UAB的Casey Weaver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上消化道的免疫细胞主要功能是应付食品中的可能的病原体;而下消化道的免疫细胞主要功能是平衡肠道菌群,不使某个菌株占有绝对优势。


中药研究的一个难点就是不知到它是如何起作用的。而且中药绝大多数都是口服,所以“中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来影响肌体免疫功能”就是一个很合理的解释。Google“中药,肠道菌群”你会看到很多人注意到了中药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可是问题是如何去衡量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又如何去观察通过菌群改变导致的肌体免疫系统的变化?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现代的高通量测序(测肠道菌群和免疫组库)的方法来做了。


正常人的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系是一个全世界都很重视的问题,两三年前我参加过一次NIH项目评审会议就是去评估有关正常菌群高通量测序分析的相关项目的。在这方面,国内的华大介入也很深,有很多国际国内合作。


肠道菌群(测序),中药,和免疫组库(测序)三个方面联合起来考虑,一定能有新的发现,对中医研究也格外有价值。


中医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它对“病”的定义和西医完全不同。西医靠结构上的检查和改变来给病做定义,所以我们学习西医一开始就是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等结构上的概念。而中医的阴阳虚实,五行变换等都是功能上的描述。


在西医,研究一个病,都是先从“表型”入手,找到一个具有相同表型的病人群体,然后利用各种先进的实验手段去分析“基因型”的相关性。比如研究糖尿病,血糖和尿糖增高就是一个定义该疾病的“标准”,于是病人群体就比较“homogeneous", 借助这个客观标准来研究病因。可是在中医,因为病人的分类多是靠功能(又常常是主观地)进行的,而且又缺乏衡量检测功能的客观标准,所以就构成了用“玄而又玄的理论来指导看不见摸不着的结果”的问题。对相信中医的人来说,那些理论还勉强能讲通,可是和那些整天跟结构打交道的西方科学家来说就很难沟通了。


让中医的说服力更强,就需要引入现代的技术和方法。如果中医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那更先进的技术只能帮助中医,使更多的人理解它,使用它。外国人希望看到按照西方习惯(对照组)设计的实验,用西方的手段(量化的实验)得到的结果。问题是,我们是否愿意去花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个“中医现代化”的过程?谁来出钱?谁来挑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475211.html

上一篇:集资挫折的思考
下一篇:俺们也来“山寨”一把苹果
收藏 IP: 69.1.36.*| 热度|

15 陈飞 张婷婷 武夷山 郭桅 高莉 孙国涛 印大中 曾新林 郑文江 张焱 白桦 朱新亮 XY tuner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8: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